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看“一带一路”
2017-12-09陆克文
陆克文
从三个角度看“一带一路”
陆克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我看见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从三个角度谈谈“一带一路”:历史的角度、现在的角度和未来的角度。
第一,历史的角度。今天习近平先生谈到了“一带一路”,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历史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说得对,很有道理的。我是一个历史学家,我百分之百同意他所说的话。中国上下五千年,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文明。比方讲,我们记得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回信,他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是有不少例外,比如连接罗马帝国和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首要目的在通商,也有文化的交流,例如佛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来马可波罗也从这里来,两个世纪后郑和下西洋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末的时候,李马东(音)住在中国继续东西方交流。到了清朝后期情况变化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再后来日本也侵略了中国,实在来讲,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与世界互动最好的时候是中国主动开放的时候,最不好的时候是外敌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认为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主动对外开放,促进不同国家与文明的融合,如果实施得当,“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东西方交融合作的新桥梁。
第二,现代的角度。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比较紧张,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1945年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世界大战爆发了三次;但是过去的1/4世纪里,没有世界大战爆发。为什么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其他国家设计了一整套国际规则和系统,禁止侵略他国,结束西方残酷的殖民主义,促进亚洲和非洲的去殖民化,以法律途径和平解决领土纠纷,以贸易规则来避免贸易战,维持金融稳定,保护知识产权,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也成立全球治理系统,包括联合国系统,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还有许多国际开发银行,实在来讲这些大部分都是西方主导的,肯定不算是理想的,但是还可以。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现行国际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也是贡献者,这都是好事。2016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选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2017年3月,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也谈到了“一带一路”推动地区经济合作,解决地区热点问题,这都是好的发展趋势,也都是东西方一起贡献世界秩序的积极信号。有时候我担心,我们忘记建立世界秩序的困难,也很担心我们会忘记世界秩序,有许多脆弱,如果单边军事行动、国家保护主义突然爆发,世界会很快陷入混乱。
第三,未来的角度。实在讲对于世界秩序的未来,我保持乐观,对世界秩序的未来要悲观那非常容易,因为大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好些问题越来越紧迫,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在兴起,还有对于气候变化的否认,这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生存。作为世界公民,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抵制这些蔓延。所以国际社会对习近平在达沃斯的讲话印象很深刻。习近平支持全球化,他支持自由贸易和投资,他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这都是好事,全世界都会关注中国在这三方面的作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对于“一带一路”的未来我们很乐观。“一带一路”对于中国欧亚大陆和全世界都有很多积极意义,“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经常来往、互相合作和学习的新路。在此基础上,更高的政治与安全合作也可能展开,在亚太地区我本人一直呼吁建立亚太共同体,为美、中、俄、印和其他地区国家建立长期共同安全、概念、系统等等。在更大的范围里,“一带一路”也为实现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实在来讲我们不应该让战略思维对立,很多时候我们互为补充。中国的传统哲学,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孙子兵法》,看到了《武经七书》,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和谐世界,也看到了天下大同,一阴一阳不矛盾。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支持在国际现行秩序里发展“一带一路”、多边机制化。亚投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也有高标准的期待,环境保护的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高标准、劳工保护的高标准,还有共商共建共享的高标准,只有这样,“一带一路”才能是变革性的结论。
我今天从三个角度看“一带一路”,一个是历史的角度,我看到古丝绸之路带来通商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冲突和战争。第二个是现代的角度,我看到“一带一路”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应该不断促进国际秩序改革和发展。第三个是未来的角度,我看到“一带一路”的成功可以帮助数十亿人脱贫,可以保护我们的地球,可以创造全球合作的可能,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智慧,中国的智慧,西方的智慧,全世界的智慧,这也需要我们互相理解消除误会的智慧。所以我们需要新一代的世界公民,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这也是我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为东西方的互利共生找到中庸之道。
(作者为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