APP下载

《易传》德育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主要内容

2017-12-09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系辞易传圣人

许 慎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易传》德育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主要内容

许 慎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易传》是儒、道、墨、阴阳等思想的集合,德育思想是《易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以精炼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探讨了德育的起源、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归纳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并首次对德育问题做出了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维护统治秩序的德育规范。研究《易传》的德育思想,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易传》;德育思想;天人关系

《周易》位居“群经”之首,其也是道家推崇的经典文本,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融合了占筮与哲思的文本,堪称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基于时代的转换与理性的崛起,《易传》对《易经》的注解又增添了关于人伦社会与道德规范的色彩,使《周易》在理论与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凸显出来,同时深度刻画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社会风貌与人文变迁。当前,以德育为主线研究《易传》,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认识,也是推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与创新性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易传》从天人关系的体验中确定了德育的合法性

重视德育问题可以说是不同社会统治阶级治国养民的重要手段。《易传》是对中华文化元典《易经》的解读,其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德育的古老传统,主要是自然主义的传统和德治主义的传统,二者在《易传》中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对天人关系的把握和感知上。[1]

《易传》在宇宙生成问题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什么是“太极”?《易传》本身并没有详细解答,在《周易正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可见,太极就是天地宇宙最本源的物质存在,是唯一的存在。什么是“两仪”?《易传》认定乾坤乃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关键所在,“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传》),天地万物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何谓“生”?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生即是阴阳两极变化的结果,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繁衍。《系辞上》又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与地在万物生长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来自于天地的“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彖传·贤卦》)、“交”(“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彖传·泰卦》)、“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圻”,《彖传·解卦》)、“相遇”(“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彖传·姤卦》)等;反之,“天地不变则万物不通”(《彖传·否卦》)。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也有这样的表达:“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所以,天地在生养万物中完全是自然性的,《易传》所尊崇的规律与易变性也正在于此。

《易传》特别重视人的认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其在论述中将人从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中析分出来,赋予人特殊的价值使命。人虽然是天地生养,但并不是作为物的固定的存在,其与天地万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文言传》),人与天地是可以合一、感应的。《系辞下》有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它将人提高到与天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地在生养万物的同时也赋予了人认识天地的本性,“德”就成了三者并列的依据与联结,即所谓“天人合德”。何谓“人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系辞上》),这里的天道所讲求的道理是:天地生养万物,这个过程是无私的给予;人道既然与万物同声相应,就要效法天道,“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象传·泰卦》),即发扬天道生生的美德,德育百姓。何为“盛德”?《系辞上》有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富有就是要富德、富功、富言,拥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付诸实践才能成就大业。盛德就更难了,需要“日新”,《尚书》中记载了成汤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命的存在就需要推陈出新,如果失去了这个功能,则必然会进入死亡。因此,“人道”就是要效法天地生生之德,进行道德德育,成就盛德。这样,《易传》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又发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关系的体验中明确生命意志,将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从创生关系发展为有共同价值内容的关系,从而确立德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易传》在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把握天人关系上有两条路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记载:“夫易者,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意思是说,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以天道推衍人事,其中包含着天地人一体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一体是以人效法天地为基础。与此同时,“天尊地卑,贵贱位矣”,其确立了德育的思想基础和权威出处。在这一思维方式的把握中,儒家的思路是非常直接的,他将天定义为人格神,以人事为出发点,通过天与人的关系来印证,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彖传·观卦》),“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彖传·颐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彖传·革卦》)等,即通过人格天与人间社会的关系来阐述天的主宰性,人要顺从于天,而道家思想则比较有逻辑,他把天看作义理之神,不仅从人事探究天道,还从天道推衍人事。其中,《彖传》是专门探讨以天道来说明人道的,其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即人们观察天地万物的生灭与规律,得出人间的道理,道家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因此,《易传》虽然有两种天人观相互交织,但天道推演人事的逻辑路径和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易传》全书始终贯穿的,也是战国以至后世确立德育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哲学依据。

二、《易传》在等级秩序的维系中表明了古代德育的实质与目标

同《易经》讲自然变化的占筮之理不同,《易传》以社会伦理为本体意义,论证了人类社会建立道德秩序的必然性。[2]尽管前文明确了《易传》在德育缘起上对两种传统思想的保留,但在表明德育本质问题上,则更多是关于儒家的理念。《系辞上》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段文字看似是古人描述的天地的自然秩序,但尾句关于“贵贱”“高低”的道理,则是人伦社会中普遍存在又急需论证的秩序。具体来说,《易传》在等级秩序的维护中依靠抽象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两条路径表述了德育的实质。

一方面,整体性理念与宗法血亲制度的落实。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其源于对天人关系的把握,也根植于农业社会的生产结构。个人在宗法血缘的纽带上,永远处于被动与服从的地位,个人必须依靠家庭、家族才能够存活,因此在利益诉求上需要屈居家国之后。《易传》在人事关系上多运用象征君王或者家长的意向,用“吉凶”来预指行为的结果,运用福祸相依的思维方式来引导个人树立与家族、国的关系。如《归妹》卦,六十四卦中卦辞最不吉利的就是《归妹》卦的“征凶,无攸利”。归妹卦是兑少女和震长男来构成的,本来的意思是将少女嫁给长男,已失婚姻之礼,因为传统社会认为少女配长男不如长女配长男,长女比少女更懂得操持家务,与此同时,归妹还是少女且不等夫家来迎娶而自己主动过去的行为更失礼节,这两样结合在一起,男方和女方在礼仪和日后的生活上以至于家族延续都不会特别顺利。《家人》卦则是治家的典范,家人卦是离火和巽风的组合,有烟火气即有家人之象。传统社会因受自然因素限制,人们依靠渔猎和农牧生活,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聚居而生,大家住在一起必然要“同室而居”“同爨而炊”“同锅而食”,人多矛盾也容易滋生,家庭内部秩序的维系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在传统社会中,君王对“累世同居”“忠孝之家”“孝廉”的奖励,很大程度也是来自于他们对家庭家族关系治理的肯定,以及家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神明祖先崇拜的理念与信奉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易传》成文于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社会的方式从集体无意识的自然图腾崇拜逐渐过渡到对神明祖先的崇拜。如《彖传·萃卦》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君王也是要经常祭祀祖先的,并且通过公开的行为来向百姓表明这一礼仪规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即要尊崇祖先明德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如《象传·困卦》也说:“入于幽谷,幽不明也。……利用祭祀,受福也。”所以,神明祖先崇拜对日常的福泽是不容小觑的。《大象传》是专门谈论政治和修养的,《大象传》在解释每卦的卦名、卦义时,多用“君子以”或“先王以”的形式,而后格式化地道出一两句作者对于人生修养和政治期望的议论。“君子以”多是个人愿望和理想的投射,“先王以”则多是客观地表达历史事实的陈述,这其中充满了儒家、法家和道家不同的思想内容,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彖传·乾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彖传·豫卦》),“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彖传·观卦》)。因此,《易传》主张用积善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动,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明人伦是《易传》德育思想的目标,它是建立在个体道德自觉基础上的政治要求。《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易传》道德规范的核心,“仁”在《易传》中出现十处,“义”有三十九处,次数虽少但意义重大。《文言传·乾卦》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之所以可以与天地合其德,关键在于人可以彻底透析天理并自觉发挥自身的德性,仁义即是人的德性。《系辞下》载:“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换言之,在古代社会,仁义的形成与施行都要以封建秩序的形成为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礼”。由此,个体道德修养中的仁与义自然地上升到了社会“礼序”之中,核心目标就是要明人伦,既要知也要行。[3]

三、《易传》从“位时中”的视角引导个体实现内在修德与外在功业

以往学者在研究《易传》时也通常提到三个概念,即位、时、中。冯友兰先生曾说:“所谓‘位’‘时’‘中’有这样的意义,就是说,如果一事物有所成就,它的发展必需合乎它的空间上条件(‘位’),及时间上的条件(‘时’),其发展也必须合乎其应有的限度(‘中’)。《易传》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和时间、地点、限度联系在一起的。”[4]《易传》解易,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也是万物消息盈虚的自我过程。

首先,万物相反相因,时中相伴随的是转化,在任何的位都要有忧患意识。对立面的事物发展到统一之前,其过程往往是异常曲折艰辛的。《易传》解易,每一卦爻辞中都有“利贞”“凶”这样的字眼,教导人们在任何位置都要注重自己的修行。《易传》中还特别重视天地、万物、男女种种差异的对立,基于“生生”的理念习得对立事物之间因相互交往而产生新的事物,但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彖传·屯卦》中说“刚柔始交而难生”,“难生”强调了两物相交时的艰难情景。忧患意识在传统思想中非常浓厚,《易传》的忧患九卦就是例证。九卦全以德称之,突出表现古代德育重视道德修养的知行统一。《说卦》要穷理尽性,“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和顺于宇宙规律,并使二者统一在一起,探求物质的真理以寻求对人性的理解,继而安顿人类的终极命运。穷理尽性,理即道也,按照道家的理解,它是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是整体性的,德则是道与万物之间的中介,道对万物有创生的作用,德则是涵养,道为体而德为用。

其次,个体在发展的位上,不仅需要内在的修德,还需要因时抉择外在的功业。《系辞》不仅重视内在品格的定性,而且更加注重外在的功业。如“崇德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意思是说,道德上的完美还不是人伦之至,备物致用、立功成器才是个体德育的最高价值。《系辞》有尚功的思想,这与稷下道家密不可分。道家目睹乱世之根源在于人们肆意伸延自己的占有欲,因此,其提出不争的主张,认为有了外在的功业后也要审时度势,如遇乱世则要求人们在功成名遂之后适时身退。

最后,外在功业的培养与万物相因相随的影响下,还要常善救人、无弃人。《易传》在道德德育过程中既高扬了圣人君子效仿天地无私生养万物的品格,也发扬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私学体式,从形式上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的体制。《彖传·泰卦》曰:“天地交,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意思是说,圣人特别擅长和善于救助世人,尽管万物各有不同,但是要有足够的包容,无弃物、无弃人,才能涵养万物,以成其大。《泰卦》所讲的“包荒”,也是这个道理。由此,《泰卦》颂扬圣人君子在德育领域不因无德无知而弃之,当以宽广胸怀接纳之,以德育改造之。

四、《易传》以立象尽意的原则强调德育的方法要书不过语、言不尽意

言与意曾是魏晋玄学大为讨论的一个话题。《系辞上》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庄子·天道》中也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易传》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是一个典范,全文不足万字却意蕴深厚,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和心态解读出不同的体会。具体在德育方法上,《易传》做到了两点。

一方面,不言之教,中正以观天下。《易传》德育中特别重视圣人君子及老师自身的品质问题,他们对天地的虔敬之心与高尚品格是百姓坚定天人关系的重要指标。《彖传·观卦》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卦象征着在上的品德,人们在下位仰望着这样的品德从而顺从、附和;接着又说“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意思是说,这如今处于上位的正是诚心敬意的君王,他敬奉神明,为民祈福、修德广业教化百姓,老百姓仰望着知道他是这样做的,自然被其感化,此所谓行不言之教也。这里除了上位的优势,还有就是居于上位的人能够起到好的示范,即“中正”的美德,正如传统文化中讲的“天地君亲师”。

另一方面,简明的道德叙事,应用空间大。《系辞上》有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卦》《坤卦》最根本的特性,这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变化”“转化”“日用不知”的道理。《易传》讲求时与位,其实也是说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易”表示流动的属性,体现于时间上变动不居的样子,“简”则象征空间中的相对静止的状态,通过凝练微小的方式呈现浩淼的姿态。“易”“简”在运用上就是强调要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易传》文字虽少,其所要传达的信息通常都是从简明的道理出发,从最容易感化的亲情开始,将德育的内容融入生活从而指导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些“简明”的文字给予了后人充分的想象和应用空间。

[1]朱高正.易传通解(三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

[3]刘大钧.易传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5.9.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王崇】

D648

A

1673-7725(2017)11-0112-05

2017-09-06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易传》德育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09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许慎(1988-),女,山东枣庄人,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汉 家上

猜你喜欢

系辞易传圣人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