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舞蹈团体舞创编加入“中国风”元素分析

2017-12-05李锐张帅

体育时空 2017年3期

李锐 张帅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风和世界化已经息息相关。体育舞蹈自进入中国以来就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体育舞蹈的团体舞项目更是在国际上屡获佳绩。本文以广州艺术学校2014年体育舞蹈团体舞作品《太极风》为例,结合体育舞蹈团体舞的编排原则,对其创作立意、价值内涵、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希望能够以小见大地对体育舞蹈编排引入“中国风”给予建设性的建议,也为我国体育舞蹈团体舞创编发展提供理论思考。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团体舞 中国风

一、前言

体育舞蹈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双人或集体配合,既有娱乐健身作用,又有竞技表演的体育运动。它将艺术、体育、音乐等融为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的典范,是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体育舞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天津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各大高校对体育舞蹈专业的重视和发展更是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舞蹈事业走向国际化。其中,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项目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团体舞是摩登舞或拉丁舞的混合舞,由8对选手组成,借助音乐的引导,将五种舞蹈在变化莫测的队形变动中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它将音乐、舞姿、队形、图案和选手们的和谐配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得到了更为鲜明的表现[1]。

二、体育舞蹈的艺术特点

体育舞蹈每一舞种的风格都是与发源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俗风情、审美观念密切联系的,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一舞种展示的人体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都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中国太极文化的艺术特点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现在已经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名片,是我国对外文化的一抹亮点色。除了功夫太极的领域,在太极扇、太极剑等领域的太极风格是我们在创编舞蹈的创编思路中着重借鉴的部分。

四、“中国风”元素加入体育舞蹈的优势分析

(一)增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感

纵观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体育舞蹈的形成恰恰是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体育舞蹈源于各国的民间舞蹈,后经过平民社交演绎吸收了大量新鲜元素,进入欧洲宫廷后加以正式规范形成了现代体育舞蹈的基本雏形,可以看出体育舞蹈的发展完善是借鉴了其他文化的结果,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深刻化,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交织、碰撞、融合,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识到东方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认识并喜爱,很多西方的艺术表演形式当中开始不断地出现“中国风”元素,并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可[2],例如:北京舞蹈学院的国标舞剧《红舞裙》/广州艺术学校的国标舞剧《花样年华》、北京舞蹈学院的群舞《胡同印象》、三人舞《宅》、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拉丁舞《凌云》、上海戏剧学院附中拉丁群舞《黄河》、拉丁双人舞作品《别》[3]、成都体育学院的《锦里印象》等一系列的在我国的国标舞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可以看出“中国风”已经与国标舞擦出美丽的火花,使得国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这种创新的编排也进一步提升我国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能力,是一件双赢的发展。

(二)拓宽了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渠道

舞蹈本身就是人类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音乐是其发展的灵魂工具。在国标舞的发展长河里,也是不断借鉴多种舞种的特点,吸取精华,完善其身。“中国风”元素进入体育舞蹈与其说是一种体育舞蹈的创新,不如说是一种对我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体育舞蹈专业的同学在进行创编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和实践,接触不同舞种来完善自身,对于其他舞种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学科上发展体育舞蹈。这对于体育舞蹈的发展以及我国其他舞种发展的是一项创造性的进步。

五、小结

在进行体育舞蹈“中国风”作品的创作或者相关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遵循体育舞蹈本身的“竞技性”特点。我们在进行难度动作的设计时,又要注意作品情感的表达。以作品《太极风》为例,创编者将太极中的阴阳特点与体育舞蹈中的男女双人特点结合,用传统音乐《十面埋伏》作为主旋律,直接彰显中国风的元素。由此,如何把握创编的原则和作品效果就是考驗创编者的最大问题。望本文的建议能够为创编者提供相应的帮助,为我国体育舞蹈团体舞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一点点力量。

参考文献:

[1] 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5.

[2] 邹阳,韩美玲.从拉丁团体舞作品《活着》看国际标准舞的艺术审美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5:31-34.

[3] 张硕.体育舞蹈教学引入“中国风”元素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31:345.

[4] 连笑雨,黄静怡.关于“中国风”音乐的研究[J].通俗歌曲.2016(09).

[5] 赵梅枝.“中国风”现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