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2-05徐勇

体育时空 2017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培养模式人才

徐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具体实践,阐述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人才 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体育作为加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外交流等方面融入了新的历史责任。世界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变革,大学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国外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其培养模式则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熊斗寅(1988)较早介绍了原苏联及部分东欧国家的训练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对苏联模式、美国模式、法国三种模式做了比较,其中,对美国把中学作为培养奥林匹克冠军摇篮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更为详细。池建(2009)通过对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发现美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教育系统,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体系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写的《国外体育体制概览》一书中有完整描述: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依靠课余训练来提高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土壤,大学则是培养奥林匹克冠军的摇篮。上述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即坚持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结合,实施“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对文化学习的强调重于对运动训练的强调。

二、国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人才的培养体系是由最初的中小学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育学校、省区市优秀运动队和国家集训队,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加盟”下,最终形成了以教育系统的初级竞技人才培养为基础、经体委系统的中级人才培训为衔接、以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为任务的专业运动队为最高形式、具有中国特色和较为完备和成熟的“三级训练网”体系。对我国体育系统内部竞技体育的三级训练模式,学界认为:对运动员的专业化和连续性的训练是其最大优势,体现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魅力。它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的训练手段,也可以有力地支持一些高成本的运动项目,能以将体育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运动成绩。这种训练体制是建立在“精英天才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少数被确认为具有运动天才的孩子经过严格筛选集中起来进行专门训练,竞技体育成为小群体的表演活动。三级训练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全建立在比赛成绩上,无论是考核教练员还是甄别和选拔运动员,都是根据带训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输送数量,而忽略了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运动员退役后重新选择职业时面临尴尬。

综上所述,学界对我国体育系统内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点共识:以政府为主导的“三级后备人才训练网”,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超常规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要研究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要从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大学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

完成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某体育专项特长,通过高水平运动员途径进入到各大学运动员,一方面接受专项训练,一方面接受文化知识学习,运动员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课程,学到体育技能之外的文化知识,毕业后可以从事若干的职业,拓宽了体育学生的就业面,但由于是体育生,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大學运动员的培养上采取的就是这一模式,但显然还不够通畅,在运动员来源和毕业就业都还有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

(二)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培养模式

从大学各运动队教练来看,大学竞技体育专业教练员绝大多数来自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他们运动经验不丰富,只是通过在体育院校学到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大学运动队教练,一方面可以从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中聘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再从事大学高水平的运动队教练工作,这样,大学的竞技体育才会发展的更好。目前,我国教练员培养体系是完善的,但是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并没有充分进入到这个体系中,这与对教练员培养工作的认识有关。但在现今社会大环境下,只有重视运动员教练员这两支队伍的建设,大学竞技体育才会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88(4).

[2] 池建.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美国[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 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培养模式人才
人才云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