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历史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7-12-08郜永敏

考试周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内驱力短文历史

郜永敏

摘要:受应试教育体制所限,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以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缺乏自我探寻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造成了“课堂之外无教学”“教学之内少教育”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课标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变为“四基”,推行素质教育,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更显得迫在眉睫,历史学习更是如此。

关键词:历史;自学;兴趣

首先,重视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如何引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精心设计导入

“万事开头难”,反之,好的开头总能让人眼前一亮,顿时有了好奇,一节好的课堂更应如此。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导入与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眼睛”,好的导入不仅要“有趣”,还要“有理有据”,我曾见过这样的一次课堂导入:那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1课《北伐战争》,上课前教师先播放了一首《国民革命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和儿歌《两只老虎》相同的旋律顿时让学生们惊奇不已,这时候教师适时地导入课堂:“相信这首歌的旋律大家都很熟悉吧,对,就是大家最喜欢的《两只老虎》!那么这首歌与《两只老虎》有何关系?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想知道这些,那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北伐战争》吧。”学生被教师成功的勾起了“馋虫”,兴致勃勃,同时“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词又恰好与北伐的目的相吻合。

二、 信息技术辅助

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现代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图片、文字、影视、游戏等各种信息方式层出不穷,这时候教师单调的“黑板+嘴巴”的教学方法难免让学生感觉无趣。PPT课件、精彩视频的剪切、教学辅助软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境,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如在讲《最可爱的人》时,可以播放抗美援朝战争视频片段,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可播放《国际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其次,注重兴趣的强化。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从这几方面着手,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方面,精心预设问题,以疑诱思,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想了解与理解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的,即一种求知的欲望,作为内部动机它被看作是学习最重要和稳定的动机。很多时候学生的兴趣和好奇都是短暂的,之所以不能长久,在于学生没有从乐趣中收获成长。今年观看了一位老师的省级优质课,讲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在讲授大化改新时,她预设了三个问题“大化改新‘新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新局面?”“为什么要改‘新?”,完美的将大化改新的内容、结果、原因变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受该教师的启发,我设计了九年级历史相关课程的预设问题,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设计确实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例如:

标题

九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九下册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预设问题

一、 文艺复兴

1. 如何从字面上理解文艺复兴?这是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吗?

2. 你知道文艺复兴兴起于何时何地吗?你能说出几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二、 新航路开辟

1. “旧”航路指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2. 都有哪些人开辟了新航路?你认为谁对后世的影響最大?为什么?

三、 小结▲

有人说:“文艺复兴发现了人,新航路开辟发现了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一、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完成下表)

德国日本意大利

时间

人物势力

影响

法西斯暴行

二、 历史小短文写作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希特勒日本军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

问题形式

以直接提问为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采用图表方式概括知识点,以历史小短文模式梳理历史事件的联系

教学反思

得:一二部分第一小题可以帮助学生从事件名称上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小结问题设计巧妙,是本课的定睛之笔,一把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明了

失:课堂内容较多,讲课涉及较多,小结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总结,发散学生思维

得:问题形式多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提问的枯燥;表格概括性强,重点突出,根据本节课内容较少的特点而增设的历史小短文不仅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联系能力,融考试要求于日常教学中

失:个别学生写的优秀小作文应该当堂展示给其他学生,并予以肯定

经过多次的尝试与反思,我发现问题的设计要从三点做起:1. 问题要少而精,重点突出,切合课标要求;2. 问题形式多样,直接提问、表格补充、年代尺绘制、历史小短文写作等,甚至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设置问题,这样既可以让课堂“有趣”,又可以让学生“有得”;3. 及时反思、记录,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各有不同,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反馈,适时调整问题,以便能真正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设置疑问,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适当鼓励赞扬,发挥学生的附属内驱力作用。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附属内驱力在强度方面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家长和教师那儿转向同龄伙伴。

最后,兼顾课堂的延伸。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学生而言,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但历史不是“故纸堆”里晦涩难懂的文字,更不是课堂上教师的“言传板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获得的知识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的间接经验,缺乏亲身经历的感悟,所以要在课堂之外丰富学生的历史活动,尽可能让学生获得与历史近距离接触的直接经验,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观察、询问老人等,条件所限的学校则可以举办历史知识竞赛、观看精彩影片……去年组织学生观看了著名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之危局新政》,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短文,概述片中所涉事件之间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并热爱历史的灯塔,以兴趣为匙帮学生打开历史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去挖掘历史的宝藏吧,这是新时代对新一代的新要求。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参考文献:

[1]薛艳利.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7.

[2]高桂珍.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5,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驱力短文历史
培养内驱力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KEYS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Keys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