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伯苓治理南开大学的教育理念

2017-12-07申国昌

教育家 2017年39期
关键词: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

文 | 申国昌

张伯苓治理南开大学的教育理念

文 | 申国昌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天津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188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严复任校长的北洋水师学堂,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理论。1894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的惨败,使刚毕业的张伯苓从军事救国的迷梦中惊醒,他愤然弃武,矢志兴学,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思想转变。1898年,他到爱国士绅、清末翰林严范孙家塾任教,后来王奎章设立的塾馆也聘请他当主讲。1904年5月,随严范孙赴日本考察教育。9月合并严、王二馆办起了私立中学堂,1907年2月,校址迁至南开洼,将合并后的学校名为“南开中学堂”。1917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并考察私立大学的办学情况。1918年12月回到天津。1919年9月,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正式开学。之后,又相继创办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南开中学重庆分校等,使南开成为一个学制体系完备的著名学府。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10月,他辞去南开大学校长职务。1951年病逝于天津。张伯苓是南开大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他为南开成为中国高教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救国家须信教育”

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主张通过大力兴办教育来达到挽救国家、振兴民族的目的。1919年1月,张伯苓在一次演讲中讲道:“予尝谓今后世界上有最大长进希望的国,就是中国。国人不可不知,而吾民国在在(再怎么说)都没到底,所以图救之道既须信民国,尤须信教育。”他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而欲使中国由弱到强,必须兴办教育。因此,他说:“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

1924年12月,他在南开学校集会上讲到:“欲积极地刷新中国,根本方法在先改变人民;欲改变人民,则必赖乎教育。信教育可救国者,非无其人,而至今无努力从事之者。”他再次强调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挽救民族命运的重要意义,深信教育救国之理,只是当时中国缺乏大批从事办学实践的教育家。究其缘由,他认为:一方面,在帝国主义的凌辱之下,民族教育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教育收效缓慢,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为了引导中国教育界人士去成功办学,他倡导:“先做出良好成绩,使社会知教育之重要,然后始有普遍及专精之可能也。”通过办学实绩来取信于民,从而达到教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目的。

“办学校须有宗旨”

办学宗旨犹如学校教育的灵魂,缺乏宗旨的办学行为是盲目的。因此,张伯苓说:“办学校须有宗旨,亦犹盖房者,心中须先有草图,用何器具,得何成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去开展教育活动。

有借鉴于此,他在创办南开学校的过程中,首先为南开制定了明确的办学宗旨,即“允公允能”。他倡导将“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在他看来,“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 “允公允能”培养目标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医治民族“五病”(愚、弱、贫、散、私),培养救国人才,实现民族自强。所谓“公”,就是要“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所谓“能”,就是“造成现代能力的学生”。

何为现代能力?“所谓现代能力者,可以两点概括之,即科学知识与民治精神是也。科学知识,多半由研究各学科及各个人生活习惯中求得之,此须从个别训练入手;其目的在充实各个人之基本能力,启发其创新思想,发展其生产技能。”(《南开中学一览》)为此,他特别强调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张伯苓看来,培养学生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其开拓精神、协作意识与创新能力。这种精神与能力,可以使人开阔视野,振作精神,“可振起吾人对于科学假定之胆量”;这种精神与能力,可使人团结协作,敢于冒险,可“增高个人独创自信力”“有使团体合作特别巩固的力量”(《南开中学一览》)。

“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致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向深处培,向厚处培……整理中国固有之文化,摘要其适合于现代潮流者,阐扬而光大之,奉为国魂,并推而广之,以求贡献于全世界。”(张伯苓)

张伯苓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必须坚持“体德兼进”的教育理念,着力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张伯苓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倡导者与先驱者,是全国体育运动会与体育社团的促进者与组织者。他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第一任名誉会长与理事长、华北及全国体育运动会总裁判长,对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将体育视为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将体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强国必先保种,强种必先强身”,“强我种族,体育为先”。他对体育作了不少专门论述:

第一,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体育以“能使身体各部平均发育,训练端正之姿势;使各器官之机能完全发达,增进全身之健康;使一切动作敏捷正确,精神愉快”(《南开中学一览》)为目标。

第二,发展体育是全校领导与教职员的基本职责。他认为,校长必须带头去抓体育,他在南开任校长期间将体育列为学校的必修课,并亲自教体育课。同时,他还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均爱好体育,参加体育锻炼,使全校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第三,召开体育运动会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推动力。1909年,在张伯苓的倡导下,第一届华北运动会在南开中学举行;1910年10月,又发起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23年5月,第十届华北运动会又在南开中学举办。

第四,体育教学内容再丰富多彩。可以借鉴国外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力求体育内容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同时,还要加强德育,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他强调:“以德育为万事之本”。首先,他主张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因为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譬如南开中学在校门旁边安置了一面大镜子,在镜旁镌有箴言: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张伯苓纪念文集》)

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坚持每周三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演讲修身之道,“是以校风日进蒸蒸而上,无时或已。此乃真得修身之道也”。其次,他注重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他说:“盖孝为人之本,失其孝则道衰矣。然细推之,往往失于偏重家庭之观念,少世界之眼光。”主张将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最后,重视人格熏陶。他说:“研究学问,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他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包括崇高的志趣、敦厚的品性、勤勉的习惯、虚心的态度、诚实的为人。

>>1919年,北京,教育家张伯苓与莱因施(Reinsch)。是年,由张伯苓等人组建创办的天津南开大学开校。

勤俭创业的办学精神

南开的发展与壮大,正是张伯苓坚持勤俭创业的结果;他勤俭创业的办学实践,又成为南开的一贯办学精神。张伯苓倡导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苦干、实干、笨干的精神,不巧取,不投机”。为了筹措办学经费,张伯苓东奔西走,不辞艰辛,犹如“一个化缘的老和尚”,吃过了多少苦头,受过了多少白眼,但他总是以苦为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好像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留。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甚至每个小树都好像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牙关未敢稍停一步。”正是在张伯苓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办学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与带动下,南开大学形成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艰苦卓绝,再接再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的办学精神。他自己也说:“南开自有那种坚卓不拔、有毅力、肯奋斗的精神。”

不仅他自己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而且他要求学生也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勤奋的学习精神。他要求学生“须知学生时代为受熏陶锻炼时代,而非享安逸时代,此时作成节俭习惯,则异日任处何境,自无不能忍受之意”。只要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等毕业走向社会后就可以适应各种艰苦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他规定:“为养成学生节俭起见,特订寄宿学生出入款项表格,凡该生一月之所费,分项结清钱数,即填写于表格内,以凭查核。”因而南开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校风,正如南开校史中所写:“南开的环境是俭朴的、清静的。唯其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南开的学生也是俭朴的、勤奋的。”

严谨务实的管理风格

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就是凭着一种埋头苦干、严谨踏实、务求实效的精神。他在担任校长期间,仍然坚持这种严谨务实的管理思路。这种严谨的作风,从1915年张伯苓主持制定的《南开学校章程》中,可见一斑:

凡在校诸生有谈淫亵等语者,轻则记过,重则除名;凡在校诸生以敦崇品行为要,倘不能自检,生活有冶游情事,一经查出立即斥退;赌博之事为少年所最忌,犯者立即开除;吸烟、饮酒最有害于卫生,无论何种烟酒学生均不宜用,违者记过;……凡学生病假、事假,均需到事务室填写请假簿;学生犯有小过者,扣大考总平均分数20分,大过扣40分;学生见本校师长须致敬,见同学须彼此为礼;学生对于本校员司如有不合理之举动,轻则记大过,重则斥退。

不仅在学校章程中有非常具体的管理条款,而且在教学、管理与后勤等各个方面均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教务科职责、训练科职责、庶务科职责、会计科职责等,还为各类人员规定了具体的目标与任务。他一再要求全体教职员做到“宁可自己多叫苦,不让工作受影响”。强调管理要科学规范,高效务实,正如南开毕业生吴大任在回忆文章中所写:“南开的行政效率高,是有口皆碑的。办事人员极少,而工作井井有条,从来没有拖拉现象。”严谨务实的作风,体现在每一位教职员身上,“他们不因困难而隳气,不以小就而自足,不务虚名,不求速成,‘顶’一步,做一步,埋头苦干,锲而不舍”(《南开大学校史》)。这种严谨、踏实、高效的管理效果,是张伯苓长期以身垂范、严谨治校的作风带动下形成的良好传统。

“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华人大学理念

张伯苓在初创南开期间,主要参照日本的办学模式。后来,赴美国研修教育之后,加之一批美国留学生的赞助与支持,又效仿美国的办学风格。初创时期借鉴日美教育经验,“使教学与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置于较高的水准,但也造成了一种盲目崇拜外国、机械照搬的倾向”(《南开大学校史》)。到后来逐步发现一味效仿别国的办学模式,存在诸多局限,于是到20年代后期,张伯苓提出了“土货化”的办学设想,重要的标志是1928年制定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将“土货化”作为南开的办学方针。这个方案写道:

已往大学之教育,大半“洋货”也。学制来自西洋,教授多数系西洋留学生,教科书非洋文原本即英文译本,最优者亦不过参合数洋文书而编辑之土造洋货。大学学术恒以西洋历史和西洋社会为背景,全校精神几以解决西洋问题为目标。……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之要务即“土货化”。吾人更可断定,“土货化”必须从学术之独立入手。是故“土货化”者,非所谓东方精神文化,乃关于中国问题之科学知识,乃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吾人为新南开所抱定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遵照这一方案,南开大学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以实现中国大学的“土货化”。第一,结合中国实际增设了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真正实现“服务中国”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在一些公司设立了实习基地。同时,十分注重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第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大自编教材力度。一方面,他主张南开大学增设当代中国政治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乡村社会学等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课程;另一方面,他倡导自编相关教材。第三,设立研究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机构。在张伯苓的指导下,南开大学成立了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东北研究所,有针对性地调查与研究中国的社会实际与经济实况,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服务中国的目标。

申国昌(1967-),山西山阴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教育史。

猜你喜欢

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
浪漫的材料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南开大学制备新型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一道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的推广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校长当如张伯苓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
Suggestions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book Websitesby Changing Them to SNS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