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从孤松到林海

2017-12-07陈萧军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9期
关键词:补种作业区林海

■文·图/本刊记者 陈萧军

塞罕坝:从孤松到林海

■文·图/本刊记者 陈萧军

清晨的塞罕坝,一片绿色,生机盎然

薄雾中的坝上风光

象征塞罕坝精神的一棵孤松

巡逻查看

宋淑燕和同事正在补种树苗

护林员抱着小树苗去补种

每天,护林员乘坐护林车从住所到作业区往返百公里

简单午餐

北京向北46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绿色镶嵌于此,她叫塞罕坝,曾经是林海茫茫,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

1962年,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从一棵孤松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驱车向东北方向驶去,进入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在一整片低矮的樟子松林中,远远就能望见一棵落叶松独自挺立,树龄已超过200岁。正是这棵孤松,成为三代塞罕坝人矢志不渝的原动力。8月11日,来自北京的刘女士正在和她的同伴拍照留念,她们是看了电视里播出的塞罕坝人的造林丰功,驱车千里来这里感受塞罕坝精神的。

雾色朦胧中,整座山还沉睡着,早上6点半,北曼甸分场的百十名职工便坐着防火护林车来到作业区,在林区巡逻,补种树苗。他们中很多人的父辈就是上一代林场职工,如今,他们接过了父辈的锄头铁锨,绿色接力。

33岁的宋淑燕穿梭奔忙在林区,来回察看今年新种植的松树苗,她说:“春天栽种的树苗看外表生机盎然,但如果顶梢已被田鼠咬断,这棵小苗再怎么长也不会长高了,只有把它挖掉,重新补种。”夏季鼠害严重时,每天一个作业队要补种200多棵树苗。2004年,20岁的宋淑燕拉着行李来到塞罕坝北曼甸林场。林区远离村镇,每天天色蒙蒙亮,擦把脸,这位女汉子就跳上小皮卡,和十多名男职工一起到作业区,一忙就是一天,自带大饼、水和咸菜,中午找个树荫匆匆对付两口。每天种树、巡逻、削草、打药,很快她便适应了这一切。

塞罕坝姜家店乡姜家店村村民李建丰今年新买了一辆摩托,每天往返于林场,采摘新鲜的蘑菇和野菜。老李说,在林场,只要不在防火期,周围村民就可以进山采集野菜、蘑菇、药材等作物,一年平均可增收约5000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全场职工1830人,在职1163人,离退休人员667人,全员参加了社保。林场每年共需缴纳社保费合计约2000万元,从林场退休的人员都已领取养老金。

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而这些的背后是三代塞罕坝人超乎想象的牺牲、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更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绿色接力,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补种作业区林海
烤烟漂浮育苗精准补种器的设计
儿童计划免疫行查漏补种对接种率的作用评价
北方玉米地补种豆角技术
我国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 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机器视觉的建筑作业区安全隐患监测方法
欢 沁
冬阳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如果接种了涉案疫苗,要补种吗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