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训练对马拉松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探析

2017-12-05柒拾叁

体育时空 2017年3期
关键词:机能马拉松运动员

柒拾叁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文章首先对高原训练及其由来进行了概述,然后从运动员心肺功能的提高和有氧代谢能力的增强两个方面讲述了高原训练对马拉松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后就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原训练 运动员 机能 马拉松

一、高原训练概述

在地理学上,高原是指海拔较高且起伏相对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高原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具有低氧、寒冷、湿度小、风沙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量大等特点。高原训练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运动员到高原地区进行系统、周期性的運动训练方法。高原训练最开始是由原苏联研究者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探索得来的。研究者发现,人的机体对高原环境的缺氧条件能够产生适应能力,这样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能够随着运动训练的不断加强而有所提高,经过科学系统的高原训练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缺氧条件的适应能力较之前更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因此高原训练队耐力性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于1956年对列宁格勒体育学院的9名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海拔2592米高原的训练、观察检测和记录。发现高原训练后,1500米的平均成绩从420〞46提高到412”21,平均提高8.25秒。在取得上述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在高加索建立了一个1800米的高原训练基地,对参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赛前高原训练,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由此,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和探索高原训练法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成绩提高的重要性,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尤其是对于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成绩的提高的效果都更为显著。但是由于高原训练地点难找,经费开支较大,且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症状等,高原训练法并不能大范围的推广。

二、高原训练对马拉松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马拉松运动是保持较高平均速度并在公路上完成42.195km跑的运动,是一项超长距离的耐力性运动。运动过程持续时间在2h以上,相对较长,运动员能量消耗较大,能量主要来自运动员机体的有氧化,因此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对于马拉松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运动员的呼吸和心肺系统的功能;二是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

(一)提高呼吸和心肺系统的功能

中度高原空气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氧分压大于平原地区的20-25%、当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时、由于调节适应期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气受低气压的影响不易被身体吸收、使血管体积增大、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血管变粗、通过的血量增多,从而更好地锻炼了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在返回平原时,失去了获得性适应性条件。运动员会产生新条件的应激,即晚驯化——脱服习。在大赛前进行高原训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效果较为显著。

(二)增强有氧代谢能力

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对骨髓造血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血红蛋白合成数量和红细胞生成数目上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到达高原24h,血浆容量开始减少,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这种血红蛋白的升高实际上是一种假象。红细胞数目的增加至少需要3~4天的时间,因为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升高,到网织红细胞释放到血液,再到成熟为红细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随着高原训练时间的延长,这种形式上红细胞数量的升高是血红蛋白升高的真正原因。血红蛋白作为运输氧的主要载体,它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体内的氧供应,说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竞技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

由于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更加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安排,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原则

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对高原地区的适应程度都不同,所以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要区别于在平原地区进行的训练。高原训练要充分体现运动员的个性化原则,区别对待,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程度,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还要把握训练内容的复杂性和训练的强度。

(二)注意循序渐进,阶段化进行训练

对于高原训练要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把适应训练作为第一阶段,在较低海拔进行较大运动量的训练,要有一定强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训练,训练10—15天后再上高原,让运动员的身心都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上高原后,进行系统训练阶段,每次训练尽量要回复平时的训练水平,在保证运动员生理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运动强度。第三阶段就是高原训练结束前的训练,即赛前训练。主要是大强度的测验和比赛,时间是10天左右,比赛期应安排在到达低海拔的2-3天参加比赛最佳。

(三)加强运动员的医务监督

高原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医务监督,把营养和恢复作为高原训练计划的组成部分,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随时注意观察运动员的生理变化和外部反应,注意监测运动员的脉搏和血压,如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停止训练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另外,训练计划的安排要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场地器材检查、布局合理、无危险物。

参考文献:

[1] 翟丰.优秀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探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99-102.

[2] 高欣,刘海平.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43-46.

猜你喜欢

机能马拉松运动员
冰上马拉松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