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
2017-12-07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马春阳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马春阳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是课程开发的核心。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实施方案),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紧密围绕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任务的工作活动事件。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整个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最终落实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有机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必须新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才能真正反应实际工作流程、技能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 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要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相互关联性、任务难度是否适当、是否便于组织教学、教学工作量是否适宜等诸多问题。
1.1 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虽然是一个最小教学(学习)单元的载体和内容,属于教学范畴,但它更应该是在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框架下形成的教学单元,是一个融入了教学论和方法论的实际工作过程单元。既然是一个工作过程单元,每个学习情境就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如在“汽车车身电气检修”学习领域中,设计“刮水器电动机的检修”这一学习情境时,就必须包括把刮水器电动机从汽车上拆下来和把检修好的刮水器电动机重新装复到车上,从而使这一学习情境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不能只让学生检修一个已拆下的刮水器电动机。
1.2 学习情境对应工作过程应具有范例性
在生产实际中,同一行动领域的作业项目众多,而且即便同一作业项目,每次作业过程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学习领域中设置的每个学习情境要做到绝对真实并涵盖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内容比较困难。所以,学习情境要既来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要选择概率较高、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项目,从而使学习情境具有教学所需的范例性特征。
如汽车维修企业常见的作业项目有数百项,而概率高的作业项目只有几十项,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就要重点在这几十项概率高的项目中进行;另外有很多项目有着相近的作业特点,如各种油液的更换都包括原有油液数量和品质的检查、新油液牌号的选取、添加数量的控制等内容,所以在教学情境设计时就可选取其中一项(如发动机机油的更换)作为范例,而不必面面俱到。
1.3 学习情境应具有结果驱动性
学习情境设计时要考虑使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都要有成果,从而使学习情境具有结果的驱动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驱动,学习结束有成就感和反思内容。也就是说学习情境应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克服困难,用行动去完成它。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运用行动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的操作要规范,符合工作要求。学业的考评既要注重结果质量的考核,又要注重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过程与成果考核相结合。
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利用不能工作的旧件进行各总成部件的拆装练习,当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了解各总成部件的结构原理具有一定作用和帮助,但装配质量的好坏却难以检验,所以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装配过程的规范操作对维修质量的影响有多大,而且即便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了,也不能表现出总成能正常工作这一应有成果。因此,在学习情境设计时,尽可能不要把拆装当成一个独立的学习情境,而应设计为某个总成的检修,让学生把一个不能正常工作的总成最终恢复其应有的性能,这样可通过总成正常运转这一结果来驱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并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下一情境的学习。
1.4 学习情境中形成的能力应具有迁移性
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要在考虑学生能够获得某项专项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要让学生通过几个学习情境能够获得一些可迁移的能力(潜能),这些潜能有可能对将要做的工作有用,可以迁移到工作中去,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如部件性能检测能力、总成部件修复能力、故障诊断能力、工具仪器使用能力等;关键能力如交流和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汽车故障千奇百怪,修理方法种类万千,要想让学生在学校全部都接触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修车中所需的一些主要专业能力是大同小异的,如电控系统部件检测大多都是静态电阻检测、动态电压检测;机械维修无外乎注意安装顺序和方向、注意配合间隙、注意拧紧力矩等。学生一旦掌握这些能力就很容易将他们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在学习情境设计时就要尽量注意让学生能够获得这些任务的共性能力,从而以少胜多。
同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还要注意更易迁移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情境中可以设计车主交接车环节,来锻炼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设计像制动管路排气等需要2人以上人员协作完成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汽车二级维护中让各组学生自己设计维护流程和人员分工来培养他们的计划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1.5 学习情境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习情境设计就要体现出灵活机制,对那些领悟性强、掌握快的学生,不能让他们闲着,教师就要调整节奏,增加难度大一点的情境,给那些吃不饱的同学开小灶;对那些动手能力稍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也尽可能让他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所以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出因人而异的差异性教学。
汽车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很多的学习情境都是以故障现象来命名的,如左前照灯不亮的检修、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检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的检修、汽车行驶跑偏的检修等,而同一故障现象,却可由不同的故障原因形成,而不同原因形成的故障,在检修时的难易程度自然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些学习情境时就可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力上的不同,给学习情境的设计增添一定的灵活性,让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去检修那些相对复杂的故障,让那些能力差点的学生去检修那些相对简单的故障。
2 学习情境间的逻辑关系
创设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努力提高学识修养和专业技能,不是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在哲学的高度上理解、把握知识内容和技能之间的关联,融会贯通,深刻认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价值与应用条件,从而为创设学习情境确定正确的出发点。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要注意处理好各学习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习情境既符合生产实际,又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学习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串行关系
串行关系是指几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由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任务构成。它们难易程度差不多,但具有先后顺序,在情境设计时需考虑各情境间的逻辑顺序,在课程实施时需按照每个串行情境间的逻辑顺序来进行。
如在“发动机检修”学习领域中,“发动机密封性的检测”“发动机解体”“气缸的测量”“气缸的修复”“发动机的装复”等几个学习情境,虽然它们各自相互独立,每个情境均可进行单独的教学和学习,但是按照上述顺序来进行时,既符合实际工作中的先后顺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所以它们之间就适合按照串行关系排列。
2.2 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指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由独立的学习任务构成,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性,各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实施都可单独来进行,而不必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施中也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它们的先后顺序。
如在“汽车车身电器检修”学习领域中,“前照灯的更换”“刮水器电动机的更换”“车窗玻璃升降器的更换”“组合开关的更换”“中控门锁的更换”等几个学习情境,它们之间就没有太多的关联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根据教学资源情况适时调整它们之间的顺序。
2.3 递增关系
递增关系是符合教育认知规律最好的一种关系模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或由低级到高级过渡,即由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各情境之间是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关系排列的。
如“汽车车身电器检修”学习领域中,“刮水器电动机的更换”“刮水器电动机的检修”、“刮水器不能正常运转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这3个学习情境就属于递增关系,它们在工作系统中属于一个范畴,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它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安排在学生不同的学业阶段来进行。
2.4 包容关系
包容关系是指后一个情境包含前一个情境的学习内容,实现环环相套的包含关系。它们之间往往后者是前者能力上的一个递增,内容上的一个扩容。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根据这一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汽车日常维护”学习领域中“5 000 km维护”“10 000 km维护”“20 000 km维护”“30 000 km维护”“60 000 km维护”几个学习情境就是典型的包容关系,后一情境包含前一情境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这几个学习情境时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来安排不同情境的实施时机和重点学习、训练内容。
3 学习情境载体的选择
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的繁多,面向不同的岗位,每个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工作范畴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每个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学习情境的载体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经过周密的分析来选择确定。
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大体可归结为:项目、任务、案例、现象、设备、活动、产品、零部件、构件、材料、场地、系统、问题、设施、对象、工位、类型、岗位、生产过程、运输工具等载体。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载体来创设学习情境。
3.1 以故障现象为载体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诊断、排除汽车各系统主要常见故障的能力,因此在各个学习领域中就必须设计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学习情境,而这些学习情境最好的载体就是故障现象。如“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检修”“左前照灯不亮的检修”“ABS故障灯点亮的检修”“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检修”“汽车制动跑偏的检修”“转向沉重的检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的检修”“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的检修”“车窗玻璃不能升降的检修”等。
3.2 以工作对象为载体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公认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汽车护士”,他们在走进生产企业之后的初始阶段承担的工作大多可能都是些按照技术主管或师傅的指令直接动手的具体作业内容。因此,在各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就可设计一些总成部件更换的学习情境,这些学习情境就可直接以工作对象为载体。如“发电机的更换”“正时传动带的更换”“汽车前照灯总成的更换”“汽车轮胎的更换”“气门室罩密封垫的更换”“中控门锁的更换”“轮速传感器的更换”“起动机的更换”等。
3.3 以检测工具为载体
在汽车维修和故障诊断中经常需要借助检测工具对零部件或系统总成的性能进行检测以做出相应的判断,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各种检测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时我们便可按照检测工具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情境。如“用缸压表检测气缸压力”“用内径千分尺测量气缸直径”“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曲轴各轴径直径”“用万用表检测节气门传感器电阻和工作电压”“用解码器调取故障代码”“用四轮定位仪检测汽车四轮定位参数”等。
3.4 以作业项目为载体
汽车在不同的使用周期内需要进行的维护作业项目不同,因此在创设“汽车日常维护”学习领域中各学习情境时,就可选取作业项目为情境的载体。如小的项目可分为“发动机机油的更换”“制动管路排气”“制动片更换”“轮胎换位”“机油滤清器更换”等;大的项目可分为“5 000 km维护”“10 000 km维护”“20 000 km维护”“30 000 km维护”“60 000 km维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