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内审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2017-12-09■魏茹
■魏 茹
基层央行内审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魏 茹
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实践升华和理论总结,良好模式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文基于央行内审信息化建设构架,提出内审资源管理目标模式,以武汉分行辖内基层央行为例,分析内审资源管理现状和应对举措。
内部审计;资源管理;模式
内审资源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审计工具、审计技术、审计经费和审计时间配置的合理性。央行内审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实现最大审计效益,无固定模式和计量标准,因为央行内审非独立核算部门,其单位收入、单位成本和固定资产无独立的货币计值金额。审计贡献只能取自于“全面发现问题、全面报告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内审建议、审计发现问题得到全面整改、被审对象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五方面的定性评估,无论哪方面出现了质量问题或管理问题都不可能全面获取审计贡献。站在生产经营者角度,经营管理内审活动,思考低成本高产出,央行内审资源应合理配置于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后续监督和成效评估。至于年度内应开展多少审计项目?最根本是重大风险得到关注,不重复劳动。本文以武汉分行辖内基层央行为例,分析基层央行内审资源管理背景、目标模式、管理现状和应对举措。
一、基层央行内审资源管理目标
转变思维、创新理念,央行内审实现了“一个确定、两个探索、三个深化、四个改进”的转型提能目标,其中:一个确定是指确定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两个探索是指探索绩效审计和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三个深化是指深化领导干部履职离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四个改进是指改进审计方法、审计质量、能力素质和职能作用。“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拓展了以“计划、组织和报告”为内容的传统内审资源管理模式。在践行“高度、广度、深度”三维转型过程中,构建了以《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管理系统》为龙头,以《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为基础,以《人民银行基建项目审计评价系统》为重点,以国库、财务等计算机辅助审计为应用工具的内审信息化管理框架。央行各分支机构结合实际研发审计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风险评估、计划编制、项目立项、现场审计、后续监督和审计信息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基层央行内审正面临三大任务与技能准备:一是基础信息数据建立与完善;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方式相融合;三是基础信息数据应用与维护。由此,本文提出基层央行内审资源管理目标模式是: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和研究型队伍,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开展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计划编制、项目实施、整改监督和成效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及其它先进审计工具得到普遍应用,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精准而全覆盖式地完成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内审确认和咨询职能,通过评价和改善基层央行内部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高效服务于基层央行履职管理目标。
二、基层央行内审资源管理现状
内审资源管理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基层央行内审部门致力于市县二级人力资源整合,摸索出内审与纪委合署分设办公、项目主审人公平竞争、跨区审计、交叉审计和联合审计等管理模式,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克服了基层央行内审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普遍性问题。坚持“一个项目、两项任务、两项成果”,有选择地同步开展项目审计、综合分析和调研工作。采用现场操作程序时限管理方法,对同一审计期内的同一被审对象,实行大小项目套审或平行审计,完成多目标审计任务,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节约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对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整合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和经验固化。在央行业务数据化和内审信息化背景下,基层央行内审在资源管理与使用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1.先进审计技术和工具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基层央行内审部门营造了每人一部台式机和一部打印机的办公环境,使用便携电脑开展现场审计的基础设备得到保障。在应用先进技术和工具方面,有的基层央行内审部门能学以致用、积极思考、税意进取、推陈出新,成了先进审计技术和工具应用与推广的领头羊;有的基层央行内审部门仍习惯全盘调阅纸质资料、凭经验确定审计样本量的传统审计方式,不注重计算机辅助审计推广应用,造成计算机辅助审计熟练操作人员和专业分析人员匮乏,影响审计覆盖面、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2.人员成长后续教育力量薄弱。基层央行内审部门独立承办后续教育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主要借助人民银行总分行举办的远程培训、电视电话培训和面授培训来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能。绝大多数基层央行内审部门未制定人员成长中长期规划,不注重创新自我教育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比较欠缺,导致一些审计项目难以开展,审计覆盖面过窄。
3.同级监督功效乏力,审计职能有待拓展。绝大多数基层内审部门年度计划任务是由市县二级内审机构共同完成,对县级内审机构不单独下达系统性审计任务。基于同一计划任务,有的县级内审机构能围绕上级计划任务和绩效管理目标,策划同级独立性审计项目;有的县级内审机构则忙于参加上级审计任务,全年无具体同级监督任务,依赖于“下查一级”审计检查。某中支2013~2017年共完成审计检查任务67项,除年度内控评估报告外,同级监督占11%。同级监督乏力问题也引起部分中支内审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但同级监督流于形式问题未得到根治,甚至出现重复劳动现象。
4.审计成效跟踪分析资源配置薄弱。内审资源投入重项目审计过程,轻计划编制、后续监督和审计成效分析。计划编制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本行领导和周期审计要求,未能体现风险和问题导向的优先排序,尚处于传统计划编制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计划编制转型阶段。审计项目结束后,被审计对象内部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否得到改善,效果如何?内审资源投入不足,无计划性时间管理和具体安排。
三、实现内审资源目标管理应对举措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合理获取外部资源,兼顾现场和非现场审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资源需求,兼顾审前、审中和审后资源循环需求,合理配置内审资源,发挥最大内审效益。
一是利用沟通途径,争取领导和业务部门支持。利用组织沟通协调平台、内审信息管理系统和内审沟通磋商机制,互通业务和审计信息,在内部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始终保持与职能部门和领导层的互动关系。人员和知识结构通过报告途径获得持续改善,缓解高期望与有限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审计业务活动,宣传内审原理、方法、目的和目标,累积业务部门工作新动向、风险管理偏好和管理风格,提升内审价值,达到领导和业务部门信赖之目的。
二是借助多方实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审活动。立足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跨区和交叉审计管理办法,坚持“自愿和协作”原则,灵活开展地(市)中心支行间的跨区和交叉审计。借助地方内审机构和社会中介服务力量,开展全外包审计、半外包审计和联合审计,弥补紧缺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内审资源管理流程和实施办法,明确委托与受托方职责、权限和义务,总结分析工作经验与做法,及时培养和提升现有内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
三是找准职能定位,发挥确认和咨询双重职能。确认服务是内审部门主动发起并纳入计划管理,审计对象必须无条件接受且不受他人干涉的业务活动。咨询服务是被审对象发起,内审部门需结合自身资源,签约式地提供咨询服务。内审部门应分门别类地整理确认服务存储下来的信息数据,为咨询服务提供信息资源。同时,需要良好沟通和伙伴式工作的咨询服务结果,也需要内审人员综合利用,因为它是提高审计技能和确认服务水平,合理获取审计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内审确认和咨询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基层央行内审应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内审咨询指导意见(试行)》改进管理,运作咨询服务职能,开展覆盖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审计活动。
四是执行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规划人员持续发展目标。信息数据综合利用、审计工具应用、审计技能开发、问题发现与报告的保障性、人际沟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需纳入内审人员持续发展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中。内审人员成长规划意见征集良性循环体,除了人员基础信息分析和业务需求调查外,还包括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持续监督、定期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是获取内部管理建议、个人成长需求,帮助实现内审目标的最佳途径。通过集思广义,建立并完善系列制度和规划,有针对地开展央行新业务、新制度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能实训,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相融合模式构建。
五是完善“同级监督、下查一级”管理模式。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市县二级内审机构应以风险评估、内控自我评估、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为主线,开展同级业务监督活动,尤其是县级支行应尽可能通过同级监督活动,为上级开展“下查一级”审计提供信赖度高的报告,填补履职盲区;二是推动全覆盖审计。缩短周期审计时间,践行财务、固定资产和国库等计算机辅助审计固化模型,融入履职离任审计实践。三是整合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计划编制+数据采集与分析+现场审计+后续监督+成效评估”的现代内审流程。
六是做好内审信息化基础工作,合理分布审计资源。总行《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内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武汉分行《审计检查发现问题信息系统》,将计划编制、项目管理、整改监督和审计成果纳入信息化管理,即审前、审中、审后资源已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基层央行内审应更新理念,跟上内审信息化建设步伐,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和发布工作,开展审计成果跟踪和成效评估工作。坚持“风险评估、内控自我评估和内控评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履职离任审计相结合,业务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相结合”开展项目审计活动。
总之,在人民银行业务日趋大数据背景下,内审信息化建设步伐势必朝着集成化、智能化、远程式的云计算、分布式数据采集和处理方向迈进,数据整合和新技术应用需要基层央行内审不断创新资源管理模式,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持续推进内审转型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上饶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