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亲日趋低龄化,皆因结婚焦虑在作怪

2017-12-08杜豆

妇女生活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颖小敏婚姻

杜豆

编者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轻人为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选择相亲是正常的。但近年來,相亲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相亲者的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尤其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或被动或主动地进入相亲市场。那么,她们年纪轻轻,而且尚处于求学阶段,为何急于相亲?或者说,她们的父母为何急于安排她们相亲?“提前”相亲,对她们的学业甚至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作为年轻人,面对相亲低龄化趋势该如何恰当应对?身为父母,又是否应该紧跟这一时代“潮流”呢?

相亲低龄化渐成新趋势

大三女生小颖2017年暑假原本打算不回家,在学校突击复习准备考研,可妈妈一天打几个电话催她回家,说约了几个人给她接风。小颖心里清楚,所谓的“接风”,其实就是相亲。

去年寒假,妈妈也曾约了几个人给她“接风”。一开始她还以为是表哥表姐等亲戚,结果一到酒店才发现,是陌生的一家三口,接风宴变成了相亲宴!

事后,小颖责怪妈妈不经她同意就安排她相亲,不尊重她。妈妈给她赔了不是,并保证下次一定事先跟她打招呼。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妈妈便故伎重演。

“可我要复习考研啊!”小颖以为以学习的名义足以打消妈妈的念头,谁知妈妈并不把考研当回事,说:“女孩子读个本科找个好婆家,再找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辈子的幸福就有了保障。至于考不考研,并不重要!”

可小颖坚持要考研,妈妈只好退让一步,说:“要考研也可以,但必须先回来相亲!”她终于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趁着暑假多见见从天南地北回来的优秀大学生,多交几个朋友,日后找对象也有选择余地!”

“可我还不满21岁啊,相亲是不是太早了?”小颖辩解。

“早什么早?女孩子的黄金年龄就那么几年,赶紧的!等过了最佳年龄,找人做媒都难!”妈妈不容置疑的口吻让小颖无话可说,只能乖乖就范。

小颖这次在接风宴上见到的是她小时候的玩伴李豪——妈妈同事的儿子。小时候,妈妈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两次职工出游,一次是“三八”活动,一次是秋游。妈妈们每次都带上孩子。小颖和李豪基本上每次都在其中。因为同岁,两人比较玩得来。只是后来单位不再组织旅游,加上各自上中学后学业渐重,两人便没再联系。久别重逢,他们谈兴很浓。吃完饭还一起去唱了歌,打打闹闹很是融洽,两家父母看了都很高兴。但只有他俩知道,这完全是朋友间的玩耍,就像小时候一样,根本没有大人们希望出现的那层意思。

“没相中没关系,咱再多见几个!”得知小颖的感觉后,妈妈早有准备。接下来,她又安排小颖见了4个,平均每周一个。见第4个后小颖告诉妈妈:“不是相不中,是我根本没想相亲!”妈妈一听恼了,责怪她不懂事。小颖跟母亲吵了一架,一气之下收拾行李回了学校。

跟小颖的被动相亲不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四学生小敏是主动出击,向招聘网站投求职简历的同时也向相亲网站发了征婚材料。

她说:“对于女人来说,事业和婚姻如同两翼,缺一不可,我会像对待求职一样认真择偶!”

小敏选择的是家乡的相亲网站,因为她打算回家乡就业、生活,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小敏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家乡的一名公务员,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觉得性格不合友好分手。

小敏的第二个相亲对象是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老板,年龄比小敏大8岁,见面就问她:“你才22岁,怎么这么小就开始征婚啊?”

“你们这些成功男不也想找小的吗?”小敏半开玩笑地反问道,“我要再大一点你还会见我吗?”一句话说得对方哈哈大笑。可不是吗?30岁的他要求征婚对象不超过24岁。

虽然这次相亲也没成功,但小敏不着急,她有的是时间从容选择。

半年后,小敏在见第12个相亲对象时,对一位IT男有了心跳的感觉,于是她大胆追求,很快与对方定了终身。

“相亲要趁早。”这是小敏在网上的个性签名,或许也道出了许多年轻人和父母的心声。

近年来,随着不少“90后”加入相亲大军,相亲低龄化渐成趋势。调查显示,接近六成大学生表示接受传统相亲,其中41.2%的人年龄小于23岁,有过相亲经历的占45%,甚至有不少“95后”在校大学生也提前加入了相亲队伍。

相亲,俨然成了在校大学生学业之外最热门的话题。

“结婚焦虑”为哪般?

从2005年我国不再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到近年来大学生纷纷加入相亲大军,种种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中人们对结婚的焦虑。当你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在无名指上套上指环时,自己仍形单影只,心里的不甘所导致的对爱情、婚姻的急切盼望,就是结婚焦虑症。有社会学家研究指出,相亲低龄化趋势说明,“结婚焦虑症”正在广泛扩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白领意识到与其坐等婚姻成为大难题,还不如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而他们的父母更是这种“结婚焦虑症”扩散的助推者甚至引领者,“催婚”和替儿女相亲就是父母扩散焦虑最直接的体现。

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园里大爷大妈们忙着替儿女相亲时,各地中小城市的父母们也没闲着,严妈妈就是其中一位。

其实严妈妈的儿子严格才22岁,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被妈妈催婚。严妈妈催婚的方式不是口头的,而是实际行动。她是街道舞蹈队队员,拿着儿子的资料在队友中散发,托大家“给孩子留个心”。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左邻右舍地串门,三句话不离“给孩子找对象”。有人问她:“孩子这么小,您急什么呀?”她说:“怎么不急啊?我要不提早给他找,他随便给我带回一个,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接着她讲了邻居家的小子带个洗脚妹回来、全家闹得不可开交的“警示故事”。

像严妈妈这样提早为儿女相亲,或者对儿女催婚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家长怕孩子过了黄金年龄,在婚姻市场失去行情,女孩子家这种情况偏多;有的家长认为,安排孩子相亲,大都是双方家长彼此熟悉,知根知底,更加放心,将来孩子相处或结婚后,情感也会更稳定;有的家长则担心自己老了抱不到孙子,希望孩子先成家后立业,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可以帮忙带孩子,早享天伦之乐。

种种情形,无不折射出父母的焦虑感。这种焦虑的根源,一方面是受所谓的“主流”价值观的裹挟,比如“门当户对是婚姻幸福的前提”“婚姻是子女的生活保障”“女性的人生道路应该是尽早结婚,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等。另一方面是受“老龄化时代”来临的影响。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将来要面临照顾四位老人的压力,到时候上有老下有小,难以支撑,而时间拖得越久,自己年龄越大,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就越大。更有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想帮孩子完成婚姻大事也有心无力,不如及早行动。

除去父母催婚,作为“结婚焦虑症”的主体,年轻人提早相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生活压力的影响。

理科生洋洋才过完20岁生日,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亲会。在20岁生日宴上,父母对她解除了禁令,允许她谈恋爱,这无形中让她有了找对象的压力。她在吹灭20岁生日蜡烛时悄悄给自己许的愿就是:找到心仪的白马王子!其实,她产生找对象的念头不仅缘于给她暗示的父母,还与一位恨嫁的师姐有关。

洋洋有个读博的师姐,一边在没日没夜地写论文,一边在疯狂地相亲。因精力有限,睡眠不足,师姐脸色蜡黄,体形却像吹气球一样快速发胖。尽管她的毕业去向已有着落——已跟某高校签约,安家费高达80万元,但她根本找不到可以安家的另一半,这让她焦虑不安,经常头痛、失眠,内分泌严重紊乱。这位师姐给洋洋这些本科生学妹的警告是:趁早相亲!她说,像她们这些理科生,成天困在象牙塔里,根本没精力去结识朋友,不如趁本科学业压力小的时候主动出击,把对象找稳妥了,这样才能一心一意完成学业。

像洋洋的师姐这样没时间谈恋爱的,还有职场白领。23岁的何莹原本抗拒相亲,觉得恋爱是茫茫人海中两颗心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的过程。可刚刚晋升为公司策划部经理后,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一个相亲群报了名,原因是升职后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工作压力巨大,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根本没闲暇也没闲情去享受自由恋爱的浪漫。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无疑催生了相亲低龄化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年轻人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婚焦虑症”的蔓延,成为相亲低龄化的又一推手。

24岁的陈进是个性格活泼、交友广泛的阳光男孩,最近也加入了相亲行列,这让周围的人很不解:“成天见你跟妹妹们聊得热乎,难道没有一个能发展成女朋友的?”陈进两手一摊,很无奈地说:“那种快餐式的交往不过是一起玩玩而已,很难找到感觉的。”

陈进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和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他有许多朋友圈,光同学群就有三个:初中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大学同学群,此外还有朋友群、同事群、老乡群。他在群里很活跃,发段子、发红包、插科打诨,点赞的不少,附和的也多,但基本没有深交。线下活动他也经常参加,但往往是一帮人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表面热热闹闹,但深入沟通的基本没有,有的甚至再次见了面连名字都想不起来。所以,当父母催婚时,他不得不选择用传统的相亲方式来解决个人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广度在增加,深度卻在减少。年轻人热衷于在有限的时间里依赖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网络社交媒体尤其被热捧,由此造成信息的膨胀和现实交往的萎缩,加剧了结婚焦虑,也加速了相亲低龄化时代的来临。

亟待树立健康婚恋观

有社会学家认为,结婚焦虑催生了相亲低龄化现象,但相亲低龄化非但不能缓解这种焦虑,反而会让焦虑进一步加剧,因为相亲低龄化本身有种种弊端,甚至危害极大。

一是成功率低。从大二起,卢文俊的账户上就多了一笔费用:恋爱基金。在妈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加相亲会,恋爱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没有一个能谈3个月以上。对此他也很纳闷,后来还是一个跟他相处时间最长的女生给了他答案:“你还是个没长大的‘妈宝!”像卢文俊这样低龄相亲者,生活没独立,经济没基础,思想不成熟,花父母的钱谈恋爱,什么都听父母的,恋爱成功率自然不会高。

二是闪离现象明显。农村女青年玲玲虽然才22岁,却已离异1年多。像村里绝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她刚过20岁就开始相亲。去年春节,她见了几个回家过年的打工仔,经过筛选后敲定了一个会做木工的小伙子。双方办了定亲仪式后,过完春节她就跟对方一起外出打工。走之前两人领了结婚证,原本打算“五一”回来补办结婚酒席,但“五一”回来时只有玲玲一个人——因性格不合,她已跟丈夫离了婚。早在几年前,像玲玲这样的农村青年相亲低龄化现象就很严重,几乎成了一股潮流。在这股潮流下,盲目跟风者较多,往往草率结婚,婚后不久便离婚。在城市,因低龄相亲导致闪婚闪离的比例也不小。在被相亲、被催婚的压力下产生的抵触情绪和速成心理,容易给婚姻埋下隐患。

三是滋生厌婚心理。24岁的小艳已经有三年的相亲史。三年前,在父母安排下,正上大三的她开始相亲。第一次相亲对象是一位中学教师,各方面条件都没得说,但小艳觉得当个老师“出息不大”。正当她犹豫不决时,妈妈爽快地说:“不满意再来,年纪还小,不要勉强自己。”几天后又给她介绍了一个记者。这一个同样优秀,也同样有个小缺憾:以前谈过几次恋爱。小艳怕情史太丰富的男孩以后靠不住。有了妈妈“年龄还小,不要勉强自己”的尚方宝剑,小艳这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pass。之后,她又一次次相亲一次次失败,有些理由甚至摆不上台面,比如“眼睛小了”“话太多”等。小艳总觉得自己还小,有的是时间,每次都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相亲对象。久而久之,她对相亲、对爱情渐渐失去了信心。三年过去了,小艳还是经常相亲,但已经没什么感觉了,甚至开始厌倦。

四是加剧婚姻功利化。不久前,某自媒体总结的两份名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和“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的图表在网上引发关注。随着相亲低龄化,相亲队伍不断扩容,相亲市场日益火爆,不单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很多一线二线城市也都建起了自己的“相亲鄙视链”,进入相亲市场的男男女女,都根据户口、学历、房产,外加属相与星座进行打分,形成这条“鄙视链”的首端与末端。高阶层的父母竭尽全力阻止跨阶层流动,而低阶层的父母拼尽力气促成跨阶层婚姻。在这场持久的攻防战中,谁也不想被占便宜,每个人都在斤斤计较,爱情被明码标价,婚姻渐趋功利化。

针对相亲低龄化与结婚焦虑症,有关社会学家和婚姻专家呼吁,应大力倡导健康婚恋观。对待婚姻,应注重情感基础,要相互理解、包容、扶持。只有这样的婚姻,才有十足的弹性,才会更加稳定,才经得起风雨。而如果过于注重物质等外在条件,婚姻很可能以利益诱惑开始,以利益冲突终结,最终支离破碎,不可收拾。

作为年轻人,一是相亲前应该想清楚自己适合找什么样的伴侣共度一生。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陶思璇建议,要带着目标去相亲。在准备相亲之前要明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找个怎样的伴侣,婚姻就会一直在渺茫云深处,让你望穿双眼也看不见。二是相亲过程中要学会平等、有责任地、真诚地跟别人相处,多些包容,少些挑剔,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收获甜蜜的爱情。三是多参加积极上进的户外活动,扩大交往圈子,在现实中交往值得信任的朋友,选择可托付终身的人。

作为父母,应理性对待孩子的婚姻选择。文学博士柯倩婷认为,父母在相亲这件事上要把握一个度,不能直接转化为寻找恋爱婚姻对象的焦虑感,甚至替儿女直接代办。一是将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特别是作为“90后”的父母,在去不去相亲这个问题上,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免让子女陷入“被相亲”“被催婚”的尴尬境地,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二是与子女多沟通。少为孩子被“剩”寻找客观原因,多从主观上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主动的婚恋观,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此外,社会舆论应正确引导。由于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太多的保护和支持,这对他们寻找人生伴侣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和组织应正确引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派对、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与异性相处。媒体也应强化对包括年轻人婚恋观在内的各种社会道德的公共讨论,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婚恋观,提高择偶成功率。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小颖小敏婚姻
《小敏家》:孩子终将长大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一颗珍珠的自述
小幽默
小幽默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药店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