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丘区耕地潜力分析
——以盐亭县富驿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2017-12-06温作成
温作成
(四川省大竹县土地整理中心, 四川 大竹 635199)
四川盆地丘区耕地潜力分析
——以盐亭县富驿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温作成
(四川省大竹县土地整理中心, 四川 大竹 635199)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综合运用典型田块调查法和室内标准田块设计法,对盐亭县富驿镇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及耕地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盐亭县富驿镇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89.91%。其中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0.48%和36.16%。②耕地整理来源类型包括灌溉水田、旱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农田水利用地等,其中以旱地为主,占整理面积的55.97%。③研究区土地整理潜力新增加耕地99.74hm2。其中,旱地新增耕地面积80.19hm2,灌溉水田新增耕地面积19.55hm2,耕地整理潜力等级属I级。
盆地丘区;耕地潜力;土地整理
我国国土面积虽然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且在不断减少。我国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增加山地丘陵区有效耕地面积,提升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对于缓解我国耕地不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土地开发整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它也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1]。目前,关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报道较多[2-5],如,杨尽等[6]对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进行了研究;靳国强等[7]对汾阳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分析。本文选择盐亭县富驿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对该地区耕地潜力研究做出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对该地耕地整理的对策,以期为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盐亭县富驿镇位于盐亭县城偏东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多,秋季绵雨和低温连阴雨常年出现,洪涝主要发生在7~9月,干旱等自然灾害也较为频发;境内地质、地貌、气候、生物等成土条件复杂多样,土壤类型繁多,宜种性广,有利于农、林、牧等各业的综合发展,为土地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北东一南西向条形山脊构成全县低山丘陵地貌的骨架。大致以唐巴公路为界,分为北部低山窄谷和南部中深丘宽谷,以及梓江沿岸平坝河谷3种地貌类型。除沿江河谷有平坝断续分布外,其余均系峰谷相间的高中丘河谷地貌。高丘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白垩系,砂泥岩互层,岩层多向北20°和南50°西方向微微倾斜。山脊多呈垄岗状南北向延伸,谷坡多发育有长100m左右宽窄不等带状延伸的3~4级剥蚀台地,坡度较大,15°~25°以上坡耕地较多,且同级台地海拔大体相等,丘高坡陡,谷底狭窄,多为稻田;土壤类型属紫色土类石灰性紫色土亚类黄红紫泥土属,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性紫色母岩。土壤中碳酸钙含量4%~9%,阳离子代换量6~15meg/100g干土。土壤质地为中壤至重壤偏粘,以重壤为主。
1.2 社会经济状况
全镇现有居民委员会3个,村民委员会34个;中学4所,小学5所,幼儿园3所;中心卫生院1所,并在镇区设有门诊部,市场6座;1个天然气站,3个自来水厂,2个广播电视站3个个金融机构。工业方面有多个小型企业;镇区有简单的文化娱乐设施。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盐亭县富驿镇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统计数据,研究区边界所围土地面积2007.35hm2。按照土地分类大类分析,农用地1804.75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9.91%,建设用地190.8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9.51%,未利用地11.7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58%。按照土地分级亚类分析,林地和耕地较多,分级分别达812.50hm2和725.89hm2,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0.48%和36.16%(表1)。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和耕地面积较多。
表1 盐亭县富驿镇土地利用结构
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表1),土地垦殖率为36.16%,土地利用率为99.42%,表明种植业发展程度偏低;建设用地190.87hm2,其中农村居民点占用180.07hm2,户均713.33m2,表明建设用地浪费较大;未利用土地11.72hm2,其中零星荒草地11.31hm2,裸岩石砾地0.41hm2,表明土地整理利用潜力较大。
2.3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3.1 自然灾害分析 研究区内雨热同期,降雨集中在9~10月,洪涝灾害频发,其中以日大暴雨形成的洪涝发生频率为13.60%,连续暴雨形成的洪涝发生频率为9%。干旱是当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指数达0.84。
2.3.2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研究区土地资源有限,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相关统计表明,从2001~2010年期间,各项非农建设将占用耕地约860hm2,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人多地少的矛盾;田块小,旱地土层薄,耕地质量差。耕地中旱地比重达57.69%,中低产田比重占2/3,十年九旱,水利化程度低,耕地生产率很低,与相邻各县相比单产较低。耕地环境质量差,如土流失严重。田块面积小,耕地利用系数低。据详查资料,研究区平均单个田块面积仅为360m2,面积小,耕地利用系数仅为80%;区域内长期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的问题,造成研究区土地负荷过重,地力下降,质量变差,土地的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系统失调。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结构破坏。
3 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耕地整理是当前土地整理的重点,同时也是土地整理潜力分析和评价的难点[8-11]。耕地整理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耕地及其间的道路、林网、坟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
3.1 耕地整理主要研究对象
(1)利用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地块规撑小,布局散乱,地块中分布着较多的其它闲散地类。
(2)产出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有效利用耕地的单位面积的产量低下,当然产出率低与多种因素相关,既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又决定于土地的经济肥力。
(3)利用率和产出率都较低的耕地这类耕地从理论上讲是最值得整理的地类。
3.2 耕地整理潜力分析方法
(1)耕地潜力测算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典型田块调查法,二是室内标准田块设计法。本文采取典型田块调查法为主,室内标准田块设计法为辅。
典型田块调查法是选择与待整理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技术水平相近的己经实施过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典型田块调查,然后根据调查获得的典型田块根据公式(1)进行耕地标准系数计算。对于没有土地开发整理经验的待整理区域,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要求进行室内典型田块设计,根据室内设计获得的型田块,利用公式(2)进行标准耕地系数计算[12-13]。
(1)(i=1,…,n;其中n为某乡(镇)行政村的个数)式中:△S-乡(镇)新增加耕地面积(m2);
ai-某行政村新增加耕地系数(%);
Si-某行政村待整理区面积(m2);
a-乡(镇)新增加耕地系数(%);
S-乡(镇)待整理区耕地总面积(m2)。
(2)新增耕地系数β计算方法如下:
(2)式中:△S-乡(镇)新增加耕地面积(m2);
按照新增耕地系数β进行潜力分级,共划分为3个级别:新增耕地系数β≥10%,为I级;4%~10%,为II级;≤4%,为III级。对于低于整理标准的不再进行整理。
表4 新增耕地整理潜力分级表
3.3 耕地整理潜力来源
根据研究区2015年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区富驿镇的土地整理潜力中的耕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耕地田坎。研究区内田块地块面积偏小,田坎地坎宽度偏大,平均达1~2.5m,田土坎超宽问题较为普遍。通过土地平整(包括田埂整修和坡改地),适当归并田土坎,调整田土坎宽度到1m以下,可新增耕地。参与整理的地类分布有灌溉水田、旱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农田水利用地等,其中旱地面积最多,达539.99hm2,占总整理面积的55.97%(详见表2)。
表2 富驿镇耕地现状调查表(hm2)
3.4 耕地潜力分析结果
通过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按照稳定节约原则,进行了最优田块断面设计,合理调整田坎系数,确定了耕地待整理区可整理的土地面积。通过对研究区富驿镇耕地潜力测算分析得出,灌溉水田参与整理一般整理133.64hm2(未含田坎),整理范围内田坎系数降至3%,可新增耕地19.55hm2;进行旱地坡改梯172.84hm2(含田坎),整理范围内田坎系数降至5%,可新增耕地28.36hm2;旱地参与坡式梯田252.23hm2(不含田坎),整理范围内,田坎系数降至5%,可新增耕地51.83hm2。全镇可以增加耕地99.74hm2,新增耕地系数β值为10.75%,新增耕地整理潜力分级表可知,研究区农用地整理新增潜力等级为I级(详情见下表3)。
表3 耕地整理潜力分析表
4 结果
本文综合运用典型田块调查法和室内标准田块设计法,对盐亭县富驿镇2015年耕地潜力分析,结果表明:
(1)盐亭县富驿镇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89.91%。其中林地和耕地面积较多,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0.48%和36.16%。
(2)耕地整理来源主要包括灌溉水田、旱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农田水利用地等。其中旱地面积最多,达539.99hm2,占55.97%。
(3)研究区土地整理潜力增加耕地99.74hm2。其中,旱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面积80.19hm2,灌溉水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面积19.55hm2,农用地整理新增潜力等级为I级。
[1]谭志海. 土地开发整理对湘南农村环境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4.
[2]查庆国. 丹棱县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及效益分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朱晓燕,王艳丽,赵莉,等. 吉林省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S1):60-63.
[4]赵翔.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及对策探讨[D].西北大学,2009.
[5]刘永为,吴克宁,黄勤,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09):4147-4148,4150.
[6]杨尽,孙传敏,刘莉,等. 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的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07):2911-2912,2970.
[7]靳国强.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分析[J]. 华北国土资源,2013,(05):80-83,86.
[8]璩路路,师学义,荣联伟. 县域耕地整理潜力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1):239-243.
[9]潘瑜春,刘巧芹,陆洲,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区域耕地整理规划[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S2):260-266.
[10]郭洪泉,胡振琪,张亚龙,等. 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系统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6,(03):50-54.
[11]邓劲松,王珂,沈掌泉,等. 桐乡市乡镇耕地整理对耕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5,(03):79-8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13]黄艳丽. 县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堰师市为例[D].河南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