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阙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过程翻译化特点研究
2017-12-07陈洁
陈 洁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2)
认知视阙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过程翻译化特点研究
陈 洁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2)
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与写作过程均呈现很强的主体认知特点。通过引入认知学相关理论,利用“有声思维法”与问卷调查法,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和写作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与翻译过程存在多角度相似的认知特点,具体表现为写作过程与思维模式高度依赖翻译。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双语的高效联系并有意识地克服双语转换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提升其英语写作能力。
有声思维法;翻译及写作过程;认知特点
一、引言
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各有侧重和特点,其中听、说、读在外语学习中受重视程度最高,这也是近年来重视语言交际功能与强调浸入式教学的直接结果。写与译这两项技能的培养需要相当的努力和积累,也包含更多的认知意识发掘,但教师和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却较少。事实上,翻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正好可以弥补学习者日常语言交流使用的不足,因为翻译注重的是学习者对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把握,要求学习者有意识地反思和选择能够充分反映原文含义和形式并复合两种语言系统表达需要的翻译。这个过程的反思和对细节的观察都能弥补外语学习中的一些不正确或不充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考,并加深学生的语言体会。
写与译是两项不同的语言技能,但从认知的角度衡量,他们之间又有相似之处。Luria指出,听说和写作的不同在于其起源的不同。听说是孩子与成人社会互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言语在早期是只关注实际的,到后来发展成为一套独立的特殊的口语交流形式,而写作则是专门学习的结果[1]。在这一点上写作和翻译有相似之处,都是有意识、主动学习的结果。翻译与写作过程具有很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过去关注翻译与外语写作的结果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野转向促成结果的成因,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因势利导。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现实社会与语言的形成和表达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认知”[2]。认知有四种基本机制:分类、区分、概念形成和关联[3]。这四个机制正好与写作和翻译过程契合。分类主要是指识别的能力,即,能看到一组对象共有特征的能力,反映在英语写作中即为审题,将题目相关信息调集至大脑,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则是人类共通的对世界的认知。区分是指分辨事物之间差异的能力,这一机制在写作与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即区分汉英相似点与不同点,从利用汉语资源到排除不利影响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涉及到提炼事物属性,然后推广到相应的一类对象或事件的能力,即母语思维逻辑认知与英语表达的衔接过程。关联是形成新事物与已有事物之间的连接能力,即贯穿英语写作和翻译整个过程的整合加工关联能力。这些机制都在英语写作和翻译过程中交织重复出现,互相联系和影响,非常有利地证明了英语写作翻译化的认知基础。
二、翻译和写作的共通认知基础
(一)翻译的认知特点
翻译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学学科的基础上的,包括心理学、语言学、交际理论、人类学和符号语言学等[3]。Newmark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人为的非自然的过程,需要相当的智力才能完成。所有翻译的认知基础都是内化母语的概念、结构和规律,而这些都是在解释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时自动并下意识的产生的[4]。这种认知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独立的,而是动态的。不同的翻译过程理论模式虽各有侧重点, 但大都把它看作一个认知过程, 具有互动和非线性特征, 包括控制与非控制过程, 涉及到问题解决、 决策和策略选择过程[5]。翻译过程研究能最大程度地反映译者的语言认知特点。
(二)写作的认知特点
外语写作与翻译有很多相似的认知语言心理因素和特点,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社会交流因素,即将信息传递交流的需要。第二,想法的表达通常不是单单一句话而是一系列互为联系的句子,这些句子组成了有机的整体”[6]。这也体现了两者共有的语境特点,因此写作与翻译的内容构成一定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体现其更深的社会背景。
(三)两者的共通之处
写作和翻译都要清晰地向交流者传递相关的信息和风格,所以写作者和译者都要尽可能调动各种写作符号和语法去传递信息。在写作中作者必须构建一种交际风格,在翻译中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从而使读者能够从外在的语言体会到内在的文本风格。写作和翻译都需要有意识地选词造句,不仅需要建立在语言习惯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语法和句法。写作是很重要的思维过程加工工具,因此它不仅被用来传达已有信息,也经常用来加工和明确思想。这一点在翻译中也有体现,翻译也不仅仅是机械的信号传递,更是一个复杂的分析活动[7]。Stapa通过实验证明母语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认知资源,通过母语构思写下的作文比对照组用英语构思写的作文得分要高得多,用母语构思写下文章的内容更详尽,组织得更好,而用英语构思写出的英语更准确[8]。这里面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如Cook所说,教和学都是从熟悉的开始逐渐学习不熟悉的,通过现有的知识学习建立新的知识[9]。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也不例外。翻译就是这样的一个桥梁,沟通熟悉和不熟悉、已知和未知。专业译员与外语学习者利用翻译学习语言有其共通之处,译员是为了让目标客户理解,而语言学习者是为了使自己理解。而写作从这点来说就具备翻译的特征,即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翻译的方式首先让自己明确并理解。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基础
各种层次的翻译教学尽管各具特点,但都不应忽视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和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翻译思维能力。提高翻译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监控思维能力,而对翻译思维的研究认识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10]。分析与掌握翻译思维过程的特点是首要完成的要务。从写作角度来看,一直以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都非常强调要用英语思维,但学生实际的表现却常常与教师的要求大相径庭,写作中出现大量的汉语式英语,其实就是英汉两种语言沟通过少、缺乏翻译训练造成的。Ellis和Shintani研究发现,无论教师采取交际语言教学还是任务型语言教学,都存在学生因过分注重结果而经常诉诸于母语来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的问题[11]。因此,将汉语与英语完全割裂以帮助学生形成外语思维的做法值得反思。应考虑因势利导,在母语与外语之间架设桥梁,尤其是在教学中,通过翻译与对比的角度,发现英汉文章思维与表达中的异同,这个过程既有趣,又有利于学生尽快建立对比认知模式,加深学生的印象。Butzkamm认为,母语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认知和教学资源,因为人们通过使用母语学会了思考、交流并且直觉地获得了对语法的理解,具有了与外语建立联系的预知天赋,是学习外语的最重要的财富,是通往外语的最快,最稳定,最精确和最完整的工具体系[12]。他们的研究表明,教师和学习者不必担心母语会阻碍外语的学习过程。语言转换方面的研究显示出了令人信服的结果,语言学习者一定会在新信息(外语)与已有信息(母语)之间移动。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并且是自动地利用母语来学习新语言,这个认知的过程不应该受到教学的刻意阻挠。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错误,但也对促进语际沟通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表明母语应该被看作是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促进学习的、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交际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过程中的跨语言比较,更方便地获取显性知识。
(二)实验方法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语料库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因为语料库所提供的数据往往是针对总体性一般现象的,而要能对某翻译专题做出更为周全的解释,还需要借用诸如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级排列、分类对比、有声思维、跟读和释义等实验性数据,可主动掌握实验范围,明确实验具体目标,严格控制干扰变量,统计和分析所得数据[13]。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科生翻译思维过程特征,从认知的角度开展了此次实验性研究。
调查选择已经接受了一年大学英语学习的116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有声思维法”(Think Aloud Protocols,TAPs)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翻译与写作课的主观及经验看法和基本认识;利用TAPs方法则是期待看到在翻译和写作过程中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认知特点,要求学生把过程中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翻译的文章采用的是汉译英方向,因为它和写作的输出品都为英语,结果便于比较,可信度较高。选择了命题写作作为对比翻译过程的考察项,而没有采用自由写作,因为自由写作在初始阶段需涉及较为繁琐和复杂的创造过程和策略,非此次考察的重点。写作的题目是一篇学生之前没有练习过的四级命题作文,翻译的内容则是一篇与写作话题和长短相似的文章。
(三)实验结果分析
1.TAPs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到100份有效结果,经过分类和分析比对,从中发现学生翻译与写作过程认知思维中很大的相似性。翻译文章时,学生会以三种方式进行:(1)初级匹配:学生寻求的方法是字对字的翻译。如果能够将大多数的信息匹配成功,学生会觉得很自信和放松,对译文正确性较有把握。(2)近义替代:如果无法找到,他们会用第二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寻求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意思来替代原意。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寻找都会以对原文的简化或模糊处理而告终。(3)重新构思:学生尽量会搞明白原文(可以是词、句或段)的意思这样就能用目标语重写。调查发现学生开始都采取第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最直接、最原汁原味。而最后一种方法最耗功夫,因为它需要反复斟酌修改。分析命题写作时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了与翻译过程极为相似的方法去寻找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最大化的利用熟悉的母语来帮助外语写作,而这也被认为是最可靠、最便捷的方法,尤其是在测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利用翻译的方法被认为效率最高。
学生普遍使用的方法策略如图1所示。在允许携带字典和电脑的整个受试过程中,学生使用最频繁的策略就是查字典,学生普遍认为单词是最大的障碍,而字典是最可靠和便捷的解决途径,几乎每个受试者都曾不止一次的使用了此方法。排名第二的策略为直接匹配,即在脑中寻找直接对应的英语词汇直译,或在写作中从最初的审题构思时就用母语思考和书写提纲,文章呈现过程等思维活动中几乎完全依赖母语思维并翻译。具体到一句话的书写,学生基本遵照的语序都是汉语式的,除非遇到个别极为熟悉的英语句式才会想到用第三种方法,即释义或用英语改写的英语表达。而在翻译中学生更优先使用直译的方法的原因为直译效率更高,信息遗漏较少,这与问卷调查时,80%的学生选择在翻译处理时使用归化而不是异化的策略相一致。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长句翻译时,较之使用语法结构分析,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句意的反复分析与推理,在弄懂原意的基础上化繁为简的翻译,这个特征在写作中表现更为明显,学生对句内含义表达比语法更看重一些,或者说对复杂的语法不够敏感。排在最后的策略是从语境角度分析,通过反复阅读上下文推敲个别单词或语际含义,在写作中一般出现在检查阶段或围绕主题书写过程中,在翻译中主要体现在句与句之间连接词的使用上。但此策略使用较少以及重视不足使大多数学生忽视或不会使用英语的连接词,更习惯和依赖于汉语句义的内在联系来体现逻辑,从而导致英语文章汉语化特征明显、短句较多。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表1 翻译及写作过程问卷调查结果
表1反映了一些未在TAPs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写作和翻译过程中学生使用的纠错机制较为相同,但主要被识别的错误都集中在基础语言层面,而非更抽象的逻辑与结构方面,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两种语言背后的庞大的认知体系缺乏认识、反思与对比。问题2的回答反映出学生普遍对句式和搭配没有把握,没有意识到类似中式英语的存在。“实际上所有语言学习者都会很自然的照搬母语的句法结构或单词来弥补外语语言知识的空缺”[14]。学生们面临棘手的问题是翻译时单词都认识,写作时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但真正的文字呈现过程却往往困难重重,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即为对信息省略和增添策略使用的不自信及写作中对地道表达的不确定,具有相当的共性。掌握好外语并不仅仅是将外语作为一种技能或知识来加以掌握, 学好外语就是能够去感受语言中的词汇,掌握词汇的具体意义,而不仅仅是词汇的词汇意义[15]。分析造成上述困难的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是对英语文化、思维模式,甚至是价值观的生疏造成,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强调文化的沟通对学好写作和翻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后一题的回答反映出学生从事这两种语言活动时语言心理部分的相似性,也反映了学生对待两种活动积极的态度,从侧面体现写作和翻译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形式,是能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活动。调查反映出翻译和写作都是要求非常全面、综合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理解力、词汇和语法知识等综合技能。因此,两者都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应用语际转换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各种语言障碍。因此写作和翻译对形式与含义的信息理解都要求较高,是那些机械的、只看重形式的语法与词汇的练习所不能比拟的。
四、结论
此次实验集中反映了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写作审题构思、文章呈现过程等思维活动中几乎完全依赖母语思维的现象,不得不引起英语教师的重视。学生在说话或写作前会在脑子里先翻译,即使是对语法或习语掌握水平较高的学生也经常会在组织语言时受母语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在翻译的帮助下学习写作,是否在写作课上增加翻译练习等都值得思考。只要把握住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两种语言间的近似的“对应”,而不是“等值”的表达方式上的联系,注意力主要导向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上,以避免“等值观念”所引起的本族语的消极干扰,就能极大的激发和促进外语学习[16]。因此,需要有目的的进行翻译教学以帮助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既然无法禁止学生在脑中翻译,就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在写作中利用翻译,帮助学生了解照搬母语语言系统的规律和用法经常是无用或有风险的,使他们最终能够真正用英语表达自己。因此,利用翻译进行英语写作是自然及有利的过程,尽管要注意对比英汉在行文、用词及逻辑方面的不同,但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而言是最有效率且便捷的途径。教师应通过加强翻译练习,训练学生流畅地在双语之间转换,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有逻辑、句子以及篇章结构的调整,有意识地克服双语转换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期达到提升英语写作、建立双语高效联系的目的。
[1] LURIA A R.Basic Problems of Language in Light of Psychology and Neurolinguistics[M]//Foundation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Vol.2).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68.
[2] 侯敏.认知视阙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7.
[3] WARD J D,NIDA E 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6:106,213.
[4] 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al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4:97.
[5] 肖开容,文旭.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翻译,2012,33(6):5-10,127.
[6] LURIA A R.Language and Cognition[M].Washington.D.C.:V.H.Wingston&Sons,1981:154.
[7] WITTE A,HARDEN T.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Peter Lang,2009:108.
[8] STAPA S,MAJID A H A.The Use of First Language in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Classes:Good,Bad or Ugly?[J].Journal e-Bangi,2009,26(1):12.
[9] COOK G.Transl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55.
[10] 苗菊,朱琳.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1):98-103.
[11] ELLIS R,SHINTANI N.Exploring Language Pedagogy throug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h[M].London:Routledge Press,2013:226.
[12] BUTZKAMM W.The Rol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FL Classrooms:Death of a Dogma[J].The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03,28(1):29-39.
[13]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33 (4):17-23,127.
[14] DYK J V.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Sight Translation[M]//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London:Peter Lang,2009:203.
[15] 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26 (2):64-67.
[16] 朱蕾.翻译与写作能力的培养[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3):102-105.
[责任编辑、校对:李琳]
CognitiveResearchontheTranslatingFeaturesintheWritingProcessofNon-EnglishMajorUndergraduates
CHEN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both show distinct cognitive features.With the aid of related theories in cognition,"Thinking Aloud Protocols"and questionnaires,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processes of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reveals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ese students share similar cognitive features from many perspectives.It shows that every step and thought pattern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ranslation.Therefore,teachers should shift the teaching emphasis to helping the students establish efficient bilingual connection and deliberately overcome the possible difficulties that may arise in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transfer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think-aloud protocols;translation and writing processes;cognitive features
2017-05-31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管理研究基金项目(3102014RW0025)
陈洁(1979-),女,陕西西安人,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H319
A
1008-9233(2017)06-0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