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拓宽百姓致富路
2017-12-07向春华
■文·图/本刊记者 向春华
就业扶贫:拓宽百姓致富路
■文·图/本刊记者 向春华
2016年,贵州省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3245元,年收入约3.9万元,以“四口之家、一人务工”的标准测算,年人均收入9735元,远远超出3146元的脱贫标准。这一组数据说明,就业,才是最好的保障,其在解决贫困问题中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精确识别贫困人口
实现就业扶贫脱贫的基础是精确识别贫困人口,为此贵州省采取了多项措施。“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是最为基础的工作方法。”贵州省长顺县人社局局长周坤表示,依托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确定的贫困户基础信息,人社部门工作人员采取入户调查、数据比对、清理核实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确定,详细掌握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创业意愿及培训愿望等信息,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实名登记,建立就业扶贫工作台账和就业扶贫工作统计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2015年长顺县确定贫困人口共计50459人,贫困劳动力16188人,在此基础上按照“就业1人,脱贫1户”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扶贫,截至目前,贫困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14794人。
有人脱贫,也有新的人员返贫,贫困人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需要实行动态管理。惠水县就业局局长余成立告诉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加强与扶贫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将人社部门摸排的就业服务信息数据与扶贫部门掌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进行比对,依靠村委会和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采取定期回访、适时跟踪等方式,及时对就业扶贫工作台账进行更新,确保贫困人口数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
贵州省通过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系统,打造“大数据+就业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全面提升就业扶贫脱贫攻坚能力。还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加快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平台的县级覆盖率达到92%,乡镇级覆盖率达到93.7%,基层就业扶贫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提升贫困人员就业能力
原居住在惠水县摆金镇逗底村岩下一组的杨祖琼曾经在江苏南通一家纺织厂打过工,算是有一技之长,但是因为惠水没有纺织产业,要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非常困难。他无奈地告诉记者:“结婚有了孩子后,年纪也大了,再到外地打工无法照顾家庭,在家乡又找不到工作,生活只能苦苦支撑。”
备受生活煎熬的还有同村的吴文斌。吴家祖屋破败,院子萧条。吴文斌说:“我除了种地,没什么技能,最多在附近干点力气活。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两个孩子,虽然自己天天起早贪黑,生活也难以改善。如果能学点技能,或许会有很大起色。”
8月10日,在长顺县广顺镇夜郎古屯社区,多民族成员构成的家政培训班正在进行中,教员针对城市雇主的需求、生活习惯等为学员详细讲解。周坤介绍说,这个培训班结业后,绝大多数学员都会“定制”输送到广州就业。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就业局副局长杨孟君表示:“我们一方面根据城市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生活方式及变化,开展家政、医疗服务、母婴、月嫂等项目培训,另一方面针对贫困劳动力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意愿不强、无一技之长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劳动力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采取‘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语言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如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杨祖琼、吴文斌都在贵州长田国际家具产业城找到了工作,杨祖琼成了销售骨干,吴文斌当了家具安装队队长。
花园式的移民小区
亿源服饰公司的生产车间
移民人员在社区就近上班
贵州省根据贫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培训意愿、就业需求,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的有机统一。今年1—6月,贵州省各级各部门共开展培训21.67万人(含创业培训2.57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8.83万人。
“迁企融合” 批量脱贫
异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地区人口整体脱贫的一种有效方式,关键是如何解决搬迁人员的就业问题。为此,惠水县实施了“迁企融合”政策。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工作目标,一方面,移民安置房项目选址与企业规划建设相协调,甚至直接在企业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等系列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确定培训并招收一定数量的移民工人,且实行保底工资,实现了“政府省心、群众省钱、企业省事”的共赢模式。
贵州长田国际家具产业城董事长刘春表示,产业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店长、导购、技术工、搬运工、勤杂工等,企业本身需要为职工建设宿舍等设施,移民安置解决了企业的这些需求,降低了企业负担,而企业则解决了大量的移民就业,因而是企业、政府、移民“三赢”。“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600多名移民的就业,从发展趋势来看,最终会实现超过与县政府协议的1000名移民群众就业的目标。”
在长顺县广顺镇夜郎古屯社区,政府引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顺亿源服饰发展有限公司就建在社区,目前招用了80余名职工,主要是本社区的移民人员。该公司职工陈登菊是布依族,她告诉记者:“我一家五口人,居住着100平方米的安置房,宽敞明亮,居住条件与老家比那是天壤之别。工厂就在小区,每月保底收入3500元,跟在外地打工收入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跟家人在一起,老人孩子都能照顾,这样的生活正是我以前做梦都想要的啊!”
截至2017年6月,贵州省帮助已搬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10.79万人,其中就业10.47万人,创业0.32万人;为正在搬迁的易地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达14.44万个。
拓宽脱贫扶贫渠道
除了引进企业,“批量”解决贫困移民就业外,贵州省还采用多种举措积极拓宽贫困人员就业渠道,比如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多渠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公益岗位等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就业等。贵州省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劳动密集型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对接,与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就业扶贫劳务协作,践行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的工作思路。围绕当地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进入有特色、可增收、能致富的产业中,使更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协调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环保等部门,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1000余人。
贵州省还构建和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长顺亿源服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也是一名打工仔,通过在外地20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因为家乡的激励帮扶政策很多,所以倾其所有回来投资,“像我这种情况还是蛮多的,自己想创造一番事业,赶上了家乡有很多优惠政策,又具有后发优势,回家乡创业既圆了自己的梦,又能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是很不错的选择。” 陈先生仅是贵州省30多万名外出务工返乡就业创业者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