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
2017-12-06廖青
廖青
摘 要:科学研究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至科学研究。然而,我国科学研究长期存在对科技人员智力劳动投入的忽视现象严重、简单僵化的量化管理导致科研工作本身的异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尊重“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
关键词:科学技术;高校;科研管理;科研人员
科学技术进步是国家强盛之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它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也是特殊的生产力。它源于人脑的智力劳动。当这种科学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赋予劳动者新的技能与素质,科学技术就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同时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上层建筑的快速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可以被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屈辱的百年近代史证明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召开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我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于国家之强盛所具有的重要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并亲自主持国家科技和教育工作。为了拨乱反正,党中央做出了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能不能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1978年春,我们民族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全国科学大会吹响了“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角。三十多年过去,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在全球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国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
然而,国家的强盛任重而道远。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动员令,吹响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的重要论断。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科技创新要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至科学研究。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让我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的贡献被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中对于科技人员智力劳动投入的忽视现象严重,过分重视硬件条件的投入。改革开放的初期,强调研究手段的投入是正确的。但是,随着连年不断增加的经费投入,我国相当一部分重点大学的科研平台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数十年不变的科研经费投入模式和预算方式,没有能够及时地进行相应的调整,继续忽视完成科研工作的核心要素—“人”,忽视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智力投入的重要贡献。科研立项的经费预算仍然一如既往地规定绝大多数费用只能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和材料,不能用于人员经费。一方面,一些单位科研经费花不出去,但为了不出问题,仍然购买仪器设备,部分设备买来多年没开封或者开封了没有人用,造成严重的浪费;另一方面,如果将科研经费作为劳动报酬支付给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则严重违反了财政规定,会被明令禁止。科研管理中这种“重物轻人”现象,既损伤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也损害了科研工作者的利益。因为没有能够明确地制定出相应的人力投入应该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经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乱象。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
2.简单僵化的量化管理导致科研工作本身的异化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中指标的量化在带来目标管理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完成项目申报、检查、验收等问题。这种违反科学研究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的管理方式使得很难有科技人员甘愿潜下心来,从事短期内看不到经济利益的基础性研究,导致相当的基础性研究课题无人问津。然而众所周知,基础研究的薄弱,最终将使应用性研究乏力,難以取得原创性的突破。例如:在服装工程领域,实现我国服装强国梦的不仅仅是服装的艺术设计,即美不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服装—环境三者间的关系问题,即服装人体工学问题。然而,由于前者设计的外在显示度高,且立竿见影,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后者则需要研究人员更深厚的数理基础和千万个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做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一点点缺乏“显示度”的进步。这往往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放弃该领域的研究,转而进入短平快的领域。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中也存在严重的重立项、轻检查的现象,特别是对项目的验收管理与成果应用明显乏力,导致大量经费投入的应用性研究也只是发表几篇一般性论文,或者是仅有专利号,但并不能实际应用的发明专利。再加之一段时间以来,财政政策要求科技项目当年申报、当年立项、当年结题,导致了科技工作本身的异化,研究人员陷入了频繁而琐碎的文本申报中,申请成为了目的,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
完善科研管理的举措
1.尊重“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承认科研人员按劳取酬的合法性
在2016年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讲了就必须要做到,而且一定要‘面子和‘里子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李克强总理这番话讲出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心声,也反映了现行分配体制下,高端人才和科技人员的贡献与其收入和待遇明显不匹配的现状。只有旗帜鲜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肯定科研人员的贡献,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明确、公开、公正、透明地安排科技人员经费,才能以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创新研究工作,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生活的经济保障。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励力度。取消了科研人员绩效支出在间接经费中的比例限制。同时,取消了研究经费中劳务费比例限制,使广大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特别是使通过项目经费聘用专职研究人员成为可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科研经费预算中人员经费过低,严重制约了正常的研究人力投入,特别是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基本失去了基于合同制的专职研究队伍这一科研工作的生力军,而这正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始终保证科学研究充满活力的基础。例如:200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专职科研人员达2,624人,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1.37:1;麻省理工学院的专职科研人员达1,722人,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1.7∶1。专职科研人员采用合同制聘用,他们能否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完全依赖于他们是否能继续获得研究经费的支持。由于无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很难获得资助,因此专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能否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其能否保住“饭碗”的基本指标。这也成为了保证美国科研成果高转化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研管理要具有激励机制。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的富起来。”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北京服装学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新的企业时,成果完成人可持全部技术股的70%,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的70%归成果完成人所有,旨在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必须遵循科研规律。所谓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就有可能存在遵循规律办事或违反规律办事的时候。但就其结果:只要我们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成功,反之亦然。因此,在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认识尊重现阶段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做好科研管理的关键。
一是科研管理要有利于解放科技生产力。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第一条就是:简化预算编制。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如何能把科技人员从繁琐的经费预算编制中解放出来,给科研人员以科学研究自主权的重视。李克强总理曾明确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中的“放管服”,要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世界上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技成果,从来不是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管出来的。只有精简程序、简化手续,才能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才可能使科研人员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科学研究。
二是科研管理要尊重事实允许失败。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中国有句古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失败是成功的基础。事实上,越是没有人走过的路,摔跤的可能性越大,也越是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因此,管理者要在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敢于有魄力向科技人员提供这样的探索空间,允许失败。
三是科研管理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研究人员对学术前沿的了解。这既需要文献工作,更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尊重科技人员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需要,明确要求:在因公临时出国管理中,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要与其他性质的出访有所区别,要给予广大科技工作者足够的自主权安排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服装学院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制定出台了《教学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细化学术交流活动范畴,明确教学科研人员界定,既规范了因公出国境管理,又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同时,学校还制定了教学科研人员特殊情况校内审批流程,简化了办事程序,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作者系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