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7-12-08李钢
李钢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社会化、生活化,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题材;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8-01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即将数学课本中的各种概念、法则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因而各种习题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书籍比比皆是,导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但是,很多教师虽认识到这样教学的弊端,但仍乐于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认为这样可减轻学生作业的负担,家长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越多就是对学生认真负责,所以教师与家长达成一致的目标:多学多练,熟能生巧。正因为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题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教师也在出题、批阅作业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当然,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数学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学生考了高分,教师、家长、学生虽然皆大欢喜,但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踏入社会后,发现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解决实际问题还得向“前辈”学习,这不正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吗?我想,这或许与我们的课本知识没有与生活、社会联系有关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题材生活化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为例,把数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释。这就要求教师所举的例子形象、生动、有趣,突出地方特色,使学生发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这样学生学习数学就有了兴趣。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多想想教学内容如何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讲解、说明,使学生容易听得懂,真正理解。
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先给小方2元5角8分钱,给小月2元6角钱,再将他们的钱数写在黑板上,即小方的2元5角8分写作2.58元,小月的2元6角写作2.6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人钱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明确小月比小方的钱多,最后将这一比较上升到理论层面: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上的数;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再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练习生活化
练习生活化,指教师布置的练习题要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题材源于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受到思想教育,激发探究数学的欲望。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布置以下作业:(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哪年哪月哪日?(2)到今年为止小东有8岁了,共过了两个生日,请你想想,他的出生年月是多少?(3)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年共有多少天?
又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20分米,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通过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既达到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踏入社会必备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化
动手实践化就是将数学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提高了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在生活中会使用时间。课堂教學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再集体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秒针转动的节奏来校正自己对1秒时间长短的感知,并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能走多远,将对时间长短的认识与长度知识建立联系。如认识1时,教师这样举例:“一节课有40分钟时间,加上前后两个课间10分钟,就是1小时。”……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总之,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必然要求。数学教学,教师不再像以往围着教科书转,而是以教材为依据,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