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理想是养生之大要
2017-12-07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论语·述而》
前些时曾谈过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并认为这是老年人养生的要点之一。有些人颇有微词,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其实,这种观点并非本人杜撰,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从老祖宗那里找到渊源的。这个老祖宗不是别人,就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论语·述而》中记述了一件事。有人问子路,孔子究竟是个什么人。子路茫然不知所答,于是回来问孔子。孔子说:“你何不这样回答他,孔子这个人,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將至,如此而已。”由此可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孔子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寿高73岁,在两千多年前应当是长寿之人。孔子的高寿可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比如说,他习六艺,善骑射,琴棋皆佳,就是今天所讲的动静结合,既注重锻炼身体,又注意陶冶情操;他讲究饮食养生,不时、不正、不洁净的食物不食,食必有姜;他无名利得失之心,为政则大展抱负,丢官亦不以为意,以育人为乐且有教无类;他善于调整情绪,遇到烦心事就抚琴致静,化解烦恼;等等。还应当提及的是,他心中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并为此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是不可忽视的长寿因素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社会动乱、诸侯争战不已的乱世。此时周王朝的权威已不复存在,礼乐制度崩坏,诸侯恃强灭国兼并,人民流离失所。孔子的理想就是追随先王之治,再现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甚至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恢复早期的诸侯分封局面。这种理想,严格来说就是“逆历史的潮流”,是不为人赞同的。但令人敬仰的是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鼓动宣传,甚至在途中被困、挨饿亦不能使之屈服。他不以个人的苦累和得失为意,废寝忘食,乐此不倦,不知老之将至也!
需要注意的是,理想并不是口头上或刻意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以此为乐的。否则就会成为负担,成为心理上的压力,对养生毫无价值甚至有害。因此,必须是个人为之快乐的理想,才是有利于养生的。这理想可大可小,可以是惠及全人类的,例如那些伟人们、科学家们的理想;也可以是个人的人生小目标,例如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成长,甚至是纯粹要更长久感受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昌盛、社会的进步等等。
人活着总是要有生活目标的,浑浑噩噩不是养生之道。因此,希望每个老人都能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才能在养生之道上坚持不懈,获得健康长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