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三叩九拜”与拱手礼
2017-12-07田园
田园
中国古代,盛行礼教,礼节繁缛。其中令今人印象最深的跪拜礼,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分开。实际上,古人的“坐”,就是现在的跪。古代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引身而起”,使坐变成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和凳椅,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的“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变成了等级的标志,广泛运用于官场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民间的祭祀、祝寿等,跪拜礼仍世代相传。
所谓“三叩九拜”,在一般的礼节中,就是三次磕头,连续九拜。而九拜又指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稽首
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顿首
亦名稽颡(sǎng),其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这种方式只用于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空首
动作要领: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
振动
动作要领:先拜而后踊。踊是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现,顿足,跳跃,以示哀之至也;
吉拜
动作要领为: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也是丧礼之拜;
凶拜
动作要领: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
奇拜
“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
褒拜
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
肃拜
为女性用的礼拜方式,不跪,俯首两手下垂。
“九拜”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所有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上,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上听到行“九拜”之礼。
废跪拜为鞠躬
清末以前,普通老百姓见官员都要行繁琐的跪拜礼。但随着辛亥革命成功,伴随中华民国建立,传统的封建礼教被废除。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就上书要求废除跪拜礼。当时的无政府主义者也附和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跪拜制度,用鞠躬代替跪拜后,改革礼仪习俗才成为风潮,打拱作揖、鞠躬握手逐渐成为见面礼仪。当时显现最突出、变革最快的要算是过春节时的见面礼了:“见面齐声道贺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这样时间一长,现代很多国人就渐渐不知道什么是“叩拜礼”了。即便是普通老百姓见了官员,也只需打拱作揖表示礼貌即可,这就是“叩拜九分钟,民国变鞠躬”这句话的来历,也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拱手礼释疑
这里还要说一下何谓拱手礼,现在对此有不少错误解释。其实拱手礼就是作揖,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大约从西周时起,就有人开始在同辈人见面或交往时采用这种礼仪。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拱手礼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但这里要提请人们注意的是,传统礼节中,拱手礼只施及朋友、兄弟、同事和陌生人。而对长辈则是万不可以的。因国人的传统礼仪:对父母和长辈只行叩首礼。全家给长辈拜年的时候,应该是叩礼,也就是咱们说的磕头。在这种庄重的场合,哪个大胆敢对长辈施拱手礼,那就是对长辈的大不敬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