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篇论文与《长江蔬菜》
2017-12-06陈亦辉
陈亦辉
我的两篇论文与《长江蔬菜》
陈亦辉
我最先结识 《长江蔬菜》是在2012年的下半年,那是缘于我们公司承担的宁波市农业科技项目,因为当时急于发表1篇论文。
众所周知,面对国内多似牛毛、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类学术期刊,投稿者需要了解考虑诸如拟投稿期刊的学术水平、审稿的强度、稿件接受的时限、版面费等实际问题,首先要保证论文的命中率,因此我十分纠结究竟投哪一个期刊?
刚好在办公室书架上翻到公司订阅的《长江蔬菜》(上半月刊),立即被她精美、典雅的设计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耳目一新的高质量排版装帧,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包括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等通俗易懂且丰富的栏目内容,同时还是2004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而且部分栏目免收版面费。因此我决定把论文投给该刊。
根据要求,我加了小编的QQ,并且很方便地将文章传发过去。不到一个星期,编辑就回复我稿件被录用,我很震惊她的速度。在补充几张图片后,我们的投稿论文《九种叶用萝卜专用品种》最终发表在2013年4月《长江蔬菜》(上半月刊)。
论文发表后,有一位农业科学院的退休老同志打电话联系我,说我做了件好事,他说我的文章中介绍的一种叶用萝卜品种是他育成的,刚好可以通过《长江蔬菜》推广。
相比而言,改版前《长江蔬菜》(下半月刊)更倾向于学术性,发表的难度也更大。而我跟《长江蔬菜》(下半月刊)结缘则是因为2013年10月在广西柳州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当时会议征集有关水生蔬菜的学术论文,对于通过专家评审的论文,将通过《长江蔬菜》(下半月刊)正刊出版。
我们公司有加工马蹄的历史,加工产品有速冻马蹄片、马蹄饮料等,不仅远销国外,而且还占领国内的一部分高端饮料市场。小时候家里种过马蹄,因此对马蹄的生产和加工相对比较熟悉。
而目前,由于工厂、房地产的开发蚕食、病毒病害发生率高、生产周期长、挖掘难度大、加工自动化程度低、传统产品多、经济效益偏低等原因,中东部马蹄生产基地急剧萎缩,并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但它对促进中西部劳动力就业、实施农业精准扶贫却有积极的一面。
因此,我有计划地去关注、收集国内这方面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对种质资源收集、分类、对比和抗性鉴定,繁殖、育苗、水肥、脱毒技术,轮作间套模式,主要病虫害及管理技术,以及采收、去皮等前处理技术、传统产品加工以及马蹄皮功能物质研究、综合利用的一些技术作了分类总结,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
论文撰写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几易其稿,待稿件完成投稿后,《长江蔬菜》外审专家刘义满研究员很快反馈了审稿信息,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我逐一加以改正。
最终,我撰写的《我国荸荠生产、采收和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被发表在2013年《长江蔬菜》第18期。该篇论文可使人们直观了解我国在马蹄生产加工领域中的一些进展,指出将来开发新品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0岁是一个人的而立之年,标志从懵懂走向成熟。《长江蔬菜》以传播科技,服务三农为己任,累计推介新技术、新品种3 000多个,创造社会效益过百亿,期刊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同类期刊首位。她是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是汇集农业科技知识的聚宝盆,是农业科技走向广阔农村的一架桥梁!
《长江蔬菜》创刊30周年,我也作了一首七绝以表祝贺:
卅载办刊艰难甚,为农服务见真金。
且看南北田园上,高起长江蔬菜吟。
编者按:时光知味,岁月沉香。《长江蔬菜》历尽三十年风雨,一路荆棘丛生,却是一路高歌猛进,始终初心不改,顺势而为,书写了坎坷而又硕果封存的三十年。三十年的佳酿,浓郁而甘醇;三十年的《长江蔬菜》,纸墨醇香,亦让人回味悠长,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长江蔬菜》锻造了众多辉煌,也收获了太多感动,众多编委、联办领导、产业专家、广告客户、热心作者、万千读者,与《长江蔬菜》相识,携手同行,为之倾情扶助、添薪加火,展开了一段段相知、相惜、相依的因缘,于此我们一直感念于心。与君相携,《长江蔬菜》方有此时;如今荣耀,皆为众君守望之功;望日后的岁月里,与君同行,与梦同在!
陈亦辉,浙江余姚市海通食品集团余姚有限公司,泗门镇工业功能区海通路88号,315000,电话:0574-58229843,E-mail:kyj_chen@126.com
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