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悠悠
2017-12-05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17年44期
山东大鼓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和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开始流传的时候,主要由农民在田间地头业余演唱,后来出现流动的民間艺人,并形成孙、赵两大门户,流传日益广泛。
…………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传承三百多年而不衰的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遗产。
(节选自鲁先圣《山东大鼓》,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点拨
对山东大鼓,无论是它的悠久历史,还是它的演唱形式,作者都介绍得很简洁,语言概括性很强,比如,“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三个短句就介绍了山东大鼓的三个方面,而且几乎是平均使用笔墨,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山东大鼓,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这种曲艺形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