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施策略例谈
2017-12-05李慧王情
李慧+王情
阅读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型,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小学生读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拓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常规的阅读课教学,基本都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要载体,来实现“用教材教语文”的目标。实施阅读课教学,必须解决用教材“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下面,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通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和剖析教材、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的精细解读,厘清《夹竹桃》一课的阅读教学内容标准
《夹竹桃》是一篇小学高年级阅读课文,通过梳理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得出相关的教学内容标准(详见第37页表2第三学段相关表述)。运用“三看”思维解读教材文本,“一看”可知本课所能承担的学段目标:读书能力可落实“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学内容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可落实“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教学内容标准。“二看”单元位置及编写意图可知,该课排在第六单元,同组单元中还有《广玉兰》《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其共同的人文主题为“咏物抒情”;從语文训练主题分析,《广玉兰》《夹竹桃》属状物类文章,两篇文章和两首古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三看”课文的具体训练目标和教学落点可知,作为状物性散文,《夹竹桃》围绕“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一语义,从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和月光下的令人遐想两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表达顺序,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作为全文重点段落,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的表达手法和“双重否定”“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奉陪”“毫不含糊”等词语则体现了作者“花如其人、文如其人”的人生准则;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在具体语境中揣摩双重否定句型的表达效果进而学以致用练习表达,第四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则意在落实第三学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内容标准。
(二)从“三个关注”出发,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期末检测、单元检测、作业练习等方式摸清学生的“普遍学情”,通过设计针对课文的课前预习内容来检测学生的“个性学情”,重点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前提是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知识结构的分布及其内在教学层次等进行细致的研究。比如《夹竹桃》一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学生早在第二学段四年级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已有所接触,彼时只是初步感知这种表达方法的基本特征,只有到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才落到了如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揣摩表达效果上。遵循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此课我们便不必再对该表达方法的基本特征进行重复教学指导。二是关注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给学生设置一个课前导读环节,便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储备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达到有备无患、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夹竹桃》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了解作者季羡林的生平简历、主要事迹、代表作等,并自主阅读季老的文章,初步了解季老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特点、思想内涵等。三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普遍起点,即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教学内容标准中哪些知识和能力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的、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大部分学生不懂、不会且其中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是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学会的、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等等。了解了学生的普遍起点,教师便可以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内容应重点引导、从什么角度切入教学效果会比较好,等等。
为了将“三个关注”落到实处,在上课之前,我们在认真分析阅读教学内容标准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这份“课前预习单”,发放给学生课前完成,并对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汇总分析。
[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对夹竹桃强烈情感的一句话,用“△”标注下来。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简单列出原因。
4.试着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课外积累
搜集有关夹竹桃和季羡林的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在组内交流。
◆质疑问难
结合预习,请你提出一个对你来说很有难度的重要问题,并试着思考答案。\&]
汇总分析学生“课前预习单”的完成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在生字词的学习方面,读音的难点集中在“一嘟噜”“夜影参差”“微风乍起”“荇藻”这几个词语上,字形难点为“熏”“凄”,词语理解的难点主要是“荇藻”“毫不含糊”“参差”,这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关注的。而学生提出的有难度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季老先生为什么要写夹竹桃”上,这个问题刚好指向了第三学段揣摩“中心语义”的目标训练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梯度设计,帮助学生逐渐达成学习目标。
(三)定位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策略
经历了以上对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特点和学情的分析、调研,再来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便易如反掌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2.学习本课生字,重点读准“一嘟噜”“夜影参差”“微风乍起”“荇藻”几个词语,识记“熏”“凄”字形;运用“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荇藻”“毫不含糊”“参差”等词语的意思。3.重点品读第四、五自然段,抓关键词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了解作者由夹竹桃引发的幻想,初步感悟作者“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4.学习双重否定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并练习造句;了解课文“对比烘托”的表达方法。5.拓展阅读,理解季老“借花抒情、托花言志”的写作特点。其中的第3、4点为教学重难点。endprint
二、比照教学重难点目标,将教学重心落在学生的“知识盲区”各个击破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详略、轻重的设计与安排,比如学生已会的不讲,借助其他手段能自己学会的不讲,等等。
(一)识字写字与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
到了小学六年级,识字、写字仍是保证教学基础性的重要标识,既不能走过场,也要注意体现学段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出错率较高的词语予以特别关注,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自主攻克难识字词的“知识盲区”。教师在检测无误后可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通过梳理文脉、揣摩主旨,有效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圈点批注,一来梳理文脉、概括内容,二来揣摩主旨、体会情感,这是显性的学习目标。而支撑落实这两个学习目标的手段便是默读的速度和品质。
师: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写夹竹桃的?分别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在文中用符号做好标记,一会儿交流。(生边读书边做标记和批注,师巡视指导)
生1:第二、四、五自然段是直接写夹竹桃的。
生2:第二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颜色。(板书“花色”)
生3:第四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板书“韧性”)
生4: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了作者许多的幻想。(板书“幻想”)
师:看看板书,你们能说出课文最主要的内容吗?
生5:作者从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在月光下引起的幻想等几个方面,说清楚了“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的原因。
师:通过在默读课文时提炼关键词串联成句,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长文章读短,并且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单”,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很关注这个问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季老先生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呢?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通过快速默读去寻找答案吧!注意将答案部分用“ ”画下来,并做简要批注。
生6:我找到的答案是这一句——“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我的批注是——夹竹桃对季老来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
生6:我画下的是这一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我的批注是——季老既喜欢夹竹桃的韧性,也爱它能引起自己许多的幻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用3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是基于第三学段“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训练要求(本课全文800多字)和对默读能力的日常熏陶需要,旨在为学生的海量课外阅读打基础。为了保证默读的速度和品质,教师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一是定时间“3分钟”,保速度;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边思边画,帮助学生养成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默读品质。但是,“一目十行”的默读,对于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显然是不够的,这就为下文的深入品析留下了教学空间。
(三)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双重否定句和文章篇章结构的表达技法,在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感受作者“花如其人,文如其人”的人格品质
教师抓住“有韧性”这一中心语义,对关键词句、表达方法等文本元素進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向作者的精神世界。对于“奉陪”一词的理解教学,尤其体现了第三学段阅读理解的显著特征,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师:快速浏览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眼前出现了两株怎样的夹竹桃?
生1:我从第一句中的“一声不响”“悄悄地”和两个“又”字中感受到夹竹桃的生命力旺盛。
生2:我从第二句三个季节的天气变化中感受到夹竹桃的花期很长。
师:夹竹桃的花期长,生生不息,真有韧性!我们再认真读读这个长句,看看在表达方式上你有什么发现?
生3:我在最后一句中发现了“无”和“不”。
师:真会发现!这两个字都表示否定的意思。在一句话中连续使用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这样的句子叫双重否定句。谁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生4:“每一天都迎风吐艳”。或者,“天天都迎风吐艳”。
师:像这样的双重否定句,这一段中还有一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5:“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文中写谁奉陪了谁?
生6:夹竹桃奉陪玉簪花和菊花。
师:也来给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生6:……天天奉陪;……每一天都奉陪。
师:是啊,无论花开花落,无论晴天暴雨,无论春夏秋季,夹竹桃都一直奉陪着。你看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生6:我看到了坚持不懈的夹竹桃。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和与教师对话,学生认识到了眼前的夹竹桃不仅拥有“一声不响”“坚持不懈”的性格,而且拥有“生命力旺盛”的生命特征,同时对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效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师:再读“奉陪”,谁能给它换个词?
生7:陪伴、陪同、相陪……
师:这些词既然意思相同,季老为什么偏偏用了“奉陪”呢?词典对“奉陪”的解释是,以诚恳的敬意,来陪伴别人共度时光。联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谁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8:“奉陪”的确写出了夹竹桃的诚恳。我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了6个描写百花缤纷盛开的词,如“花团锦簇”“满院生辉”等,可没有一个词是写给夹竹桃的,可见,无论别的花如何张扬、盛开,夹竹桃都保持着默默无闻、诚恳陪伴的姿态。endprint
生9:第三自然段一共写了14种花,它们的美让作者感觉特别的愉快。虽然夹竹桃没有这些花这么美、这么香,但它照样“悄悄地”“一声不响地”“一嘟噜一嘟噜地”开着,它不嫉妒其他的花,也尊重其他花的努力。
生10:我又读了一遍第四自然段的两个双重否定句,发现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呼应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的。夹竹桃虽然是作者的最爱,但它却一直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坚持自己的信念,自信地、傲骨地、坚韧地奉陪着。
师:对呀,“写百花只为一花”。这就是散文的“对比烘托”,这就是季老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表达。
通过换词法,通过“勾联文本,对比品析”,学生对“奉陪”一词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理解,对文本“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也有了较深的体会,初步感悟到了季老“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
师:你们知道吗?季老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但他从来没有居功自傲。2006,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这便是当年节目组给他的颁奖词。(师播放季羡林生平事迹及感动中国颁奖现场,生读颁奖词)好了,我们现在再回到课文中,读读第三、四自然段,此时你对“奉陪”这个词又有了怎样不一样的体会吗?
生11:我觉得季羡林爷爷就像这两株夹竹桃,无论顺境逆境,一样坦然面对。
生12:季爷爷很尊重别人,无论自己地位有多高,都非常谦卑。
师:现在我们对“韧性”一词的认识更加丰满了。那两株夹竹桃自信地、淡定地、坚韧地开着,而季羡林爷爷“花如其人,文如其人”的人物形象也跃然于纸上了。难怪季老先生说——(生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
在链接作者生平事迹和感动中国颁奖词之后,再把学生拉回到文本的相关段落,重新品味“奉陪”一词,使学生对季爷爷的文品、人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为什么要写夹竹桃”的问题也得到了有力的回应,借花抒情、托花言志的训练主题呼之欲出。
师:季老爱花,常常借花抒情、托花言志,让我们再来读读他写的《槐花》和《海棠花》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两篇文章与《夹竹桃》相比,在内容主旨和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快速默讀后发言)
生13:都是写花的,都表达了对这些花的喜爱。
生14:都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表达手法,用词也特别精妙。
生15: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不过要表达的情感不同。
生16:《夹竹桃》表达的是作者荣辱不惊、淡泊名利的为人准则,《槐花》表达的是作者“客观冷静地分析事情,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人生态度,《海棠花》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看,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展开群文阅读,就能快速积累、消化文章中巧妙的写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在“作业超市”中任选一项课后作业来完成吧。(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1.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花,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出你对它的喜爱。
2.阅读季羡林写的《神奇的丝瓜》《园花寂寞红》等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好批注。\&]
小学高年级的积累拓展能力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广泛地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群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并展开写作练习,同时通过阅读更多季羡林的作品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物品、文品、人品,将课内得法、课外用法、读写迁移巧妙地连接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