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7-12-05石善菲杨泰金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磁感线感应电流磁铁

石善菲+杨泰金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本册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本节内容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磁生电”的规律,揭示磁与电的内在联系。

一、魔术引入,悬念激趣

师: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个魔术表演。这里有3个纸杯,一个宝贝物件,老师需要一位助手,谁拿到老师抛出去的小熊,谁就来当助手,好吗?

生:好!

师:这位同学,请你上来。现在请你将这个宝贝物件藏在任意一个纸杯下面,老师来寻找。(背向讲台,面向全体学生)好了,老师试一试能否感应到它?小助手,请你站起来,伸出双手,闭上眼睛,心里默念宝贝物件所在的位置。很好,现在老师已经知道宝贝物件所在的地方了。(打开藏有宝贝物件的纸杯)

生:哇!老师好厉害!

师:老师没有翻开杯子就找到了宝贝物件,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拿起宝贝物件,吸住铁片)其实,这个宝贝物件是一块磁铁,(解开手套,展示藏在手套里面的线圈)这是一个线圈。当线圈遇到磁铁时就产生了感应电流,这就是这个魔术的秘密。那么,利用磁场,如何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评析】魔术表演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来为后面揭示实验原理作铺垫。

二、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师:这个实验涉及利用磁场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接下来请3组同学分别用下面的实验器材(如图1)设计实验方案。第一组的实验器材有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表、一根导体棒、两根带有鳄鱼夹的导线,第二组的实验器材有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表、一个线圈、两根带有鳄鱼夹的导线,第三组的实验器材有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灵敏电流表、一大一小两个线圈以及若干导线。请各小组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思考问题:如何连接形成电流回路?然后画出电路图。再想一想,如何做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最后将装置图补充完整,并标注操作示意。

师在黑板上贴装置图,生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生在黑板上画实验装置图,同时标注操作示意。(如图2)

实验结束。

师:我们采访一下第一组的同学,你们如何操作?

生: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流。

师:做得好!请问第二组的同学,你们怎样操作产生感应电流呢?

生:将磁铁插入或移出线圈时产生感应电流。

师:现在请第三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操作的?

生:闭合开关或断开开关的瞬间、移动滑片的瞬间、将小线圈插入和拔出大线圈时,均可产生感应电流。

师:很好!老师注意到第三组的同学发现了多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体会到了获取知识的喜悦。执教老师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师生共研,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找到了多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实验方案的异同点,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遍原因,也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磁场和回路,二是有电流时和没有电流时实验操作的共同点。

师:我们先来看磁场。第一组实验用的是谁的磁场?

生:蹄形磁铁的磁场。

师:第二组实验呢?

生:条形磁铁的磁场。

师:第三组实验还是磁铁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产生的磁场?

生:电流产生的磁场。

师:正确!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我们再来看实验操作过程。第一组实验如何操作呢?

生:切割磁感线。

师:是的。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回路发生了变化。

师:第二组实验如何操作?

生:移动磁铁。

师:也就是回路处的磁场发生了变化,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来看第三组实验,闭合或断开开关,移动滑片,这些操作我们并没有改变磁场和回路的位置,却产生了感应电流。我们移动滑片,改变了什么?

生:电流。

师:改变电流也就改变了什么?

生:磁场的强弱。

师:对。改变电流会改变回路处的磁感应的强度。

师:我们再来分析第一组实验。假如导体棒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不能。

师:在第二组实验中,如果将导体棒放在线圈中不动,有电流吗?

生:没有。

师:看第三组实验,开关闭合状态下,不移动滑片,有感应电流吗?

生:没有。

师:可见,电流产生于“变”,磁场和回路,二者必然有一个发生了变化,才能产生感应电流。磁场或回路变了,就一定能够产生感应电流吗?下面,老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评析】三组实验结束后,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实验的共同点,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巧设实验,回应质疑

演示实验1:切割磁感线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师:(演示实验,如图3)在这个实验装置中,我们可以将两板间的磁場看成匀强磁场,请同学们观察电流表指针,切割磁感线,有感应电流吗?endprint

生:有。

师:一定有吗?(水平移动线圈)现在呢?

生:没有。

师:这个过程切割了磁感线吗?

生:切割了。

师:实验表明,切割磁感线不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现在老师将线圈捏扁,改变回路面积,有感应电流吗?

生:有。

演示实验2:改变面积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师:一定有吗?现在老师将两板间的磁场换成蹄形磁铁的磁场(如图4),将线圈放在磁场中心处,再将线圈捏扁,改变面积的大小,有感应电流吗?

生:没有。

师:可见,改变面积也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演示实验3:回路处的磁场变了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师:磁铁运动使回路的磁场发生变化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吗?将条形磁铁穿过线圈,有感应电流吗?

生:有。

师:一定有吗?现在老师将条形磁铁换成蹄形磁铁,依然将线圈放在磁铁中心,让线圈沿着轴线向下运动,有感应电流吗?(如图5)

生:没有。

师:可见,磁铁运动使回路处的磁场发生变化也不一定有感应电流。

演示实验4:电流的磁场变了,也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师:电流的磁场发生变化,就一定有感应电流吗?老师用第三组同学做实验的器材线圈现场绕制试一试。第一种绕法是用一根线绕固定一端,按同一方向绕完,然后接到电路中,同学们注意观察电流表的指针。闭合开关,有感应电流吗?(如图6)

生:有。

師:移动滑片,有感应电流吗?

生:有。

师:断开开关呢?

生:有。

师:现在老师换一种绕法,用两条线一起绕,先将两条线对折,然后同时绕,重复刚才的实验操作,闭合开关会怎样?

生:没有电流。

师:移动滑片呢?

生:没有电流。

师:断开开关呢?

生:也没有电流。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用第一个线圈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第二个线圈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可见,电流的磁场发生变化,也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评析】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结果产生了质疑,接着执教老师设计了4组演示实验,回应学生的质疑。通过师生间的多次实验问答,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加深了,这是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也是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

五、画线分析,凸显本质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电流生于“变”。这里的“变”,本质上指的是什么?

师: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哪一种实验方案,电流的产生都需要磁场。刚才我们演示的3组实验,虽然磁场或面积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电流。请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上画出以下几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看看能否找出共同点?(如图7)

师:同学们画得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分析。图A是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图B是电流产生的磁场。同学们,你发现双线绕法和单线绕法的不同之处吗?

生:双线绕法有反向的电流。

师:这相当于两个电流流向相反的螺线管,所以,产生的磁场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图C是一个匀强磁场。回头看图A,我们将蹄形磁铁向下移动,穿过线圈的磁感线有什么特点?

生:磁感线穿进又穿出。

师:虽然磁场变强了,但是磁感线穿进又穿出,等效没有穿过回路。看图B,移动滑片,电流变了,磁场变了,穿过线圈的磁感线有什么特点?

生:反向电流的磁感线抵消了。

师:电流方向相反,磁感线向上和向下的条数刚好相等,等效于没有磁感线穿过线圈。看图C,水平移动线圈,穿过线圈的磁感线如何变化?

生:不变。

师:所以,这3组实验操作有什么共同点?

生:磁感线条数不变。

师:之所以没有产生感应电流,是因为磁感线的条数恒为零或不变。

我们再来看这3组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请同学们画出磁感线,思考磁感线分布的变化。(如图8)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当导体棒向右移动时,回路中磁感线有什么变化?

生:变少。

师:将磁铁向上移动,磁感线条数有什么变化?

生:变少。

师:将滑片右移,减小电流,回路处的磁感线条数有变化吗?

生:变少。

师:我们发现,尽管方法不同,但穿过回路的磁感线条数都减少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感应电流的产生是因为磁感线的条数发生了变化。磁感线的条数就是什么?

生:磁通量。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endprint

【评析】执教老师总结3组探究实验和4组演示实验的“本质”特点,放手让学生画磁感线,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和无法产生感应电流的异同点,最后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六、回顾历史,培植情感

师:今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花了不到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但在历史上,科学家们得出这个结论却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电能生磁。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他认为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生电。经过10年的实验,他终于揭示了“磁生电”的秘密。另外,老师还想提一个人,他就是科拉顿。科拉顿曾试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获得电流,但为了使磁铁不至于影响电流计中的小磁针,特意将电流计放到隔壁的房间,将磁铁放入线圈后跑到另一间房观察电流表,但每次都没有看到指针偏转,没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令人感到遗憾。我们往往习惯于在静止中思考问题,而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時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析】教学接近尾声,师生共同回顾奥斯特、法拉第、科拉顿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之不易,并由衷佩服法拉第善于思考、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评】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协作交流,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体现了“探究—建构式生态”教学模式。

教学中,执教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做法,在3组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实验的共同点并趁势追问:回路的面积或回路处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吗?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质疑。这正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至此,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个思维冲突的节点上,执教老师设计了4组演示实验,并放手让学生画磁感线,通过多次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加深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理解,培养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做到了抓准焦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用双线绕制得到的线圈,通过改变电流来改变磁场的强弱,得出“磁场变化了,磁通量总为零”的结论,解决了面积和磁场的变化不是问题的核心,磁通量改变才是本质的问题。

这节课在问题生成、实验方案设计、探究行动的开展和探究结果的分析上,围绕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核心展开,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演示实验2中,要求线圈刚好沿磁铁轴线方向运动,这是比较难做到的。

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师能够站在高处,有的放矢地设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课堂主角地位,巧妙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质疑的实验,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在独立思考又相互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节课做得尤为出色。

(该课例荣获2016年南宁市中小学课程德育录像课比赛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磁感线感应电流磁铁
楞次定律推论的巧妙应用
金属轨道的形状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吗
第23和24太阳活动周高纬地磁感应电流分布特性
渗透物理学史 促进科学思维发展——以“磁场 磁感线”教学为例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异频法线路参数测试中工频感应电流的影响分析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