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视觉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2017-12-09沈斌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经济学价值大学生

沈斌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经济学视觉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沈斌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经济学视觉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经济学视觉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是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问题,探讨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实现其价值增殖。根据当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现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对完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人才培养;人力资本;价值增值;以学生为本

近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一方面它是研究财富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它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学视觉下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对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与高校人才培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一度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人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它强调投资增长、价值增殖和个体素质的提高。”由此,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其包含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强调人口质量而非人口数量;二是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增殖空间大于物质资本;三是以教育投资为核心,提升人口质量。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重要前提就是“预付”,即对其进行投资,而高等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投资手段。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高校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代价进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的素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通过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从而形成一种崇高的责任意识,即自觉牺牲个人的短期利益,维护社会的长远利益。高等教育显然具有以上功能。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可持续性,即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为了一时之需损害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要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目标、内容、体制、机制、途径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努力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并保证其具有实效性。

二、基本概念和意义

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造了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择优汰劣、追求创新的社会,但同时金钱至上观念横行、诚信日益缺失、权钱交易盛行、社会道德沦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的分裂。那么,如何来缝合这一裂痕,即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显然通过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完成自我愈合是不现实,由此高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规范劳动力行为,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消解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如何培养。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与效益有关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讲求高等教育资源如何配置,解决的是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这两个方面都与经济学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经济学视觉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一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问题,探讨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实现其价值增殖。

(一)个体价值增殖

高校人才培养个体价值的增殖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一方面,在不考虑先天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塑造相应的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精神动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大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最终使高素质的毕业生个人税后收入高于其他层次的毕业生,实现个体经济价值的增殖。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等,获得身体和心理的享受,从而提升了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实现个体身心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内的非经济价值的增殖,这一价值增殖会陪伴人的一身,并通过家庭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二)社会价值增殖

高校人才培养社会价值的增殖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个体经济价值的增殖最终必将促使社会经济价值的增殖,主要表现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个人缴纳所得税差额的增加(高素质的毕业生缴纳个人所得税中超出其他层次的毕业生的部分)、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个人税后收入差额的增加(高素质的大学生毕业生个人税后收入超出其他层次的毕业生的部分)、劳动生产率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等,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能够实现社会非经济价值的增殖。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统治阶级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符合其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其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而间接进行社会控制;二是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三是有利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传递;四是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三、完善建议

(一)明确“具备本土意识、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如何通过高等教育规范劳动力行为,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实现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明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劳动力行为,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机会、就业职业、报酬、闲暇、劳动条件、劳动要求等方面的反应和动作,其与劳动力素质,即劳动者的道德、素质、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其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势必会影响其劳动力行为和劳动力素质。如果劳动力行为规范、劳动力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表现就会趋于正常,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呈现可持续增长;如果劳动力行为不规范、素质较低,哪怕因为劳动力的知识水平较高带来产出的增加,随着其劳动积极性降低,劳动生产率也会下降,经济增长也无法可持续。

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即要为社会培养具备本土意识、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所谓本土意识,是对本国或本民族的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认同。培养具有“本土意识”的大学生,是指当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社会历史定位,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扎根本土,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重要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向心力。

所谓国际视野,指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即能够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看待事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是指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大学生成为具备国际视角,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培养大学生成为具备本土意识、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营造良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原则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我国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中顺应时代的内化。“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要忽视“教育者”的地位,而是要加强对于“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学生的重视。这正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尊重,是和谐校园和依法治校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地位的重视,是文化多元化和知识信息化背景下对于大学生角色觉醒的理解,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理念下“个性化”与“规范化”的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在遵循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大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意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技术能力,而这又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密切相关。

“规范化”意味着道德约束、制度约束、规范施教,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规范,保持教育的原则性,或者说形成一种量化标准,使其成为一种有据可依的教育工具。然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促使自己游离于原则和规范之外,以满足最大的内在需求,造成其行为无法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无法进行量化。这就要求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柔性,将“个性化”注入“规范化”当中。要充分考虑道德约束下的价值追求、充分考虑制度约束下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规范施教下的因材施教。

2.“以学生为本”理念下“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提高大学生全球协同发展的意识,使大学生增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理解,意识到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开展经济、社会、环境活动时,不但考虑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能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兼顾各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三)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是政府要建立能长期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并保证有健全的组织推动和监督该制度正常运行,从而永葆其活力和稳定性。

1.推动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要求政府要将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重点放在其发展规划上,而对于过多重叠重复,甚至过于固化和僵化的政策,本着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适时进行废止。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则要与时俱进制定相关政策。

2.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推动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提高政府教育部门运行效率的重要方法。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将原本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压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减少管理和运行的高度(层级),增加管理的宽度(幅度),有助于改变官僚作风、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建立起一个行政作风亲生(学生)、运行效率高效、资源分配合理的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结构。主要表现在,一是增加服务意识,改变官僚作风;二是减少组织层级,提高运行效率;三是增加管理幅度,减少资源浪费。

3.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常实践在高等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最为紧密。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工作队伍,以确保体制机制运行的活力和稳定性。

[1]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

[2]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社,1950:260.

[3]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6.

[4]岳金霞.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33-35.

[5]谯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学刊,2003,(6):194.

[6]高树芳,王昕.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393-394.

[责任编辑 王燕文]

G64

A

1673-291X(2017)26-0083-02

2017-06-21

沈斌(1984-),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学价值大学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一粒米的价值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给”的价值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