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纪实
2017-12-08王振升
王振升
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灌排委”)第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国际灌排委将这次大会的第一个灌溉工程世界遗产授牌颁发给中国宁夏引黄古灌区。从这一刻起,宁夏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结束了没有世界遗产的历史。
一年半以前,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以下简称“宁夏水利厅”)工作的第二天,在跟时任水利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的白耀华同志交谈时,说起宁夏引黄灌溉悠久的历史,白耀华同志说:“振升,你是文化人,多从文化角度给咱们水利工作提点建议。”于是,我们就说到水利申遗的事。
宁夏最负盛名的是引黄灌区,引黄古灌区从公元前215年就开始开发了,距今2000多年,比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西夏王陵早了1000多年。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和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不断进行开发建设,留下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光禄渠、唐徕渠、美利渠、七星渠、羚羊三渠(羚羊寿渠、羚羊夹渠、羚羊角渠)、惠农渠、大清渠等一条条流淌千百年的古渠道,一处处桥、涵、闸等壮美的建筑物;蒙恬、刁雍、郭守敬、钮廷彩等一代代功勋卓著的治水人物,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壮美故事和领先时代的水工技术;官方和民间留下了各种先进的治水理念、法规和制度体系;王维、韦蟾、朱旃等一批批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壮丽诗篇、碑记……
“说干就干,这事就交给你。需要什么,我全力支持!但有一条,必须成功!”白耀华同志对我说。这是他任宁夏水利厅厅长后交给我的第一件事。“为了宁夏的事,我竭尽全力!”我说。
2016年10月,宁夏水利厅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申遗办,白耀华同志任组长,我和厅党委委员郜涌泉任副组长,渠首管理处党委书记兼水利博物馆馆长刘建勇任申遗办主任,副馆长陆超和其他几名同志作为工作人员。
申遗工作对我们这班人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谁也没有经验,谁也不懂程序,更不知道前进道路上的艰辛。各方走访、咨询、查阅后,申遗组成员先后赴灌溉遗产申遗成功的四川夹江东风堰、陕西郑国渠等地进行了调研,学习成功经验。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向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了申遗工作的请示文件,政府立即同意了我们的请示。
在此基础上,大家一起研究提出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方案。方案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宁夏各古老渠道分别申请还是将整个引黄古灌溉渠系打包申请?宁夏引黄古灌区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打包申遗可将宁夏整体介绍给全世界,这可能是“塞上江南”在世界平台上破茧成蝶的重要機遇。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大家意见逐步统一到打包申遗上。
接下来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叫“宁夏引黄古灌区”还是“宁夏引黄灌溉古渠系”?
正在为难之际,我们得到了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灌排委”)和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的大力支持。应宁夏的热诚邀请,国际灌排委副主席、国家灌排委秘书长丁昆仑带领5名博士来宁夏专门开展引黄古灌区申遗调研。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王和山副主席接见了丁昆仑一行,大家谈得非常投机,并形成了一致意见,决定以“宁夏引黄古灌区”名称进行打包申遗。我们随即向国家灌排委报送了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的申请。随后,中国水科院总工程师、国际灌排委前任主席高占义带领十几名专家来宁夏开展正式调研,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姜志刚同志的接见,这给予申遗工作极大的鼓舞。
尽管经费还没有落实,但我们在国家灌排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全方位、大力度铺开工作。第一重要的工作就是查阅资料,根据史料逐一确认各古老渠道的开挖时代、主导人员、经费来源、施工时段、技术手段、规模效益及历史变迁等,申遗人员的足迹遍及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水科院、黄河博物馆,宁夏档案馆、社科院、文史馆、农科院、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水博馆等。为了核实一笔数据、排除一个疑问,申遗人员往往要走几百甚至上千公里。我们先后走访了上百名专家、学者和工作亲历者,请来专家辅导十多次。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汇总各类第一手资料、证据上万条,整理碑文近百篇,诗文数百篇,逸闻传说几十个,梳理水历史文化资料近10万字,编印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西夏文对照版)、《引黄灌溉历代法规制度》等书册,收集到腰铁、木涵、碑头、陶管等一批珍贵文物。申遗组人员先后四次陪同国家专家实地察看核实了西河古道、明长城北岔口泄洪口,秦渠、汉渠、唐徕渠取水口,汉延渠、美利渠、羚羊三渠、七星渠、惠农渠、马莲渠、东西干渠等渠道,潜坝、唐正闸、满达桥闸,以及青铜峡大坝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等工程现状,艾山渠、昊王渠、昌润渠、云亭渠等古渠遗址。谭徐明教授(国家灌排委专家之一)带领8名专家来宁夏进行系统的考察评估。
一条条古渠,一座座石闸,一方方石碑,一件件文物;一汪汪清湖,一片片沃田,一排排杨柳,一群群新居;一本本史志,一篇篇诗文,一桩桩故事……悠久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紧紧地吸引着专家们;厚重的水利文化,深深地感染着专家们;勤劳智慧的宁夏人民,时时感动着专家们。经专家确认,汉代的激河之法、潜坝引水,西夏的卷埽,元代的插堰、木闸,明代的石闸,清代的准底石、水位尺等技术领先于同时代;北魏的节水灌溉(“十六字”法),西夏的天盛律令治水法律,明代的分灌封俵制度等领先于同时代。
申遗组成员克服了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影像资料少、来源分散、品相参差不齐等困难,历经120多个日日夜夜,数易其稿,出色地拍摄制作了给国家灌排委提供的《宁夏引黄古灌区》视频专题片,国家灌排委又编译成英文篇提交国际灌排委。国家灌排委专家称赞这个专题片历史线条清晰、物证史料有力、内容丰富充实,就像一幅“中华刺绣”长卷。
专题片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国内一些习惯思维和国际要求的差异。比如,我们已经淡化甚至曾经中断了开水(拜水)节,许多已经成为废墟的龙王庙,这些却是国际专家必须要看到的。幸好,在渠边上找到了两处较完好的龙王庙。今年的开水节,青铜峡在黄河楼举行了盛大的拜水庆典活动。还有,我们做的渠道砌护未被专家认可,而有些土气和破敝的青坡护岸、杨柳依依的渠道恰恰给古灌区加了分;我们修建的汉唐风格的潜坝、唐正闸虽然也很抢眼,但专家们更看重的是像羚羊寿渠上已经失去效用、几近垮塌的引水坝,七星渠上的木闸,满达桥上的石条柱……endprint
我们会同国家灌排委一同制作了向国际灌排委提交的文书《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书》,涵盖灌溉工程综述、历代工程发挥效益、遗产价值评估、遗产清单等资料。国家灌排委专家称,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资料之浩瀚,在国际灌排申遗史上绝无仅有。如此浩瀚的内容,要在短短十几分钟的片子里精准展现出来,谈何容易?文书起草人之一的李云鹏博士事后感慨地说:“每条古渠道都有一本志书,仅仅通读一遍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历史资料就需要两三个月!”负责翻译的李若曦专家说:“这么复杂的资料,对我是个挑战。”
2017年7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向国家灌排委提交了修订后的中英文对照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书》《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专题片》《工程图片、影像支撑材料》等文书。
2017年8月20日,国家灌排委传来消息: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通过国际灌排委专家初评。申遗组一班人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碑文、艺文、论文、图片、影像资料的确认、整理、汇编,《新商务周刊》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专刊的编辑,中阿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节水展、第十二届中国水博会同期叠加,申遗组还有宣传展示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文化,布设350平方米文化展区等大量的工作。
申遗各类宣传工作已在此前全面展开,4月,开通新建了宁夏引黄古灌区微信平台,对灌区的渠道、涵闸、文化历史进行了梳理展示。4月29日,在黄河楼举行了申遗万人签名活动,燃起了全区申遗的激情。8月下旬,申遗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每天都有应对国家、区内外媒体采访的任务,平面、视频、网络全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与此同时,水文化主题公园规划与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已正式启动……
回想起来,进入5月,申遗办同志“五加二”“白加黑”已成常态,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陆超、杨少波把办公室当成了家,沙发成了床,方便面成了主食,天天都是“红眼兔”。刘建勇每天接应的事情排成了长队……
工作的忙碌使我们竟然忽略了参加国际灌排大会申遗的时间,等把所有手续办完再预订去北京的机票时,10月6日到8日银川去北京的机票只有两张了!刘建勇只好坐汽车到乌海,再转机去北京。
乘坐20多个小时的飞机,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城。
由于时间紧、经费不足,宁夏赴墨西哥申遗组没有跟随翻译、记者和技术人员,我们三个人既做参会人员、答辩人员,也充当记者、编辑、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我们跟国家灌排委专家对接完第二天采访、录制、传输等工作,当我手忙脚乱地草拟完新闻稿件、串词等工作后,已经是10月10日凌晨1点多。
早晨,请上国家灌排委的高黎辉同志一起来到墨西哥国际会议中心前,拍摄会场外景。看着熙熙攘攘进入会议中心的人群,我第一次面对镜头,用沙哑的嗓子给国内报道新闻:“观众朋友们,宁夏的父老乡亲们!我们现在处于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墨西哥城。我身后的这座大厦就是墨西哥国贸大厦,今天是墨西哥时间10月10日,第二十三届国际灌排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1000多人参加大会。墨西哥总统涅托在繁忙的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专门安排时间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这次大会将要发生一件与宁夏人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就是确定公布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进入会议中心,我找好机位,继续发布新闻:“现在是墨西哥当地时间上午9点。就在这个会场,今天上午的大会将正式公布遗产名单。去年启动申遗工作以来,在中国国家灌排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申遗办全体人员夜以继日、扎实工作,宁夏引黄古灌区连续通过了国家灌排委的初评、推荐,国际灌排委专家组的评审。如果不出意外,再过两个小时,宁夏引黄古灌区将被命名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第一个世界遗产将诞生……”
大会最后一项是我们最期待的议程——公布世界灌排遗产名录。当主持人第一个宣布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名字时,我们几个人都愣住了,负责摄像的高黎辉招手说:“快上,宁夏!”
当我和郭浩同志从国际灌排委主席萨义德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授牌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抱着牌子下来,我看了看手表,是北京时间晚上11点50分。台上继续进行着颁牌,我们三人兴奋地抱着牌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刘建勇手机里的微信、短信一遍又一遍呼唤着他:“各大媒体齐聚水利厅,就等第一时间发布重要消息!”我们把文字稿发回后,高黎辉带着我们找地方向国内传输视频新闻。墨西哥城没有4G网络,靠手机根本就不可能传输这么大的数据包,宾馆里带宽也不够。怎么办?几个人急得团团转。高黎辉一拍脑门,说:“会议中心会议室里的Wi-Fi信号还可以。去那吧。”
我们返回到会议中心会议室时,保安拦住我们,说里边一会儿还要开会,现在正在打扫卫生、布置会场,不能进入。经过一番死缠硬磨,保安同意我们在会議室门口工作。于是,几个人不顾西装革履席地而坐,快速铺开摊子,开始了紧张的传输工作。
电脑上传输进度尺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这些在国内用惯了4G的同志简直不堪忍受!国内那边,一个接一个微信、短信、电话催促。我们急得头上直冒汗,我端着电脑,不停地调整方向和位置,以便获得哪怕是稍微快一点点的速度。
刘建勇跟国内催促的人吵了起来:“你以为这是在中国呢?国际会议中心已经是全墨西哥最好的网络了!”
…… ……
第一个文件传完已经两个小时过去。而第一个文件的播放长度只有不到1分钟时间!
就这样,从当地时间中午12点一直到下午6点,才把三个文件传完。几个人瘫在地板上,而在国内接收文件的同志也熬了整整一夜!
当地时间凌晨2点醒来,我再也睡不着了。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都是申遗成功的新闻,央视新闻连播了三次。我的微信整个被刷屏、点爆了。我在微信里统一回复:“应该把赞美送给我们勤劳的祖先,送给热爱家乡的宁夏乡亲,送给奋发进取的水利人。”
宁夏引黄古灌区在这次申遗的10个项目中,以第一的优异成绩斩获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殊荣!“塞上江南”真正走向世界,名满天下。
这次国际灌排大会上,专家们对宁夏引黄古灌区给予盛赞: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卓越成就。与长城一样,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我加了一句,是一部流淌着黄金的辉煌历史!媒体的评价:中国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文化实在太强大了,水利文化太厚重了。有专家说,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如此悠久,历代延续,保存较好,连续不断地发挥着突出的效益,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作为水利人我们骄傲,作为宁夏人我们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
申遗成功,得益于水利部、国家灌排委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得益于水利系统上下的努力。
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不仅宣传了引黄古灌区遗产,更对于宣传宁夏、扩大宁夏国际知名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央视一套从午夜开始的全天新闻里连续滚动播出,这对宁夏是极为少见的。据新华社统计,外媒对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报道量为同期举办的中阿博览会的6.2倍,花博会的56.5倍。宁夏因引黄古灌区世界遗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空前提高!国际灌排委副主席丁昆仑高度评价了宁夏对申遗的宣传:“宁夏申遗宣传十分精彩,十分成功,不仅宣传了宁夏,还帮助国际灌排委提升了影响力。以后灌溉工程申遗宣传应该以宁夏这次申遗宣传为范本。”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的专报中批示:“可喜可贺,要加大遗产保护力度,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并做好广泛宣传。”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咸辉批示:“值得祝贺,共享喜悦。水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应予充分肯定。请水利等相关部门认真做好保护和科学利用工作,宣传部门大张旗鼓进行宣传。”
文化具有最长远最持久的影响力,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任重道远。我们都有责任让历史在认同中传承,让文化在保护中弘扬,让技术在应用中提升,让效益在运行中发挥,让理念在前进中升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