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是国学的实质
2017-12-07杨剑平
杨剑平
“国学”,作为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学。内修外治之学已被我们丢得差不多了,更为可笑的是有人竟把茶道、酒道、食道也纳入国学范畴之中。
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学呢?即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自然斗争、社会斗争和自身性命的修炼探索中所总结出来的治国安邦及生命长寿的大智慧、大学问,是大道之学,性命之学。一言以弊之乃内圣外王之学,或者说内圣外王是国学的核心与灵魂。
一、什么是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精气神的修炼而证悟到了宇宙本体。即如孔子所言“所谓大圣者,知通大道应变而无穷,辩乎万物之情性者也”。也正是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外王”则是掌握身外形而下的各种文化知识,把握物质世界中的各种规律,能富国强兵,称雄世界。
西方的科学只是向外在的物质世界探索,而中国的国学则讲究内外兼修。就内外而言,中国的国学则更注重人体内的般若智慧的开发。如果一旦开悟,则便会成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神奇效果。人如非得大圆镜智,便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人的真心的能量是巨大的,如果把显意识即第六意识比作手榴弹,那么人的第八意识能量则相当于原子弹。杨振宁博士说到佛学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水平,即使我们现在的人类的科学技术再用500亿年也达不到。所以“内圣”与“外王”在国学中是辩证的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我们有着独具特色的内圣外王之学。
二、中道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准则
《中庸》中云:“从容中道,圣人也。”只有遵守了中道学佛者才可以明心见性,修道者才可以永结金丹,“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圣人的标准必须是处处合于中道。“不偏不倚之谓中,不过不及之谓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之谓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尧舜禹三代都是讲“人心危危,道道微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传大禹衣钵时便明言告知,“中”也即人的本性,道體也!道家讲“守中”,儒家讲“执中”,佛家讲“中道”,三教几乎是一脉贯通!儒学之“中”乃万物将生未生之时也,也就是先天与后天的交合处。从道家而言便是玄关之际。从佛学来说则是明心见性之时。故《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来,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意是说,内外气停止了,才能得定,禅定后心才能真正静下来,真静下来才能感到美妙舒适,然后才能进入到特异功能的真空境界,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后才能与大道合一。孟子在谈到他的体会时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也,其为气,至大至刚,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间。”王阳明曰:“大人之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一也。”要想修成内圣则必须内修,内求,内证。
儒学中得道者又称之大儒,君子儒,而不内修内炼者即使文化程度再高知识再多也仅能称之为小儒而已。故古人云,君子儒,大而通,为天地立命,为百姓立心,而小人儒则喻于利以私利为求。所以在国学中,不是以你写了几本书,名声有多大,权位有多高,来评价你是不是真正的儒士,而是按你是否得道为标准,故明朝唐楠先生云:“吾人为学,须是直透真性,恒顽固而无生灭者”,“故有志之士,终日绵绵密密,黯然自体,不求人知,盖其真精神,真血脉,点点滴滴务在归根复命,不暇向外。求名逐利者,终非真儒也”。
王阳明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存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朱熹曰:“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亦只是此心常存,理常明。”
三、开悟是内圣外王的基石
陆九渊曰:“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开悟就是初步得道了,得天理了。也就是古人讲的“恍觉浮云尽矣,皎月中天之象”。王阳明在开悟时记录到“顿觉心体洞然,万物一体,宇宙即我”。王阳明的一个学生楚侗子云:“仆于阳明之学,初闻不惟不信,反加疵之义。”一日他突然开悟了,胸中了然无窒碍,凡四书五经经目当下便晓。
憨山大师开悟时的境界是:“忽立定,不见了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堪寂,如大园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目觉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撇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具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便消。”
又有一个罗洪先儒士写到自己开悟得道的境界时说:“当极静时,恍然觉悟此心中空虚无一物,穷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浑然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发其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经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视,倾吾之身,而天地不出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
当然开悟得道的境界也是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可归纳为“突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虚若太空,明若秋月,寂如夜半,定若山岳”;“无内外之别,无人天之别,无古今之别,无空间之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由相对境界转为绝对之境。故古人云:“悟,内外两忘,乃千古圣人秘密语也”,“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但开了悟说明已从一个凡俗之人变成了一个超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光。所以,熊十力总结说:“千圣相传,内圣外王之道其根基在此,尧舜执中,执此而已,孔子求仁,孟子求放心,求此而已,程子存天理,阳明致良知,致此存此而已。”
朱熹则有自己的对开悟看法:“为学有两样,一则是下面做法;一则自上面做下来,寓意自下而做,则是修在悟前,自上而做下则是修在悟后。”他认为,悟乃纯性功耳。对此,我不敢苟同。如若此,也仅是初步悟耳!还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好:“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是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是在圆满中存在,以道莅临天下,抱一为天下式。”国学不同于西方之学,只学知识,不反躬内省,不求明心见性,不开发自身潜能,它要求必须见到自己的本性虚灵空明,万物皆备于我,不分内外,万物皆为一体,“寂然不动者诚,感而遂通者神”。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要把凡心放下进入空静中至虚至灵,自然便会达到感而遂通的开悟境界。
四、玄关、玄牝乃开悟之机
玄关窍乃太虚中生生之灵窍,万事万物乃致一切念虑知识皆从此一窍而出,此灵窍至微至密,无声无色,这是开悟的枢纽。真气上下流通,丹道周天形成,天门打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此乃玄牝已立,开悟成矣。如果仅入玄关而不达玄牝则仅是半边功夫,性功完成,命功未达也。这仅是初悟,还未达正悟、彻悟也。故黄元吉云:“夫玄关一窍是修士第一要务,然不得太极、无极之真,焉得玄牝现象?如曰有之,亦幻而不实,夫修丹之要在玄牝,玄牝乃真阴、真阳混合而为太极者也。”所以老子曰:“要得谷神长不死,需靠玄牝立根基。”其意是说要得元神永远清灵不昧,长生不灭,就必须天地相合,乾坤交媾才可,否则只达明心见性的玄关只是半片功夫,而由此而生的坎离交媾也有待提升。要想成内圣,则必须结丹。在这方面历代道家人物们也讲得最为详细,先天一炁的到來则是最为关键,否则神炁不合,金丹不结。施肩吾云:“天一本一炁,彼此感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公。”朱云阳云:“唯将此阳炁上升,复合周身之阴精更与泥丸绛宫之神髓灵液交合为一,此正是‘东家女西舍郎,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熏蒸醉一场,此乾坤交合而结丹。前只是坎离交而产药,此真铅真汞一合才可还丹。”所以修道先要进入玄关之门,再进玄牝之室,然后才方可得开悟之果。换言之,玄关乃性功之果,玄牝乃命功之效也。只有性命合一,开悟乃成。
五、国学的源头
国学当显于黄帝时期,黄帝当时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得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吾守其一,以处其如,故吾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也曾说过:“余闻上古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矣。”再向上推国学应肇始于伏羲时代,八卦的创始期“一画破鸿蒙,三画鬼神惊”,据文字记载距今约一万八千年了。春秋时老子书写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篇,西出函谷关传道去了。因此,揭开了道家一个新纪元。庄子对得道圣人总结到“上与造物者游”,“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魏伯阳真人对圣人描述是“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度金石无碍,步日月无影”。国学大昌应于春秋战国时,到唐宋元明清时则更为成熟罢了。
由此可见,国学的精髓实乃圣人之学也,这也便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全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国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之骄傲,是世界文化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