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䜣之孙:复辟才是正经事
2017-12-08张龙翔秦泉明
◎张龙翔 秦泉明
奕䜣之孙:复辟才是正经事
◎张龙翔 秦泉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召军机大臣进宫议事,所议内容单一,就是选定“溥”字辈中一人承续大统。有人提名溥伟—恭亲王奕䜣之孙,但慈禧闷声不语。待再有人提溥伟时,慈禧脸色不悦,连连摇头。于是溥伟第二次与皇帝宝座擦肩而过。
溥伟第一次与皇帝宝座擦肩而过是在回銮期间,銮驾至开封,慈禧亲下懿旨将大阿哥罢黜,并有将光绪一同罢黜的念头。有人揣摩慈禧的心思,说溥伟才干出众,是“溥”字辈中的佼佼者。慈禧听罢付之一笑,未置可否。有人将这信息透露给溥伟,溥伟认定慈禧的“笑”是对他即将接续大统的默认。
诸军机大臣一进宫,溥伟立即喜上眉梢,身着亲王朝服等待宣召。可惜,一直等到傍晚,仍不见太监临门,他再也坐不住了,干脆直奔皇宫而去。待溥伟赶至宫门时,正逢溥仪坐在轿子里奉召进宫。溥伟紧随小轿正欲进宫,太监伸手拦住了他。正在兴头上的溥伟大喝一声:“好你个奴才,如此大胆,看我往后怎么收拾你!”小轿一进宫,宫门便关了。这一关,溥伟意识到刚才唐突了。
转年,三岁的溥仪登基,28岁的溥伟前往跪拜朝贺。摄政王载沣接见时寒暄勉励,溥伟垂臂恭听,之后道出“名分已定,无须多言,奴子一定尽力报效朝廷”的决心。“决心”道罢,立获嘉奖,载沣称他“识大体,有先祖遗风”“办事干练为朝廷栋梁”,随后经常宣他进宫商议国事,俨然成了没有军机大臣名分的军机大臣。
有一回,载沣、溥伟叔侄议事,溥伟大发宏论,说袁世凯就是曹操转世,想当初汉献帝未灭曹操,最终断送江山。如今“曹操”再现,可千万别走汉献帝的老路。溥伟还献计,可效当年康熙除鳌拜之法,在龙案前摆一缺腿椅子,然后上谕“赐坐”,待袁世凯一坐,势必失礼,接下来就办他君前失礼之罪。
载沣摇头连称不妥,所谓的“君前失礼”也不为大过,无非罚几个月的俸禄而已。接下来溥伟又献一策,说他手中有咸丰御赐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待袁世凯上朝之际,他挥刀斩之,为朝廷除害。载沣听后连夸“此计甚妙”。
然而,待载沣就此征询军机大臣张之洞的意见时,张之洞惊出一身冷汗,说:“我也痛恨袁贼,无时无刻不想替先帝报仇。但朝廷36镇军丁,袁世凯手握6镇,而这6镇均为北洋雄兵,驻防直隶,拱守京畿。倘若诛杀了袁世凯,六镇雄兵造反,朝廷何以应对?”载沣无言以对,诛袁计谋只好作罢。
但溥伟不以为然,朝里朝外大骂袁世凯为“曹操”,且四处张扬“曹操”不除,江山不稳。经他这一鼓动,皇亲贵戚纷纷上折,奏请诛杀袁世凯。一时间朝堂之上,赞不赞同诛杀袁世凯成了忠不忠于大清的分水岭。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审时度势之后,以退为进,回归故里钓鱼去了。
突然间,武昌城头打响了推翻帝制的枪声,江南骤变。少了袁世凯的朝廷不知所措,原本就胸无机谋的载沣彻夜难眠。北洋诸镇和朝廷中的袁氏故旧提出了请袁世凯回京主持大局的主张。载沣明知请神容易送神难,可形势逼人,只能孤注一掷。于是,圣谕出京,召袁世凯勤王。回到北京的袁世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迅速调兵遣将,却又缓进慢行,一边把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上,一边则让革命军成了他的提线木偶,用北洋诸镇要挟武昌,又用武昌逼迫朝廷,他则从朝廷获利,从武昌获名。
在此期间,不甘寂寞的溥伟也没闲着,他挑头组织了宗社党—大清宗亲组成的党,纲领就是反对袁世凯、反对议和。其实与其名曰宗社党,不如直称神侃党,因为每每聚会,无非这位献计,那位献谋,用意当然为大清,但所献之计、所献之谋不是出自《三国演义》,便是源于酒肆中的传说。还有几位老夫子,一张口便子曰诗云,听上去头头是道,细一品什么用都没有。但溥伟觉得挺好,找到了“领袖”的感觉。
隆裕太后和载沣召军机大臣、宗室贵戚进宫开御前会议,专题商讨退不退位的问题。庆亲王奕劻赞成退位:“大清气数已尽,退位可使全国臣民免于战火浩劫……”话语未尽,溥伟便挺身而出,坚决不同意,献上“拖字计”。袁世凯岂会被这小儿科的计谋所骗?于是,御前会议再次召开。奕劻告了病假,前来参加的大多低头不语,连溥伟也没再献策,只在散会之前慷慨了一句:“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
回到恭王府后,溥伟依然面含愠色,道出感慨:“朝廷懦弱,不足与谋。”第二天,他便离开北京,赶奔青岛,他要跟德国共谋了。可德国人根本不搭理他,于是他转到青岛,想借日本之势力挽救大清。怎料遇上日本间谍,只是想利用他进而达到占领东三省的目的。为此,日本间谍向日本内阁建议,扶植溥伟在沈阳登基,国号为“明光帝国”。
溥伟对此非常感激,欣喜异常,曾身着亲王朝服在日本警察、宪兵的保卫下拜谒沈阳的皇陵,祭奠列祖列宗。此举引出不少议论,有人判断拜谒祖陵是登基称帝的前奏,过不了多久溥伟便是圣上了。可也有人说宣统皇帝尚在,溥伟登基就是谋权篡位。
其实,是溥伟登基称帝建“明光帝国”,还是溥仪复位建“满洲国”,他们自己做不了主,因为决定权在日本人手中。最终,溥仪被弄出天津,现身长春,成了“满洲国”皇帝。溥伟再一次与帝位擦肩而过,但是他那股复辟大清的狂热劲儿并没有就此打住,反倒越来越邪性了。不知是怕溥伟影响溥仪,还是怕哥儿俩见面争吵,反正一个被圈在大连,一个被圈在长春,日本人就是不让他们见面。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溥仪登基大典之后,溥伟再三要求前往朝贺,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伟由大连到达长春。这是兄弟俩最后的一次见面,而且见面的时间极短。
溥伟行过大礼之后,只对皇帝说了两句话:头一句是“名分已定,无须多言,奴才一定报效朝廷”;再一句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这两句话对溥仪来说并不陌生,都是溥伟曾经的表态和决心。
溥仪既没挽留,也没委任这位以复辟大清为天下第一要务的恭亲王以实差。是溥仪容不下他呢,还是日本人定下的方略?无案可查,无从考证。次日清晨,吵着要来朝贺的溥伟执意即刻回转大连,好像再多待一天就将大祸临头似的。
此后,但凡有人以帮助复辟大清为名伸手要钱,溥伟立赏不待。就这样,时日一久,溥伟囊中羞涩了。银行的欠款要还,复辟大清的光辉伟业更不能半途而废。所以,溥伟一跺脚,把恭王府卖了。他的理由是:“我殚精竭虑散尽家财全是为复辟大清啊!”
抱着委屈的溥伟于1936年离开人世,想必他死的时候还抱着更大的委屈:“想当年,若立我为帝,何至于社稷被毁!”不知在溥伟垂危之际,是否后悔,是否觉悟,是否认识到他这一生干尽荒唐事?但他这一辈子确实犹如华丽的竹篮反反复复地打水,打来打去财尽人亡,梦却未醒。
编 辑 / 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