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为何迎合纳粹
2017-12-08赵山河
◎ 赵山河
好莱坞为何迎合纳粹
◎ 赵山河
1930年12月5日,由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拍摄的《西线无战事》的首映式在柏林莫扎特礼堂举行。影片开场不久,影院中突然臭气熏天,浓重的胡椒粉味儿让观众涕泪齐流。一些人被迫离席,还有些人犹疑不定。紧接着,观众脚下出现了毛茸茸的东西—数不清的老鼠在座位之间“撒欢”。男女老少在惊叫和咳嗽声中争先恐后地冲出放映厅,首映式就这样泡汤了。
这是美国电影人首次领教纳粹的手段—这是后来成为第三帝国大众传播与宣传部长的约瑟夫·戈培尔干的。随后,在纳粹的压力下,魏玛政府取消了这部电影在德国的上映许可。出于商业考虑,环球影业公司的东家忙不迭地答应大规模删改《西线无战事》。
20世纪30年代正是美国电影的黄金岁月,多数电影公司不想失去欧洲市场。好莱坞不敢得罪戈培尔,正是后者的部门决定哪些外国电影可以在德国上映。
1932年,纳粹的文化审查制度变本加厉:在世界任何地方上映有损德国形象的电影,相关电影公司在德国的营业许可证就会被撤销。1933年,纳粹正式取得国家政权后,对犹太人的压迫和对文化的钳制也越发严酷,很快公布法令,禁止犹太人出现在德国放映的电影中。
众多大牌制片商中,只有华纳兄弟与纳粹划清了界限,也因此遭到了各种报复。1933年4月,华纳柏林分公司负责人、英籍犹太人菲尔·考夫曼在街头遭到一群纳粹党徒殴打。几个月后,被赶出德国的考夫曼在斯德哥尔摩去世。华纳兄弟的老板杰克·华纳闻讯愤懑不已,认为考夫曼的死与在柏林遇袭脱离不了干系,立刻关闭了德国分公司,并且放弃了德国市场。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好莱坞与纳粹还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众多美国电影公司极力投德国政府所好,另一方面,德国政府插手美国的电影制作。1937年,美国的《新闻周刊》就发表过标题为“希特勒的手伸到了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报道。当时,德国领事乔治·吉辛定期到好莱坞的摄影棚中“考察”,对于与第三帝国利益相背的内容,毫不留情地要求删改,有时直接要求停止拍摄和发行。
而纳粹能如此横行,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诸国,与纳粹亲近的声音在坊间与官方都颇具影响力。考虑到梵蒂冈教廷、瑞士银行、摩根大通、IBM、杜邦公司,甚至美国国务院,都曾经面对“与纳粹关系暧昧”的指责,好莱坞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不太可能独善其身。米高梅公司甚至资助了纳粹的备战,购买了德国军工业的债券,其资金直接流向了兵工厂。
也有美国媒体评论称,对于好莱坞在纳粹面前“缺乏气节”的表现,很难一刀切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它们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出于对战争的恐惧而宁可自欺欺人。即使是1939年拍摄了《一位纳粹间谍的自白》的华纳兄弟公司,对于德国反犹的事实也闭口不谈,杰克·华纳甚至要求在1937年的电影《埃米尔·左拉的生活》中,抹去对话中出现的“犹太人”。而该公司的创始人—华纳四兄弟,就是从波兰来到美国的犹太人后裔。
编 辑 / 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