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女生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
2017-12-05陈彩霞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花季少女频发校园暴力事件,这些柔弱的女子选择如此极端的行为方式解决争议着实让人震惊。校园女生暴力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本文对校园女生暴力影响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女生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旨在保护青少年女生,使她们免受校园暴力的侵害。
关键词 校园暴力 女生施暴 成因
作者简介:陈彩霞,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085
近年来,校园女生暴力业已成为热点词汇,相关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记录此类事件的视频和图片大量充斥于网络,校园女生暴力事件愈演愈烈,演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频发的校园女生暴力事件
2016年2月2日15时许,临武县某校七年级的两位女生因琐事结怨,一人纠集5名朋友一起殴打对方,并用手机拍摄殴打过程,后通过QQ、微信等广泛传播。视频中,被打的女生被掀衣服1次,扇耳光10次,踢踹40次,扯头发7次,甚至还被人当马骑了3次。 令人震惊的是,受害者和这些施暴的人均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2016年3月20日下午,多名少女聚在一处楼房前扭打,她们均手持钢管、西瓜刀。透过视频的嘈杂声,可以听到有人喊叫“不要用刀砍啊”,还有围观少年的笑声。 上述几起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因为曝光于公众面前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流传于网络的或者被报道的校园女生暴力事件仅仅是实际发生的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冰山一角。女生参与校园暴力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校园暴力的特征之一,相较于校园男生暴力事件,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特征如下:
(一)校园女生暴力的争执焦点
通说将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分为四种类型:游戏作弄型、投机取利型、防卫过度型、怀恨报复型。校园女生暴力常起因于日常琐事,主要是报复、嫉妒、排他心理。
(二)校园女生暴力的行为方式
女生实施校园暴力具有依赖性,通常会聚集成一个群。因校园女生暴力加害人的目的大多仅仅是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所以其采取的一般是非直接伤害的虐待手法,她们热衷于对被害人进行较长时间的折磨和羞辱。
二、校园女生暴力的成因浅析
校园女生暴力因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区别于一般暴力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此类事件进行单独研究的必要性,下文将试着从多角度分析校园女生暴力加害人的心理特征及诱发校园女生暴力行为的诸种因素。
(一)青少年心理因素诱发校园女生暴力
青春期是人发展的特殊阶段,毫无疑问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导致校园女生暴力发生的内在因素。
首先,青春期的女生处于生理上快速成熟和心理缓慢成熟速度的矛盾期,这一特明显表现是为她们追求自我,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情绪容易波动,这就是校园女生暴力通常由日常琐事引发的原因。
其次,伴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青春期女生会产生性心理,她们逐渐对异性心生好感,而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女生尚且不能把控情感;也源于这种青春期女生对性的好奇和冲动心理,性机能发育成熟却尚未形成良好的性道德观的女生在校园女生暴力行为中往往采取了性侮辱的手段。
最后,青春期女生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强调犯罪是从环境中学习的结果。他认为社会条件是犯罪的基本原因,而“模仿”则是犯罪传播的基本途徑。用塔尔德的话说,“模仿的传播像池水中的涟漪,总是逐渐向系统的边缘传播,直至遭遇障碍。” 不合适的模仿对象和不理智的模仿是促使青少年进行暴力行为的助推剂。
(二)不良媒体文化助推校园女生暴力
在现代社会,媒体已然无处不及、无视不在。但是,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也同样直接迅猛,尤其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成为了媒体不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受害者。
第一,媒体垃圾文化对校园女生价值观的影响。媒体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其宣传的内容逐渐形成价值观。未被净化的媒体传播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被青少年接收,遗憾的是他们还不能够过滤掉这些文化残渣。
第二,媒体暴力文化对校园女生犯罪行为的影响。龙勃罗梭曾说,“报纸是邪恶和犯罪的记录者,它会刺激犯罪人进行犯罪模仿,为犯罪人提供了进行犯罪模仿的榜样。” 而暴力信息本身就会增加受众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也会增加敌对情绪,从而形成攻击性心理。校园女生短期接触这类信息,逐渐接受和认同攻击行为;而长期接触之后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女生校园暴力的实施者。
第三,媒体道德滑坡对校园女生暴力行为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中,有些传媒人没有坚守住职业道德。部分媒体为了提高自身关注度而热衷于报道暴力事件,刻意煽动网民情绪。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发生之后,有些媒体发布打斗经过,这些报道无益于校园女生暴力的预防,甚至有可能使校园暴力的当事人因个人信息过分泄漏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媒体过度报道在无形中对这些校园女生造成了二次伤害。
(三)教育失范助长校园女生暴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不恰当的教育促成了校园女生暴力。其一是对于青少年的宠溺。部分家庭将孩子视为珍宝对其千依百顺,这些孩子不容忍他人“侵犯”,这种缺乏教育的方式增加了校园女生暴力的几率。此外,有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给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思想,此类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是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诱因。其二是新形势下的新教育问题,即去女性化的教育。很多人认为女生相较男生有天然的劣势,在功利主义和歧视女性的观念影响下,就有可能产生去女性化的教育方式。部分老师和家长对青春期女生特有的情绪化特质并未予以该有的关注,更有甚者责备女生软弱,这些有意或无意间表达的歧视使本就迷茫的校园女生逐渐产生了脱离这个弱势群体的意愿,她们为了附和争议,力求让自己变得强势而采取抽烟、喝酒、暴力打斗等等行为。endprint
(四)时代社会因素影响校园女生暴力
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冲突的价值观。社会矛盾丛生、生存压力大、法律法规不能完全解决冲突等等现实问题的背景下,部分人群找不到合理方式宣泄不忿而采取暴力手段,暴戾之气在社会扩散。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充斥着崇尚暴力的大环境直接定义了校园女生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知。此外,暴力行为研究学者认为:暴力行为具有流行病学的特征,即感染性和扩散性。校园暴力的传播和扩散会呈现扩散模式,为数不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并不会快速的扩散;但随着发生暴力事件趋势的持续,暴力事件超过临界数量之后,暴力事件发生的数量将呈几何倍数增长,无疑社会崇尚暴力的大环境也是校园女生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
三、多维度预防校园女生暴力
通过实证分析可得:之所以花季少女会采取暴力行为与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不良观念息息相关,错误的观念导致畸形认知进而形成行为偏差。所以,实现校园女生暴力的预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通力合作。
(一)充分重视女性特征
目前,对女生的教育呈现两种较为集中的错误,要么秉持无差别的男女教育观点,进行不合理的去女性化教育;要么过度呵护宠溺,错误却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极容易让青少年女生形成人格缺陷。试图将孩子塑造为适应现代社会强压的佼佼者,应该尽可能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塑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相比单纯化女性,具备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更独立,也具有更好的适应力和塑造性,能够同时适应男性和女性的工作。 因此,校园女生应该正视自己性格缺陷,吸收男性性格优势,逐步完善人格;而发挥重要教育作用的师长要意识到青少年女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校园女生进行积极引导。
(二)保护校园女生远离媒体暴力
虽然预防校园女生暴力犯罪需要消除媒介的负面影响,但是要彻底净化媒体环境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两方面应当被重视:
第一,规范媒体的传播行为。媒体有义务规范和减少有暴力色情内容的节目,减少此类内容对青少年感官的强烈刺激;媒体有义务规范播出犯罪类节目的纵深,不再详细直接的描述犯罪经过,降低校园女生的犯罪模仿可能性。
第二,政府管制媒体不良信息。要降低传媒对校园女生暴力犯罪的影响,政府应该担负起监管责任。首先,需要改变影视审查制度。当前我国采取一刀切式的影视审查制度,相较于国外更合理的影视分级制度,我国未成年人过早过多的接触了具有负能量的影视节目。所以,我国应当推行影视分级制度,这样的监管方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校园女生受负面信息的干扰。其次,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了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 我们已踏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不可替代,但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世界却尚未规制,充斥着大量毒害未成年人的信息。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条例。最后,政府要认识到媒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的紧迫性和危险性,组织专人对媒体进行监管,对于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媒体行为坚决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决不懈怠。
(三)实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认识:预防校园女生暴力非一己之力可达成,需要整个社会为之努力。现阶段,主要由家长和学校肩负校园女生暴力的预防管理,尽管频频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但就这个问题尚未引起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民众只是在一次次震惊和愤怒,但没有形成社会公众面对校园女生暴力事件时应有的理性态度。校园女生尚不完全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时候无法为自身的权益发声,而社会却并没有承担起责任给予她们爱护和帮助,需要特殊的组织为校园女生代言,保护其利益,完善校园女生暴力的社会预防。社会的整体参与,势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供校园女生成长,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校园女生暴力带给受害者的不仅是身体损伤,还有长期的负面心态;而施暴者虽然是悲剧的创造者但同时也是牺牲品,她们伤害了他人也暴露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为保护成长中的校园女生,应该意识到发生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不再让类型事件愈演愈烈。
注释:
http://finance.qianlong.com/2016/0205/350768_2.shtml.
http://news.qq.com/a/20160324/018890.htm#p=1.
温蕊.校园女生暴力事件频发有3大诱因.北京科技报.2006(18).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特里·N·克拉克.传播与社会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9).
鄧力铭.“中性化”还是“双性化”——从流行文化看性别角色的确立.理论界.2012.36.
http://www.coc.gov.cn/2015-06/04/c-1115506033.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