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之深与文本之美《放歌天地间
——艺坛将星阎肃》的写作伦理

2017-12-09傅逸尘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阎肃天地间作家

文/傅逸尘

灵魂之深与文本之美《放歌天地间
——艺坛将星阎肃》的写作伦理

文/傅逸尘

猎书报告

“当作家书写时代典型时应该写些什么?”面对谌虹颖的长篇报告文学《放歌天地间——艺坛将星阎肃》(黄山书社2017年3月出版)时,我脑际首先浮现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尤其当书写的对象是为人所熟知的阎肃,这个问题便显得越发重要。“典型人物”难写,为人熟知的“典型”更难写。“时代楷模”也好,“艺坛将星”也罢,阎肃的形象越是深入人心,对作家的考验便越是复杂深刻。

作家如何认知并打开置身的世界,如何理解并超越所处的时代,如何描摹并介入社会现实,不仅取决于思想本身是否高蹈深邃,更决定于思想面向生活的角度,亦可以说思想站立的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秉持何种写作伦理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色和趣向。尤其是在现实经验的处理上,作家不一定是某一事件的亲历者,但却常常需要面对陌生的题材,塑造不熟悉的人物。没有强大的思想能力、没有真切的生命经验、没有深厚的情感融入、没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便很难走进时代的深处与细部,更难触及人物的心灵与精神。

鲁迅先生主张艺术形象应该做到形神俱似,不过在他看来,一个高明的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几乎无需外貌描写,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述着。”鲁迅擅长画龙点睛的手段,寥寥几笔,既写出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也写出人物的面目和身形,并且给人意义非常强烈的印象。鲁迅说:“要想用极其省俭的笔墨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她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既是再画的逼真,也毫无意义。”显然鲁迅这里所说的“画眼睛”“画头发”只是个比喻,强调作家以极其省俭的笔墨,集中地写出人物的特征来。他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人物外貌描写并不重要,而是要做到形神俱似。鲁迅是一个 “极高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他自己的创作就不注重描写表面印象,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着重挖掘人物灵魂的深。有鉴于阎肃老爷子那笑眯眯、胖墩墩、和蔼可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何能够探触到他丰饶博大的心灵世界,进而写出人物灵魂的“深”来,便成为谌虹颖创作的主要着力点。

《放歌天地间——艺坛将星阎肃》

谌虹颖 著

黄山书社

当下的“典型”叙事,小说也好,报告文学也罢,看得多了,一种阅读的直感便是:作家们往往执着于对“外在经验”的铺展,停留在事相的表层和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对题材、结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等层面的横向拓展屡有收获,而对人的心灵、情感、日常生活、生命存在等“内在经验”的纵向掘进却严重不足。没有存在感的建立,文学就没有内在的维度,人也没有心灵的内面,文学就会成为平面的文学,人也会成为单向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对精神灵魂的追问和对存在意义的呼告,其境界是大不相同的。谌虹颖在《放歌天地间》中全面回顾了“时代楷模”阎肃80余载的艺术人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既为作家生动细腻的文学笔触和诗化语言所吸引,更为“艺坛将星”阎肃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的精神风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讴歌时代、铸就精品的责任担当,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奋斗激情,艺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格风范所折服和感动。而那些掩映于成功光环之下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精神自省、灵魂叩问,更是撩拨震颤着读者的心,令人回味难忘。

书写典型人物,难在表达灵魂之深。作家谌虹颖与阎肃共事多年,对阎肃了解颇深,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有意味的细节。作家在对阎肃日常生活状态的精准描摹与感人事迹的深刻思辨中,试图找寻并复现那些湮没在历史进程中的鲜活动人的故事和元气淋漓的生命经验,进而揭示出阎肃之所以成为 “时代楷模”的精神实质。这要求作者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摄取素材,采撷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典型故事。谌虹颖的立意选材便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她仔细研究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浮躁的文艺界急需像阎肃这样一生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对艺术创作孜孜不倦追求的艺术家,需要更多阎肃式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用他们的思想情操、精神境界、艺术态度引领和感召更多的人。因而,《放歌天地间》在对阎肃的成长历程、人生足迹、艺术创作进行完整描绘的基础上,着重对其思想性格做了真实生动的重彩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塑造典型人物,重在呈现文本之美。《放歌天地间》在叙事层面独具特色。作品并非流水账式记述,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送别:春天的骊歌”开篇,点破题旨,文艺界一颗璀璨的星安然“谢幕”了,悼念的文章、信息遍布各大信息平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给以阎肃高度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舆论评价和大众情感高度统一的 “阎肃现象”,谌虹颖给出了答案:“老艺术家阎肃穷其一生,创作了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一大批经典作品。它们如珠如玑,串起了种种关于文学、人生、艺术的感悟和激情,优美之外,还有圣洁,还有庄严,还有真诚的艺术家对生活、对生命最诚恳的奉献。”以“长歌未尽:散作乾坤万里春”终篇,升华主题。结构上大开大合,首尾呼应。

长久以来,报告文学的语言之粗糙、不讲究,缺乏韵味,一直为业内人士所诟病。而谌虹颖的语言是散文化的、甚至诗化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每一节的小标题都是严格对仗的,在结构上颇有古典章回体小说的韵致。以散文的笔法来写作报告文学,谌虹颖的行文富于节奏的变化,讲究文字的味道和画面感。《放歌天地间》是由一个个独立成篇的故事所组成,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叙述方式上运用口述实录。作者曾广泛收集材料,采访了阎肃生前的亲朋好友和各种与阎肃有交集的人物,而最终体现在书中的材料确是其中极少一部分。这中间既有作者对材料的精选和提炼,又包含有使材料成为内容的结构策划。这种作者主观视角、情感立场、思想观点的介入,使得谌虹颖笔下的典型事迹不夸饰、不隔膜,氤氲着一层生活的烟火气,充盈着生命的热力与温度,精彩动人的细节俯拾皆是。因而,人物的各个生活片段、工作片段才得以连缀、构筑成一个鲜明、完整的情节网络,展示出闪闪发光的人生轨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次,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最终使人物具有立体感,从而在读者的心中鲜活起来。

谌虹颖还充分考虑到全媒体时代接受对象的审美趣味,注重强化作品的故事性和抒情性。从第二章到第八章,既有对阎肃艺术人生中主要历史事件的清晰铺排,又不乏真实细节的精心体现,书中有温馨幽默的家庭生活画面,有艰苦卓绝的艺术创作场景,有丰裕精彩的作品展示,有热情真挚的友谊分享,等等。作者用简洁、生动、富于文采的语言将这些鲜活的事例娓娓道来,同时赋予自己丰沛的感情。如第二章“抉择:敢问路在何方”,则是采用铺排的叙述方式,描写了阎肃未走上专业创作道路前的五次抉择,这些抉择有的是长辈选择,有的是个人选择,有的是组织安排,作者用简明的语言讲述了阎肃走上艺术创作道路之前的主要人生经历。除了这种铺排式的叙述,书中更多的是细节的描写。如第三章谈到阎肃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江姐》。现在我们听到《红梅赞》的主题曲依然能立马精神抖擞,心中充满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在没有看到这段描写前,我们无法感受《江姐》创作过程的艰辛,无法感受阎肃在创作过程中所受的考验以及心灵的洗礼。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注重细节的描述,感情的渲染,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感受到阎肃那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读来真实可信,让人不由心生敬佩。俗话说“文如其人”,从阎肃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阎肃的精神。书中展示了很多阎肃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为军队而歌,所以广为流传。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真实还原阎肃创作的情景,我们仿佛看见那个深夜还在小书桌前伏案疾书的老人、为了一首歌词里面的几个字一遍一遍修改的老人。《放歌天地间》还运用了环境渲染、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的叙事手法,使整部作品的艺术结构呈现出摇曳多姿的色彩。

走笔至此,突然想到村上春树的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在这部散淡的文集中,村上再一次施展了符号大师的魅力,以至于书中那些汩汩而出的玄想式哲学思辨最终竟被“书名”所淹没。一时间,“当我……我谈些……”成为文艺界的流行语。流行一时的是语言的符号,而掩映于符号光芒背后的,是思想的姿态。作家与评论家面对的不单是人物,也不仅是文本,更是驳杂的现实生活,是宏阔的时代精神。“当我谈论典型写作时,又能够谈些什么呢?”灵魂之深与文本之美当是两个绕不开的向度。★

责任编辑:王 前

猜你喜欢

阎肃天地间作家
你是天地间那道闪亮的光
天地间
作家的画
爱在天地间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爱之吟
画幅长留天地间
阎肃:调教“顽劣”儿子成才
阎肃:勇于自嘲,变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