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7-12-05刘晓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导向毕业生行政

刘晓燕

【摘要】地方高校为扩大招生规模而开设的行政管理等新专业,既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又欠缺对原有学科的资源整合与投入导致就业困难。地方高校必须要调整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就业导向

本文为西安邮电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GB201342)阶段性成果。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当前,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人数多达274所(见表1),学校的级别、规模、办学能力都会影响学生就业,特别是一些二本院校,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对于二本类院校培养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更为重要。

传统而言,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明确,适应领域相对集中,一般行政管理毕业生大多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管理工作。但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扩招带来的行政管理毕业生数量激增,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精简,公务员考试制度完善及考试难度加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府就业量下降,这也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地方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少部分考入公务员体系,少部分考取研究生,其他大都集中分布在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等职业。其专业核心竞争力不明显,而且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际就业方向与学科的定位“公共管理”并不一致,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如表2所示,目前学生就业更多集中在企业行政管理领域。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问题成因

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行政管理人才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培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且一直呈持续化发展。很多地方高校也在这一背景下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但是地方高校为扩大招生规模而开设的行政管理等新专业既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又欠缺对原有学科的资源整合与投入。

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自2003年开始显现,因为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一般就业性矛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地方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于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高校扩招前后才创立的,发展时间也非常短,但其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6年,全国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274家。其中“985”“211”院校,毕业人数众多,竞争激烈。高校的专业学习教育周期和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更新的周期并不是一致的,甚至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是滞后的,盲目地扩招有可能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拥堵的现象,加剧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这也导致了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那些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就必然处于劣势,社会总体就业趋势严峻的情况下,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这是在所难免的。

2.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不适应社会变化

当前很多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表现为知识结构不明晰,专业培养目标过于泛化,就业导向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近十几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大幅扩招,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设置等各方面却跟不上时代发展。很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原因是近年来各地大学大规模扩招,导致各高校教师数量不足,行政管理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下降,大量聘请的年轻行政管理教师专业素质不够,教学经验少,知识面较窄。这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全方位行政管理人才,也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造成学生竞争力低下。行政管理专业定位是要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课程设置应该适应国情和社会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专业定位,但是当前很多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却长时间不变,脱离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又脱离社会实际发展进步对于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大多开设理论课程,而对于实践课程开设较少。而且现有行政管理毕业生工作于企业单位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较多,那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就应该偏向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开设的课程缺乏经济类、企业管理类课程,定量分析、技术实践类应用型课程开设较少,也是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导致师资匮乏,开设实践类课程存在难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部分与实践环节嚴重脱节,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的倒逼下,地方高校必须要调整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

基于就业导向重新定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整体优化,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虽然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但总体上很多高校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也迫使我们必须反思、调整现行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已经与市场接轨,招生也不断接受学生及家长的挑选,“顾客导向”模式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如今,地方高校想要在抢夺优质生源、推荐毕业生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势必要求地方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格局、以顾客为导向,提供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毕业生,地方公立高校也应该向民办院校学习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才能使学校具备竞争优势。在未来人口下降、生源变少、招生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学校能依靠市场化的培养模式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地方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endprint

1.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很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更多开设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课程,经济类课程开设较少。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较多体现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经济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办公自动化类、公文写作与处理类等课程,符合当前行政管理学生就业趋势。

其次,当前很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部分,导致学生行政实践能力较弱,缺乏技术方法,动手能力差。地方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市场定位,科学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的理论课程基础之上,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应体现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来设置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比如办公室管理、公文文书写作、社区管理、人才测评等实践类课程,从而适应当前除政府外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一专多能”的要求。

为了提升地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应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及技能训练,创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比较紧缺的学校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和公务员决策模拟。

2.专业设置突出地方特色、行业特色

由于资金投入的匮乏,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处境较为困难。除少数“985”高校外可以培养研究型行政管理人才,其他地方高校应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兼顾研究型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突出地方特色、行业特色。教育部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普遍性规定,但这个规定只是一个导向,地方高校需要在这个规定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以适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②指出要“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雷同,过于重视理论部分,结果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成为“万金油”,其他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等完全可以替代。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会使得地方高校设置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发展中面临就业困难,如何在满足教育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共性要求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必须根据专业设置、地区差异、行业特色制定适合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行政管理专业需要构建与地区、行业经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只有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培养更具市场潜能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3.专业设置同步于社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地方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本应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但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很快,由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預测信息不畅,没有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和权威信息的支持,同时扩招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人数激增,也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结构的变化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常年无法对社会需求作出及时回应,当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教材、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因而出现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据调查,学科研究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为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培养的不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学科研究型人才,理论主导,实践教学匮乏。

地方学校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上应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跟市场动态,认真研究和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教育产出需要和社会结构相吻合,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基于市场定位、就业导向的人才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

结语

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行政管理专业的适应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能力强、就业路径广、具有“公共行政”意识的一专多能型管理人才。地方高校可初步形成一种“就业导向、坚持地域与行业特色、同步社会需求”的专业定位,建立就业需求大数据分析,了解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细分就业市场。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求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2016年2月23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隆重推出《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参考文献:

[1]孟迎辉、陈静:《国外行政管理本科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启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19-22页。

[2]苏静:《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探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129-133、138页。

[3]葛瑞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企业就业倾向及其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24期,第253-254页。

[4]卢智增:《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年第9期,第65-67页。

[5]王俊超:《公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基于就业前景的视角》,《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年第9期,第131-132页。

[6]曾秀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高教探索》2016年第9期,第52-56页。

[7]苏王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16年第25期,第402页。

[8]左霞:《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探讨——基于人格培养的理念》,《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21-124、129页。

[9]周姗姗、周伟:《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年第8期,第157-159页。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陕西西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向毕业生行政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行政学人
“偏向”不是好导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