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口译技巧研究
2017-12-06施怡倩张军
施怡倩+++张军
摘 要: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已成为国内外热门话题。本文旨在分析习近平2015年博鳌论坛演讲中的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口译,探索一些口译的技巧和策略,以便帮助口译人员创作出更好的口译作品,并且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词汇的内涵。研究表明,口译人员应该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应注重日常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积累。本文认为,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对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口译人员应该采用合适的口译技巧和策略来实现功能对等。
关键词:功能对等 中国特色词汇 口译技巧 2015年博鳌论坛演讲
一、引言
2015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此次讲话强调了亚洲及周边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新的领导集体上台后,语言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习主席的讲话不仅突出了白话叙事,而且不断引述古代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句子。积累大量的中国特色表达是口译的重要步骤,口译实践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是处理中国特色词汇表达的关键。本文基于对习近平总统的2015博鳌论坛主题演讲的英译研究,试图利用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期对理解国际会议中的口译提供一些见解。
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信息爆炸时代,不可否认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流的工具。
同时,它不再属于任何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相反,其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中介。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助力。除此之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就国内外口译研究而言,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理解这些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具有重大意义,以让国际社会了解到发生在中国的划时代变化和快速发展。
会议口译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探讨口译技巧的研究,这说明译者非常重视翻译实践的积累,以待提高翻译水平。此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口译技巧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首先,胡庚申(1990)提出“四个翻译策略:变译、简译、省译和对译”(胡庚申,1990(4):40-45)。钟述孔(1984)强调“口译人员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完善语言表达,积累知识”(钟述孔,1984:15-17)。黄田和郭建红认为,“直译、预测推理、解释型翻译和简译是同声传译中有效的策略”(黄田,郭建红,2002:137-139)。李长栓也提出,“同声传译的基本准则是直译”(李长栓,2012:30-32)。刘佳在《同声传译中增补技巧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增补可以在定语从句和被动语态中协调语调、加强运用;增补的目的是使得译文更加自然清楚”(刘佳,2008:133-134)。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翻译
奈达长期致力于研究《圣经》的翻译,并最早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在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首先提出“动态对等理论”,总结了翻译的三步骤,即:“分析、转换和重组”(Nida,1964:57)。1986年在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一书中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和理论,强调“功能的概念”和“避免误解”(Nida,1986:27-28)。1993年,奈达在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进一步将功能对等理论分为两个层次,即最低和最高层次。最低层次的定义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文本时,与源语言读者的感受相类似。最高层次的定义是:目標语读者在阅读翻译文本时,其感受和反应与源语言读者在阅读原文本时几乎一样(Nida,1993:118-120)。
进一步研究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已日趋完善、准确和有说服力。从中可以总结得出功能对等理论包括以下四个标准:(1)忠诚度的意义转移;(2)相似性;(3)语言的流畅度;(4)类似的读者反映(Nida,1993)。
如果翻译中的词汇对目标读者来比较陌生,那么这种翻译是不恰当的。翻译的最佳模式是翻译作品的形式和意义可以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对等。然而,在实际的翻译中,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从而导致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冲突。这种情况下,如果译员只使用直译法,他们往往会错误地传递原文信息。而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可以对语法和词汇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内容。本文将结合习主席在2015博鳌论坛上的演讲就功能对等在口译中的作用进一步阐述说明。
四、解读习主席演讲里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及其常用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中国特色词汇表达指汉语的一些独特形式,包括政治术语、短语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汇。下面内容列举了演讲中的几个例子,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解释与数字、政治、经济和人民福祉相关内容。同时,阐述了中国特色词汇表达的不同翻译技巧。
(一)数字的翻译
案例1:
原文: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①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译文:China is willing to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get more involved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connectivity,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Asia-Pacific.endprint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新词使用案例,也体现了中国特色词汇表达的特征。新词可以定义为旧词新意。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词义优先,所以对数字的口译要进行改变。这种情况下,虽然新词很短,但对于体现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就这种类型而言,该新词的含义应被完全口译出来。
汉语“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句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一带一路”不能简单地译为“one belt, one road”,除非上文已经提到。译者不能只注重原文的表层结构,而不注重其深刻含义,有时需使用增译法,将其隐含的意思译出来。这就是奈达所主张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Nida,1964:159)。
(二)习语和谚语的翻译
地理环境、文化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这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口译员如果与发言人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就不难翻译出语言信息。然而,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译员可能对发言人的语言内容具有不同的理解。对习语和谚语等中国特色词汇表达的口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因是这些习语和谚语有很多修辞手法如典故、排比、对偶。
案例2:
原文: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互联互通建设加速推进,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强劲势头。
译文: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s flourishing. Connectivity is pursued at a faster pace. As a consequence, there is a strong momentum in Asia with countries striving to outperform each other.
分析:在这里,“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能直接翻译成“Thousand sail boats race, hundred barges compete for a stream”。“千帆竞发”引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该句通常用于表达活力和蓬勃的东西。 “百舸争流”引自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指的是许多人一路上路上争先恐后。习主席引用了这些诗句,旨在说明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强调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因此,口译员应把其与发言人的上下文联系起来,采用意译法,以充分表达深层含义,做到了语义上的对等。
案例3:
原文: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译文: It is still a long and arduous task for mankind to advance the noble caus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分析:此处的“任重而道远”不应该被翻译成“the burden is heavy and the road is long”。“任重而道远”引自《论语·泰伯篇》。书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习主席引用这句话说明,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类在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情况下,直译似乎太冗长。所以采用意译的策略,既避免了具体阐述,也充分体现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内容上的对等。
(三)漢字四字结构的翻译
四字结构由来已久,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四字结构具有简洁、全面、有序、平均和生动等主要特点。
四字结构分为两类:四字成语和普通的四字短语。四字短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甚至出现在一些国际会议上。逐字翻译四字结构是不现实的。相对的,译者应采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应对四字结构的翻译。
案例4:
原文: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译文: People work together to overcome one challenge after another, demonstrating the power of unity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the spirit of sharing weal and woe.
分析:此例句原文包含两个四字结构,且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将People work together to overcome one challenge after another和the power of unity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the spirit of sharing weal and woe短语结构结合在一起翻译,将其中的逻辑关系译出来,并且用 “demonstrating”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解释了两个短语蕴含的文化意义,符合功能对等理论提倡的内容上的对等。
案例5:
原文:互联互通
译文:Connectivity
分析:本句中的“互联互通”在汉语中的意思为在合作双方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中国喜欢在四字结构中使用叠词,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冗长。查阅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connectivity”的意思是“the ability of a computing device to connect to other computers or to the Internet”。译者选取“connectivity”虽没能将叠词的形式译出来,但很好地表现了其含义,达到了语义对等。endprint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习主席的2015博鳌论坛演讲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汉英口译,主要阐述了与数字、成语、谚语结构相关的汉语具体表达的口译策略,表明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极为重要。在口译实践中,应搜集源语的关键信息,明确原文的风格。此外,译员应当在遵循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技巧与策略处理原文包含的文化内容。同时,翻译者还应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语的日常积累。只有这样,译员才能使得口译更自然,使译文受众能够更为深入了解原语的文化内涵,以此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广泛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EB/OL].[2017-08-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114795331.htm
[2] 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4:57,159.
[3] Nida,E.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6:27-28.
[4] 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8-120.
[5] 黃田,郭建红.交际心理与口语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7-139.
[6] 胡庚申.近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40-45.
[7]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30-32.
[8] 刘佳.同声传译中增补技巧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133-134.
[9] 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5-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