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农村要建功立业 汗洒三晋造福农民
——记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

2017-12-09张琳霞

今日农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旱地谷子山西省

记者 张琳霞

情系农村要建功立业 汗洒三晋造福农民
——记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

记者 张琳霞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兴龙垣龙交乡渗水地膜晋谷21号旱垣地亩产千斤优质谷观摩会

从雁门关外到吕梁太行,从三晋大地到锡林郭勒、张家口、绥化、延安、辽宁、宁夏、河南、天津等省市,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农科专家的身影,他就是被农民誉为“宝”的姚老师——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他与农为伴,始终把“农”字放在心头,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为帮助农民致富而奔走;他虽已年逾花甲,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乡,跟农民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坚守一线,探索着一条“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发展之路。

姚建民之所以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宝”,不仅仅是因为他头顶的“光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山西省政协常务委员,山西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而是因为他近年来连续攻关取得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朔州市山阴泰和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和说:“我这1000亩都是最差的地,以前一亩也就收个一二百斤,现在用上姚老师的技术一亩能收到上千斤,想都不敢想。”

“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示范推广”作为山西省扶贫产业十大技术之一,负责人姚建民尽心尽力推广指导技术应用。为山区、半坡区农民,特别是为贫困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新途径。2017年山西40个市县推广4.02万公顷,按照每667平方米产500千克,每667平方米2 000~2 500元收购价算,预计可带动30万人脱贫。

情系农村 攻克难题

1956年,姚建民出生在山西省清徐县徐沟镇。儿时的他虽说看了不少在当时不容易看到的名著,对文学有着很大的兴趣,但天生内向腼腆的性格让他更热衷于动手、动脑的数学和物理,且成绩非常优秀。1974年7月,高中毕业的姚建民开始务农,这期间,他喜欢上了做实验。姚建民说,时至今日他仍记得一件事情,就是务农期间用塑料绳、木头棒、钉子与砖头,利用三相电源缺相后保险丝发热原理和塑料绳熔断的特性,发明了一种简易的“自动跳闸”系统,解决了电压不稳时电机易烧毁的问题,这一小小的发明,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提供了用电的便利和安全。

虽然整天在田里干农活儿,但姚建民并没有放松学习。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已经务农近4年的姚建民竟以高分中榜,考进了当时的全国重点院校——大寨农学院,学习育种与耕作栽培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从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期间,他跑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提出了许多方法学研究观点和计算方法,发表了数十篇方法学论文。

“姚专家,能不能想办法把平时的雨水收集起来,让庄稼抗旱高产?”十多年前,在隰县地头考察时,一位农民的话触动了姚建民。

其实,在这之前姚建民一直在琢磨如何提高旱作田的产量,“因为全省2/3的耕地是旱地”。为了从根本上找到提高旱地粮食产量的途径,姚建民对山西的气候变化和土壤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善于观察的姚建民发现,山西省从南到北每年平均降雨60多次,可是为什么农田还是因为干旱的问题影响收成?为此,姚建民开始了长达10年每天不间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最终他发现,虽然山西降水次数不少,但其中72%~75%的降雨均是10毫米以下的小雨,这部分降雨全年累积起来多达100立方米左右。可这100立方米左右的水由于瞬间蒸发基本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基本属于无效水。“如果把这100立方米水累积起来有效利用的话,岂不是相当于多给庄稼灌溉了2~3次?”农民的期望让姚建民感到了科技创新的紧迫性,更明白了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担当。“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尽快研究出新技术!”此后,姚建民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与攻关。

为了试验收集和保存“无效水”的最佳办法,姚建民无所不用,报纸、丝袜、秸秆等,测试过的材料不计其数,效果好坏不一,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尝试后,他综合考虑各种材料的利弊,最终研制出了肉眼完全看不出的“微米孔渗水地膜”,这种地膜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等功能,这也是姚建民主持攻克的第一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正是这一成果,解决了山西多年来的“水之困”。

造福农民 汗洒三晋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渗水膜旱做技术示范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为使项目推广顺利实施,4月中旬到5月中下旬一个多月的播种期里,姚建民和他的团队分赴全省各个项目实施点,进行机器调试、技术培训、播种,对农户进行一组一组田间培训,手把手教学。一天跑两三个县是家常便饭,为争分夺秒,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培训点。

2017年,山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重点帮扶的左权县泽城村、桐峪村、寒王村、石匣村引进了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建成了13.4公顷渗水地膜谷子基地。基地建设期间,姚建民老师多次进村进行指导,亲自进行播种,并在谷子生产的关键期多次赴基地进行排查指导。渗水地膜谷子技术不仅在山西省内大面积推广。每到一处,姚建民都与农民一起劳作、悉心指导,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他都不知疲倦。

“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可使雨水下渗又能防止雨水蒸发,涵盖了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不仅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还形成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铺膜播种一次完成,作业效率大幅提高。该技术实现了山西北部高寒、干旱地区在5毫米无效降水过程中,降雨量利用达到最大化,是旱地变“水地”的现代农业种植新模式。

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应用渗水地膜技术相当于给旱地增加了两三次的灌溉水,旱地粮食作物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比无覆盖的增产一倍,并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其中,神池示范田的谷子平均亩产达到664.365千克,最高达到687.215千克,创下全省乃至北方地区千亩规模旱作谷子的最高纪录,超过全国旱地谷子亩产纪录,农民增收显著。

献身农业 终生无悔

姚建民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的全国人大代表,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以前一门心思搞研究、做实验的他,4年来的履职,更多了一份将科技发明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情怀。由他领衔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议案成功实施,给了研究人员宽松的创新环境,由他提出的多项建议在生产中产生了实际效果。2014年3月7日,姚建民一夜未眠,眼睛布满了血丝,烟灰缸里插满了烟头。他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把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文本逐字逐句敲进了电脑。“其实网上有电子版,我就是想通过重新誊写的方式,把这部法再吃透一遍”,姚建民回忆道,“我搞了一辈子科学研究,清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在哪里,这部法太 ‘古老’了,非改不可”。“科技创新不能像摘桃子,摘一个扔一个,成果看似不少,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产品”,姚建民说,国家每年投那么多钱在科技创新上,最后只有一堆论文,成果不转化,岂不是巨大的浪费?2015年,他再次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修法计划。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期间,修订后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高票通过,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6月10日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千亩渗水膜谷子 (晋谷21)开播,姚建民在做技术指导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调整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建议》《关于在晋西吕梁老区国家资助推广渗水地膜全覆盖旱作高产新技术的建议》……自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姚建民提出了30余条与农业科技、生态环境相关的建议和议案。“提出的议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还要有敏捷的思路和客观公正的心态以及精炼的文笔。”姚建民把对科学精准的态度,也运用到了代表工作中。

“好的建议和议案必须吸纳广泛的社会意见。”姚建民说,无论是由政府部门还是人大代表领衔提出的议案,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局限性,“因此好的议案必须跳出部门或个人的局限性圈子,这也是实现‘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需要。”

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泽村百亩渗水膜谷子田间指导

风里来、雨里去,姚老师的脚步踏遍了山西省内绝大多数的贫困山区,也为外省送去了农业种植的新技术,几万公里的路程,记录了山区农民采用新技术增收致富的过程,也记录了项目负责人姚建民为山西省产业扶贫做出的贡献。面对赞誉,姚建民只是会心一笑。他说:“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少雨缺水,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总书记高瞻远瞩,一语中的。我深知缺水是导致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深知农业科技推广是多么艰辛,但千难万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给农民带去更多实惠。”

猜你喜欢

旱地谷子山西省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打谷子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晒谷子(外一首)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