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逻辑

2017-12-09彭民权王胜奇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鄱阳湖进士江西

■彭民权 王胜奇

宋代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逻辑

■彭民权 王胜奇

宋代;江西;进士;地域分布;文化逻辑

宋代江西文化发达,文学繁荣,名家辈出。据学者统计:“《全宋词》辑录词人共1397位,其中江西籍词人就有174人,占总人数的12.46%,排位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二;《四库全书》收录宋人别集近400部,江西籍文学家别集有83部,占总数的20%多;《两宋名贤小集》共录两宋文学家157家,江西籍文学家录41家,占总数约27%,而这41家中还未包含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刘辰翁、文天祥等人;《全宋诗》共收入宋代诗人9000余人,江西籍诗人就有778人,占总数的8.6%。”[1]正因宋代江西文学创作者众多,各体文学均有建树,才造就了宋代江西文学的繁荣。不仅如此,宋代江西文人名家辈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周必大、姜夔、文天祥等均是宋代文化、文学的巨匠,对宋代文化、文学影响巨大。宋人陈贵谊、李道传在《谥文节公告议》中对江西文化、文学之地位这样叙述说:

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2](卷一三三)

就宋代文学家数量而言,江西并非第一。但从文学大家的数量及质量而言,其他地方难有相提并论者。因此,陈贵谊、李道传才会说“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

宋代江西文化、文学的繁荣,还体现在宋代江西进士的兴盛上。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宋元明清,江西进士的数量就呈现井喷之势,一直在全国排名前列。“宋元明清江西共有进士10553名,其中宋为5490名(北宋1779名,南宋3711名),元为207名,明为3067名,清为1789名(至光绪六年止)……江西宋元明清四代进士数,分别占全国各该时代进士总数的百分率是:宋12.72%(北宋为9.99%,南宋为14.63%),元为18.17%,明为16.99%(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为17.22%),清为7.99%。”[3](P573)就宋代江西进士而言,其不仅在数量上相对后代并不逊色,而且在名家的数量及质量上,远超后代。正因如此,探究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有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宋代江西进士地域分布概况

宋代江西下辖13个州军,加上今天江西地域的婺源(宋代归属徽州),总共有69个县。按照我们的统计,宋代江西共有进士6458人,其中北宋2070人,南宋4388人。

(一)北宋时期

北宋江西13个州军(加上徽州婺源,统计数为14),进士分布数量悬殊(表1)。州军中排名前六分别为:饶州378人;吉州326人;建昌军232人;洪州205人;抚州192人;临江军182人。而州军中排名最后五名分别为:南康军68人;江州61人;袁州58人;筠州38人;南安军14人。其中进士数量在100人以上的州军有7个,进士人数最多的饶州近400人,而排名最后的南安军不到20人,足见北宋江西文化资源分布极其失衡。从地域分布看,进士人数最多的前六个州军均相邻,基本连成一片,集中在江西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而排名后五名的五个州军,南康军和江州、袁州和筠州也相邻,加上排名最后的南安军,五个州军都在江西地域的边远之地。

表1 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表(含徽州婺源)

具体到北宋江西州军下辖各县(统计县数量为66个),进士分布更为复杂,差距更大。数量排名前六的县为:南城155人;临川129人;德兴117人;婺源98人;乐平78人;庐陵73人。而数量排名最后的五个县,靖安、瑞昌、瑞金、上犹、万载进士人数均只有1人。根据北宋江西各县进士数量排名,进士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有3个县,分别为南城、临川、德兴。进士数量在50人以上至100人以下的县数量为13个。而宋代江西各县进士数在50人以下至10人以上的县最多,有28个县。排名最后的22个县,进士数量均不超过10人。从地域分布来看,进士数量排名前六的县中,南城与临川相邻,德兴与婺源、乐平三县也相邻。而宋代江西进士数量排名前20的县,大多数都集中在同一个地区。而进士数量不足10人的22个县,也大多集中在同一个地区。不过,排名前20的县大多集中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排名最后的22个县除了进贤、永丰、高安、靖安4县,大多集中在江西边远地区,尤其是今天靠近湖北以及广东、福建的两片区域。由此可见,北宋江西各县的文化资源大多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按照今天江西所属的地域来看,江西11个设区市在北宋的进士数量也十分悬殊。今天江西设区市北宋进士数量前六为抚州、吉安、上饶、九江、宜春、景德镇,数量都在100人以上,前三位的进士数量更是超过300。排名第一名的进士人数甚至比最后一名多400人。

(二)南宋时期

相比北宋,南宋江西进士数量更多,分布区域也更广,江西下辖州军进士数量差距更为悬殊(表2)。包括徽州婺源在内,南宋江西进士4388人。通过对南宋江西13个州军以及徽州婺源的4358名进士进行统计(尚有30位进士不详其州军,仅知其为江西人),可以看出南宋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相比北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表2 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表(含徽州婺源)

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排在前六位的是:吉州839人;饶州665人;抚州493人;建昌军479人;洪州440人;信州286人。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排在后五位的是:瑞州146人;虔州134人;袁州74人;南安军63人;江州42人。相比北宋,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排在前列的州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排名前两位的州军在南宋调换了位置,北宋时期饶州进士数量超过吉州,但二者的差距仅为50人左右,并不悬殊;但到了南宋,吉州不仅后来居上,而且跟第二名饶州的差距拉大,比饶州进士数量多了170多人。不仅如此,南宋江西抚州进士数量激增,从北宋的第五名上升至第三名。与北宋相比,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后几位的变化更大。北宋江西各州军进士数量前七位均超过100人,而南宋江西各州军仅最后三位的进士数量没有超过100人,足见南宋江西进士数量相比北宋激增,南宋江西文化发展更为迅速。但相比北宋,南宋江西各州军的进士数量进一步拉大距离。在南宋江西各州军中,超过800人的有1个,超过600人的有1个,超过400人的有3个,超过200人的有4个,超过100人的有2个,100人以下的州军有3个。第一名吉州的进士数量甚至比最后一名江州多了近800人。可见,随着南宋江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江西各州军虽然也有不小的发展,但各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江西区域来看,南宋江西各州军的进士数量排名前七位的州军相邻,地理上连成一片,集中于江西中部和东北部。而排名后七位的江西各州军都位于江西地域的边远之地。这种地域分布的特点从北宋到南宋一直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宋代江西文化一直在特定的区域发展,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具体到南宋江西州军下辖各县(统计县数量为68个),数量排名前六的县为:南城286人;临川283人;庐陵224人;德兴217人;婺源203人;吉水158人。而数量排名最后的三个县,会昌、龙南、万载进士人数均只有1人。根据宋代江西68个县(包括徽州婺源)进士数量排名,进士人数在200人以上的有5个县,进士数量在100人以上的有10个县,50人以上至100人以下的县数量为15个,10人以上至50人以下的县数量为26个,10人以下的县数量为12个。

综合北宋及南宋江西州军下辖各县进士数量来看,南城与临川一直高居前两位,可见这两个县在整个宋代始终文化昌盛。相比北宋,南宋江西州军下辖各县进士数量前六位中进度最大的是庐陵,排名从第六名上升至第三名,数量从北宋时期的不足73人增加到224人,从北宋时期数量不足第一名的一半到南宋时期与前两名的差距也仅有60人左右。此外,余干从北宋时期的31人,增至137人,排名也从第23名上升至第7名;都昌从北宋时期的17人增至120人,排名从第35名上升至第9名。不仅如此,北宋时期排名在最后几位的县在南宋时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靖安县的进士数量在北宋时期只有1人,到了南宋则增长至22人;上犹在北宋也只有1人,南宋时期增长至17人。但整体而言,北宋时期排名在后的大部分县,在南宋时期依然排名在后。如不足10人的12个县,相比北宋,彭泽从8人减至7人,瑞昌从1人增至6人,兴国从10人减至6人,分宜从2人增至5人,石城从6人减至5人,德化从7人减至2人,瑞金从1人增至2人,信丰从5人减至2人,会昌从3人减至1人,龙南从3人减至1人,万载都只有1人。可见,从北宋到南宋,江西的不少县依然处于文化落后地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排名前20位的县中,南城、临川、南丰相邻,南昌、丰城、清江、高安、新淦、新喻相邻,乐平、浮梁、德兴、婺源相邻,显然形成了几个比较集中的片区。与北宋相比,南宋江西各县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域依然集中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在排名最后20位的县中,彭泽、湖口、德化、瑞昌相邻,上高、万载、宜春、分宜相邻,广昌、石城、瑞金、会昌、雩都、兴国等江西南部的县相邻,形成三个片区。虽然有些县相比北宋有了变化,如高安从北宋时期的第49名上升至第20名,人数从7人增至75人,但大部分县与北宋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集中在江西北部、西部、南部边远之地,尤其是江西南部的众多县,依然处于文化落后的地区。

按照今天江西所属的地域来看,江西11个设区市在南宋的进士数量也发生了变化。根据统计(尚有30位江西进士不详其设区市),江西各设区市在南宋的进士数量排名差别并不是太大,只有宜春和南昌的名次有所上升。在11个设区市中,抚州、吉安、上饶三个地区依然高居前三位,进士数量更是都在800人以上,远超后面的8个地区。而新余、萍乡依然排在最后两位,进士人数甚至不足100人。

二、宋代江西进士地域分布的特点

不同的地理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江西在地理上具有“吴头楚尾”的特色,北接楚地,东邻吴越,南连岭南之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江西地理以山地丘陵为主,但境内湖泊众多,尤其鄱阳湖与江西境内的大多数河流相连并汇入长江,形成封闭性与流通性共存的地理特点。这种地理上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宋代江西进士地域分布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与江西地域水系密切相关,主要沿鄱阳湖流域分布

“江西境内河流密布……境内绝大多数河流都由外向内汇入鄱阳湖,构成一个完整的向心状水系,称为鄱阳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主要由鄱阳湖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其支流组成……占全省流域面积的94%。”[3](P14)中国古代交通不发达,由于高山险阻、丘陵崎岖,陆路并不能畅通八达,大部分的交通要靠水路,因而河流在古代的地位十分重要。江西虽然地处江南之地,但交通闭塞,长期处于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境地。但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江西开始逐渐与中原沟通频繁,经济与文化也在逐步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鄱阳湖水系的四通八达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江西人通过鄱阳湖进出长江,进而融入中原。因此,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与江西的水系密切相关,尤其沿鄱阳湖流域分布。

宋代江西进士数量最多的七个州军,虽然在北宋和南宋排名有所变化,但七个州军始终没变,分别为饶州、吉州、建昌军、洪州、抚州、临江军、信州。这七个州军,洪州、临江军、吉州处于赣江干流,抚州、建昌军位于抚河,饶州地处鄱阳湖,信州处于信江流域。北宋江西进士数量排在前20位的县中,除了第14名新喻、第18名宜黄与赣江、抚河干流有一定距离,其余18个县基本都处于鄱阳湖流域。第1名南城、第2名临川、第7名南丰均处于抚河流域,第3名德兴、第4名婺源、第5名乐平位于乐安江,第6名庐陵、第8名清江、同样位列第10名的吉水与新淦、第17名南昌、第19名太和位于赣江干流,同样位列第14名的永丰也处于赣江流域,同样位列第8名的分宁位于修水,第12名贵溪、同样位列第19名的安仁位于信江,第13名鄱阳、同样位列于第14名的浮梁位于昌江与鄱阳湖。南宋江西进士数量排名前20的县中,大部分与北宋江西进士数量前20名相同。新进前20名的县中,除了第15名安福、第20名高安外,第7名余干位于信江,第9名都昌位于鄱阳湖,第11名丰城位于赣江干流。

无论是宋代江西州军进士数量排名前7,还是下辖各县进士数量前20,基本都处于鄱阳湖流域,尤其大部分都位于河流附近的地域。由此可见,江西境内的河流,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江西进士的兴盛。

(二)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

宋代文化昌盛,文人数量远超前代。宋代文人大多都有文集,士人大夫大多都会吟诗作词,士人亦是文学创作者。因此,宋代进士大多均为文学家。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基本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域分布重合。

根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所载,籍贯可考(具体到州军)的宋代江西文学家人数为1368人。加上徽州婺源,宋代江西州军文学家数量也十分悬殊(表3)。排名前七位的是:吉州233人、饶州188人、洪州185人、抚州162人、建昌军139人、临江军109人、信州97人。虽然前七的排名有所不同,但宋代江西州军文学家前七名与宋代江西州军进士前七名的州军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这七个州军在江西不仅文化相对发达,在文学水平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到宋代江西州军下辖各县的进士与文学家,分布情况也大体相似。根据统计,宋代江西州军下辖县文学家数量排名前20位的是:庐陵98人、临川93人、鄱阳63人、南城61人、南丰58人、婺源52人、丰城43人、吉水41人、分宁40人、德兴37人、新喻34人、新淦30人、清江29人、乐平28人、贵溪27人、南昌26人、崇仁24人、上饶23人、安福22人、浮梁22人。虽然具体排名与北宋及南宋江西各县进士数量排名不尽相同,但除了崇仁,其余19个县都属于宋代江西各县进士数量排在前20的县。宋代江西州军下辖县文学家数量低于10人的县为:萍乡、乐安、永丰(信州)、德化、湖口、兴国、星子、靖安、大庾、龙南、雩都、分宜、南康、万安、广昌、新城、上高、彭泽。其中,乐安和上高为南宋置县,万安在北宋时期进士数量为25人、星子20人、萍乡15人、兴国10人,其余各县在北宋时期的进士数量都不足10人。即使在南宋这些县的进士数量有所突破,但始终没有突破50人,尤其德化、兴国、龙南、分宜、彭泽、上高人数都不足10人,湖口、雩都也只有10人。

表3 宋代江西各州军文学家分布表(含徽州婺源)

三、宋代江西进士地域分布的文化逻辑

每种文化现象,都会有或隐或显的文化逻辑存在。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显然也有其文化逻辑。从上述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来看,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由江西文化的地域特色所决定

中国文化的演变基本遵循由北向南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原文化逐渐吸收周边文化,最终形成融合的中华文化。相比周边灿烂的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江西土著文化在中国历史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没有太大影响,因此江西文化的发展更多地是受到中原文化的逐步渗透和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尤其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人口从北向南迁移,江西无论是经济和文化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西晋永嘉之乱时期的北人南迁,到唐代安史之乱以至唐末的战乱导致的北方人口迁徙,以及北宋末年以至南宋初期的北人南迁,江西地区接纳了大量的北方人口,中原文化也随之逐渐影响江西,使江西文化迅速发展。而这一过程,是沿着鄱阳湖水系,从江西的北部向南部逐渐发展的。正如有学者所说:“至于赣中赣北地区,经济与交通比较发达,更是南迁北人理想的落脚处。”[4](P10)这也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江西北部、中部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南部。北高南低的发展状况,正是江西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这一特色也决定了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色。宋代江西进士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而进士分布最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江西各个边远的角落。这种分布特色,正是江西古代文化发展北强南弱的地域特色的表现。

江西在远古时期属于三苗腹地,地理偏僻,文化上基本处于蛮荒状态。唐朝之前,江西文化发展并不迅速。在唐朝设立江南西道之前,江西地域比较有影响的文人是浔阳的陶渊明。到了唐代,江西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极不均衡。以文学家为例,初唐至盛唐,江西有影响的文学家寥寥无几;到了中晚唐,出现了以洪州为中心的江西北部作家群、以信州为中心的江西东北部作家群以及以袁州为中心的江西西部作家群。[5](P50-70)虽然数据并不完整,但从陶渊明到晚唐,江西文学与文化确实在沿着从北向南的地域逐渐发展,北部的文化发展水平远超南部。到了宋代,这一发展态势依然存在。除了与湖北交界的北部几个县文化发展水平偏低外,整个江西文化依然呈现北强南弱的地域特色。不管是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还是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域分布,都充分展现了这一特色。

到了明清,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这一特色。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明代江西进士人数最多的15个县市为:南昌县218人、安福县199人、丰城市191人、吉水县161人、泰和县137人、临川区123人、婺源县113人、吉安县102人、进贤县94人、新建区76人、贵溪市72人、永丰县67人、金溪县65人、渝水区61人、新干县60人。人数不足10人的县市为:安义、万载、武宁、德安、瑞昌、万年、宜黄、资溪、井冈山、峡江、赣县、于都、信丰、兴国、瑞金、龙南以及萍乡市。①排名前15位的县市中,除了婺源,其余都集中在江西中部,南昌、进贤、新建、丰城相邻,永丰、吉水、吉安、泰和相邻,临川、金溪相邻,也形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片区。人数不足10人的县市中,除了安义、万年、宜黄、峡江,其余均处于江西边远的地区,尤其是江西南部。这些依然与宋代江西进士的分布特点大体一致。清代江西进士人数在50人以上的县市为:南昌县138人、新建区126人、南丰县97人、南城县95人、奉新县90人、婺源县86人、黎川县74人、九江县62人、临川区59人、金溪县54人。人数不足10人的县市为:靖安、德安、瑞昌、余干、弋阳、德兴、上饶、横峰、万年、余江、乐安、遂川、万安、井冈山、峡江、渝水、于都、信丰、会昌、安远、瑞金、石城、定南、寻乌、大余、上犹、崇义。②与宋朝、明代相比,清代进士的数量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分布状况也有不小差异。人数超过50人的只有10个县市,南昌、新建紧邻,并与奉新相近,临川、南城、南丰、金溪、黎川基本形成一个集中的片区。人数不足10人的县市有所增多,中部县市有所增多,但也集中于弋阳、横峰、上饶等江西东部,井冈山、遂川、万安以及赣州大部分县市等江西南部地区。这些集中片区在前代依然是文化不发达的地区。

(二)河流在江西文化的地域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总是以河流为中心繁衍发展,河流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人沿着黄河和长江,发展出灿烂的文化。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沿河地区往往经济发达,城镇集中,人口稠密。因此,这些地区的文化也相对发达。就江西而言,境内密布的水系,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有学者以为:“中原文化在江西的传播,基本上是沿江西的三大水系由北向南推进的,江西作家也便相对地集中在以鄱阳平原为总汇的三大水系沿线,显示出一种以地域和家族为基础的群体性特征。”[5](P12)这种由北向南传播的文化特征,也导致了江西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化北强南弱。而这种文化特色,正是江西水系的走向所致。

江西虽然与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交界,但在中国古代,与中原文化沟通也只有经由长江,因此,与鄱阳湖连通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几大河流就至关重要。江西人要进入中原,经商或者赶考,都必须经由鄱阳湖入长江北上,再进入中原。而在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江西是主要的人口输入地,北人南迁也是经由长江进入鄱阳湖,再通过几大河流由北向南分散至江西各地。不仅如此,江西在古代由于地理偏远,是主要的贬谪之地,也是进入其他更为偏远的岭南等贬谪地的必经之地。这些贬官都是从长江进入鄱阳湖水系,从而进入江西。这些南迁的北人,尤其是贬谪而来的官吏,对中原文化在江西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由北向南的传播,也导致江西文化的北强南弱。可以说,宋代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特色,也是鄱阳湖水系走向的特点所造成的。那些没有在鄱阳湖水系周围的地区,往往都是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四、结 语

整体而言,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状态。中原文化在通过鄱阳湖流域进入江西境内的过程中,是由北向南传播的。因此,最先接受文化辐射的北部,无论是进士的人数还是进士的密度,都远非南部所能比。当然,随着文化辐射的逐渐深入,江西中部的文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进士的人数与密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古代江西交通不发达,河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与江西境内的几大河流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可以说,特殊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

当然,文化的传播极其复杂,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绝不仅仅由地理环境决定,其背后还有更复杂更多元的因素。比如,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传播中的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背后的家族与群体的影响,还不能忽视个体交游对文化与学术的促进与推动[6]。宋代江西文学与文化的繁盛,与宋代江西前后相继的诸多文化名家密不可分。北宋之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南宋之杨万里、周必大、姜夔、欧阳守道、文天祥等,他们对推动宋代江西文学与文化走上高峰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与影响力,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人,并由此带动更多的人,形成家族与团体。宋代江西出现了特色分明的家族,如晏殊家族、王安石家族、黄庭坚家族;以及在宋代影响深远的团体,如江西诗派、凤林书院群等。这种由个体辐射形成的家族与团体,带动了他们的出生地以及周边地域的文化发展。周必大《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评价杨万里云:“诚斋家吉水之湴塘,执诗坛之牛耳,始自家族,延及郡邑,孰非闯李、杜之门,希欧、苏之踪者。”[7](卷四八)正如周必大所说,杨万里主盟南宋诗坛,其影响最初只在家族,后来延续到郡邑,进而辐射到周边。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影响与积淀,使得欧阳修之庐陵、王安石之临川、杨万里之吉水等地域一直名列宋代江西进士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域之中。因此,对于宋代江西进士地域分布的文化逻辑,还有更多研究的必要。

注释:

①参见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浙江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②参见于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夏汉宁.试论宋代江西文学家的贡献及其地域分布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2](宋)陈贵谊,李道传.谥文节公告议[A].诚斋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李国强,傅伯言.赣文化通志[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徐红.从交游看欧阳修与宋学发展的关系——以北宋至和至治平年间为考察对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宋)周必大.文忠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王立霞】

宋代江西文化发达,进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理分布来看,宋代江西进士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数量多的地方往往集中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而江西边远之地,尤其是江西南部数量稀少。这种分布特点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分布特点一致。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遵循江西文化发展的逻辑,与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鄱阳湖水系的走向密切相关。

I206.2

A

1004-518X(2017)11-0104-08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江西籍进士地图”(16LS05)

彭民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王胜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6)

猜你喜欢

鄱阳湖进士江西
江西银行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四进士(上)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进士or近视》
我爱江西奶奶
鄱阳湖好风光
江西是个好地方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