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异步性与解决途径
2017-12-09郭姗姗
郭姗姗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高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异步性与解决途径
郭姗姗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对等,对于高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从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异步性入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未来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声乐专业;培养模式;异步性;解决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由于具有学制较长、理论实践相互融合等特点,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中的亮点,相对于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中专教育专注于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讲,高职教育将其两者很好结合,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培养出一批批兼具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在声乐专业院校中,高职声乐专业一直以培养具备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声乐教法)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音乐应用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有的高职声乐专业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多关注于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有的毕业生甚至具备较高的声乐表演经验和能力,在很多比赛中获奖,然而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市场的需求把握不准。市场对于声乐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声乐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等“多能”特征,高职院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异步性使得高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
一、当前声乐市场人才需求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声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原来仅有较强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经调查研究,目前声乐市场人才需求有如下的特点。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由于声乐专业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值较高,短期择业、功利性择业的心态影响,大多数声乐专业毕业生倾向于在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就业,造成就业市场的地域供需不平衡。有些地区供过于求,有些地方则缺乏专业的声乐人才,这种现象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和资源的贬值。
(二)市场需求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毕业生缺少创新性和适用性。市场多需要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市场对于声乐专业毕业生不仅仅要求其有专业知识,对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都对应聘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市场需要“多能”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异步性原因分析
(一)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高职声乐专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不少相关高职院校抓住这一机会引进了一批新的声乐专业教学师资。但是,由于我国现代声乐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声乐专业生源不断增加,而整体声乐专业人才不足,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需求,教师队伍中学科专业梯队尚未形成。另外,在师资质量上,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各大高校毕业的声乐硕士和本科生,缺少高职院校学习和实践经历,缺乏声乐实践经验,往往理论知识充沛,但是对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声乐专业骨干教师出现断层现象。
(二)缺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教学体系不健全
出现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异步性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时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改变培养模式和方法,忽视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较低,与高职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去甚远,很难获得普通观众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曲目的选择方面,高职院校多以民族、美声唱法作为教学曲目,忽略了市场对于通俗、民谣等唱法的需求,甚至有时排斥通俗唱法教学,使这些唱法在学生毕业之后很难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自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主观性较强,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很多课程内容设置混乱无序,知识碎片化严重,课程实践多呈现形式化特点,实践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教师注重课堂理论讲授、实践课程由学生自主练习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课程管理较为松散,教学目的性不强,不能实现学生演唱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三)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错位
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其中培养过程和方式又包括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评价与评估等。高职院校教育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面向生产、市场、服务等一线需求人才为目标,在这种目标指导下,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具备较强的声乐专业知识、表演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但是,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呈现出与其培养目标错位的培养方式和过程,不少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教学评价和体系,忽略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培养市场需求人才”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市场导向不明确。评价体系表现为,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对演唱技巧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互评很鲜见,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评价,考试不能多方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
(四)缺乏必要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声乐专业属于应用较强的专业,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前需要学校对其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这一环节,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形势和职业规划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高职院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异步性的解决途径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存在着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声乐教师数量上,创新教师管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声乐教师进入到高职院校声乐教学队伍中来,适当的时候,可以吸引外籍声乐教师加入。二是增加高职教师培训机会,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实现高职声乐教师质和量上的共同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因为量的提高而忽略了质的提升,也不能因为质的提升忽略量的提高,两者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共同进步。
(二)了解市场需求,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市场对于声乐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及时了解人才市场对于声乐人才的需求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要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声乐专业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服务意识和合作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声乐专业知识、表演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相对应的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原有的课程之外,设置3—5门活动课程,如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课程、通俗唱法表演课程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优势。
(三)创新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恢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职业性的本质特征,建立以“课堂+舞台+讲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企业引进、学校推荐、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市场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知识的需要,与企业共同培养市场需求的声乐专业人才,增加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就业优势。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当今形势下市场对于声乐专业毕业生多角度能力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例如,在乐器教学这门课程中增加几类乐器的入门指导,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到,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中主动引入一些当下市场较为流行的数码音乐、电子音乐合成等,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市场的了解。
(五)增加毕业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走入社会前的就业指导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门课程,是由学生时代转向社会工作的经验性指导。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对于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学生来说提出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声乐专业要从自身入手,找出在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增加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社会市场需求分析,改革现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提高声乐专业教学师资数量和水平。通过这些措施,高职院校能够突破现在的声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瓶颈,提高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就业优势,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另外,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让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
[1]佟成杰.艺术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系统性[J].艺术教育,2012,(6):67-69.
[2]孙作东.高师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探索[J].音乐创作,2012,(4).
[3]杨建华.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责任编辑 王燕文]
G633.951
A
1673-291X(2017)26-0081-02
2017-06-17
郭姗姗(1981-),女,河北徐水人,讲师,从事艺术欣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