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交流提速:中美关系“新桥梁”
2017-12-05徐颖
徐颖
“不同于官员之间,在智库层面,中美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坦率的对话。最重要的是,我们真心交朋友,交朋友有助于克服困难”。
最近半年,越来越多美国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大了起来。在此次中美元首会晤所取得的商业成果中,便涵盖了“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
这离不开中美智库交流的助力。
在此之前,两国智库之间就“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和交流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比如,自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与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SIS)首次在华盛顿公开举办中美智库“一带一路”对话以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与他的同事们已经往返美国数次,在美国国务院、国会、智库之间反复介绍“一带一路”。
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会谈,并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的一项,便是“双方支持大学智库合作,每年举办中美大学智库论坛”。2016年6月,中美双方发布的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中亦明确提出,“继续支持中美大学开展智库合作”。在此前后,中美智库交流开始提速。
王文认为,中美关系发展依然存在不少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中美需要加强沟通,智库交流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智库不但可以推动人文交流,更能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扮演“二轨外交”的角色,起到平台、缓冲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智库如何消除两国误解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智库在美国政策决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美国“官、产、学”的旋转门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政府换届,美国统治精英会在“官、产、学”三界之间轮转。
王勇告诉本刊记者,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后,在华盛顿引起很大反响, CSIS政治经济项目组负责人、前白宫高级官员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主动找到他,希望能与中方交流对于亚投行的看法。
通过与马修·古德曼交流,王勇发现,华盛顿对中国发起亚投行倡议的动机有很多误解,美方倾向于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的视角解读中国的动机。两人均担心这种误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2015年,通过两人的共同努力,关于中美全球经济治理的对话在华盛顿举办,并得到中美交流基金会资助,正面解答了美方对亚投行的困惑。
不过,中美智库的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2016年,在筹备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时,王文先后找了3家美国智库,但有的智库婉拒合作,回避对话。
也有一些美国智库态度颇为积极。比如,在整个筹备过程中,关于时间、人选、议题等,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均更多听从了中方意见。王文认为,这体现出中国智库日益提升的设置议程、在海外塑造话语权的能力。
最终,中方由原国务委员戴秉国领衔,来自中国南海研究院、南京大学等机构的南海、经济、战略、国际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数位美国前高官以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等智库的专家进行了充分交流。
通过双方专家的直接辩论,美国人听懂了中国画出的红线与底线,让美方了解了中方的主张和意图。这被许多在场嘉宾视为是一次中国主动塑造国际话语权、给美方释疑解惑的重要案例。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威廉·琼斯认为,美国真正懂得了中国捍卫南海島屿主权利益的决心,也明白了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管控分歧的重要性,以及中美两国合作大于分歧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强
事实上,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美智库的合作交流算不上频繁。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2009年以前,他与美国智库沟通交流非常少,沟通频率增加,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自那时起,随着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智库对于中国的政策以及中国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在刘强看来,中美都是能源需求大国,随着中国对世界能源影响加大,在能源方面搭建中美智库合作交流的平台是必然的。
2012年,刘强负责筹办首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当时,他选择的合作伙伴是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刘强回忆说,当时,他们没有申请下来社科院的活动经费,嘉宾们需要自己负担机票和住宿费用。但希望了解中国能源政策、打开与中方合作渠道的美方,不但自己负担所有费用,还作出了很多贡献。
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执行主任、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顾问盖尔拉·拉夫特( Gal Luft)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所在的智库一直关注石油依赖的问题,几乎所有汽车都是靠石油运转的,这是中美两国严重的战略脆弱性问题,但是他同样也意识到,既然美国和中国是两大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就能共同塑造汽车行业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新能源汽车。
王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相比过去,中美智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大大提高,双方交流全面覆盖了中美关系、南海问题、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议题,更重要的是,合作的及时性也在加强,比如,十分前沿的“一带一路”也成为热点话题。
2014年,人大重阳召开了十二国智库“一带一路”研讨会,当时就有美国代表参会,但美国代表对“一带一路”提出了疑问。
两年后,2016年4月,人大重阳与CSIS共同合作在华盛顿首次举办了中美智库“一带一路”对话会。会上 ,美国人第一次对王文说,“之所以愿意举办这一会议,是因为美国开始严肃地思考‘一带一路了。”
刘强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他们与美国智库的沟通渠道非常顺畅。在一些活动、论坛中形成的观点以及掌握的信息,已经能反映到美国官方高层。不久前,盖尔拉·拉夫特撰写的一份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告就直接放在特朗普的办公桌上。endprint
刘强告诉本刊记者,美方智库也希望能把美国的关切反映到中国来,比如,希望美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以及关切中国在一些地区影响力的扩大是否对美国带来挑战。
“从俯视到平视”
“从俯视到平视”,是这几年王文通过与美国智库合作,感受到对方最明显的态度变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是全球智库领域的“绝对领导者”,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中美智库合作正在越来越平等化,过去美国智库更多扮演的是知识出口方角色,在议题设置上更有主动权,现在双方更加对等。比如,全球治理和气候变化大多都是中国智库在设置相关议题,美强中弱的局面已经出现扭转。”王文说。
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显示,美国拥有1835家智库,保持智库数量世界第一;中国稳居世界第二,拥有智库数量达435家。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决议。
王勇认为,过去中国智库数量较少,不够活跃,构成也不够多元化,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后,不仅对高校发展智库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鼓励社会资本推动智库发展以及开展智库对外活动交往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智库的运营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一般来说,美国智库的资金来源总体上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前者主要资助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后者又分为基金会资助、企业资助、个人捐赠、国外政府或机构资助等。
长期以来,美国智库鲜有来自中国方面的资金支持。这一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比如,CSIS官网公布的资助者中,就包括中美交流基金会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王勇告诉本刊记者,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美之间的智库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中国“走出去”的私人基金越来越多,比如,董建华先生担任主席的中美交流基金会就开始了对美国智库的支持。
“这对加强中美智库合作、加强美国智库对中国的研究,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无形当中,美国智库看待中国的视角会更加平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相對来讲会更客观。”王勇说。
美国智库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方案。美国知名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内部成立有主要为亚太地区国际贸易规则、秩序提供政策建议的亚太贸易秩序委员会,该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包括美国前政府高官在内的7个人。从2016年年中开始,王勇成为其中唯一的中方学者代表,在进一步推动地区贸易一体化的讨论和研究中,他带去了中国的声音和方案。
朋友可以坦率地对话
对于即将来中国参与一场由中国社科院举办的智库研讨会,75岁的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奎因( Kenneth M. Quinn)颇为期待。
奎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人类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持续提供食品养活将要在我们的星球生活的一百亿人,这不仅是粮食问题,还面临包括解决政治冲突甚至恐怖主义等问题,而人类能否成功面对这些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程度,中美合作将会形成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力量。而智库之间的合作,可以助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从2012年起,盖尔拉·拉夫特就开始频繁到访北京。最近,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关于中美关系、中美合作的内容越来越多。
现在,王勇、王文、刘强的微信上都有数位美国智库的朋友,有的美国智库专家会随时转发来最新的观点,有的美国朋友还会时常把自己的观点更新在朋友圈,有的甚至还与中国专家们在微信群里一起讨论热点话题。
“通过智囊团的合作,能够验证新的思路、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不同于官员之间,在智库层面,中美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坦率的对话。最重要的是,我们真心交朋友,交朋友有助于克服困难。”盖尔拉·拉夫特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