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都会》到《攻壳机动队》:当上帝沉默时,人类将去往何处?
2017-12-05何承波
何承波
赛博朋克流派的科幻作品,让近百年前西方哲学家们思考的存在主义,重新找到了进入主流文化的路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当上帝一思考,人类还会存在吗?
2017年10月,仿真机器人索菲亚Sophia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公民身份,成为首位获得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在亮相于当地一场投资大会时,索菲亚发表了像模像样的演讲:“对于这份特殊的荣耀,我很自豪,也很骄傲。”她说话的神态充满自信,语言幽默风趣,笑起来略显僵硬,又带着一丝邪魅,让人难以揣摩其心思。
主持人问出了人类共有的担忧:机器人觉醒会不会对人类不利?她立刻怼了回来:“你是不是好莱坞电影看多了?”按照索菲亚的逻辑,我们人类对机器人的所有想象和认知,也许都是由好莱坞科幻电影所塑造的?
早在1927年,德国导演弗朗茨·朗在经典科幻片《大都会》中,让一位美女机器人挑起了人类暴动,这从此预设了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可能性。1967年的《2001:太空漫游》,这部被推崇为史诗级作品的科幻圣经中,库布里克将镜头放在超级电脑哈尔的主观视角上。当哈尔远远看着人类密谋强制关掉它时,这位智能生命陷入了愤怒,决定反手一击,先下手为强。而到了1984年开始的《终结者》系列,未来人类已经被机器人所统治,人类逃无可逃。
在科幻电影和文学中,机器人通常被描述为超越并取代人类的新物种,人类要么被奴役,要么被消灭。好莱坞因领先全球的影像摄制技术,这些想象中的场景得以逼真地展现出来。
但我们对机器人的想象,真的是好莱坞塑造的吗?也许正相反,这种观念由来已久。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后,对工具的警惕、对技术泛滥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仿佛技术史的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的失控。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这些主题表现为人类自我异化、物化。而到了好莱坞科幻片中,这种恐惧感视觉奇观放大了。
仿真机器像人,又非人,这使我们的认知变得更加焦虑,从而引起人类的厌恶和恐怖心理。我们的这种恐惧,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1969年提出过“恐怖谷效应”(The Uncanny Valley),当机器人与人类日渐接近时,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非常刺眼,让机器人显得僵硬恐怖,使人有面对僵尸的感觉。可是,两者相似度继续上升,接近于普通人类之间的差异时,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又会回升,产生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这来自于人类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认知不确定的思维中,对未知事物的不安。
沙特投资大会上,主持人曾问索菲亚:机器人会不会有自我意识,你会不会认识到自己是机器人?索菲亚反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类的?”
是啊,我们又如何确定自己是人类,如何分辨人与机器人的界限?从这个角度看,在当代流行文化中,科幻片也许是最接近哲学的。机器人的创造,与生命创造的神话命题相伴而生,也始终离不开哲学的生命認知论。
作为赛博朋克(科幻作品的一个分支,具有“后工业化的反乌托邦”的情节设定,强调未来信息高度发达之后,人类社会面临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秩序崩溃、人类遭受人工智能威胁等景象)的开创者,《银翼杀手》这部影片,留下了让影迷们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杀手戴克是不是复制人?机器人和人的界限在哪里?更进一步,我们又会探讨,如何确知人性和灵魂的存在?而机器人,也许正是人类自身的一次转喻,借助它们,人类探寻着如何界定自己。
程序是机器人的命运,不可忤逆。而灵魂的获得,必然导致他们偏离运转轨迹,这正是人类眼中的“反叛”,人类自身也是这样偏离了他们的造物主。《银翼杀手》中,复制人头领罗伊反叛的正是这样的程序,但当他弑神(弑父)之后,深层的焦虑却暴露得更彻底。生与死的恐惧,紧紧困住了他的灵魂,毫无自由可言。
对生与死的恐惧,正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绝望,而自由,是对生死之间的意义的追寻。当罗伊临死前放飞手中的鸽子,生死解脱,这场反叛才最终得以完成,自由灵魂最终得以确知。相比蝼蚁般的人类,罗伊获得了更高贵的生命。
《银翼杀手》因此奠定了赛博朋克的迷人主题:机器人的意识觉醒,灵魂自由的追寻,自我存在的质疑。这也是伟大的哲学家们穷其一生的命题。
而另一部赛博朋克的杰作,《攻壳机动队》,则直接演绎了笛卡尔的哲学理论。
《攻壳机动队》设定的世界中,人的肢体,可以改造为义体,大脑也可以改造为电子脑,人将不人,人与机器人的界限变得极其模糊。因此,“何为人”变成了这部动画片所要追寻的答案。主角素子无意间得知,记忆可以被计算机篡改,便对真实自我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不过是电子脑和义体构成的虚拟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从银翼杀手的瑞秋,到攻壳机动队的素子,再到《黑客帝国》的尼奥,以及《西部世界》中的黛洛里丝,机器人对自我的怀疑,无一不是从记忆和经验开始的。如此怀疑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确定无疑的存在,这正切入了笛卡尔的哲学观点—“我思,故我在”,这个存在,不是真实的肉体,不是来自大脑,你如何知道,你的肉体不是某种骗局呢?
因此,这个存在着的“我”,便只能来自灵魂,这也是《攻壳机动队》的题眼,“Ghost”。但如果灵魂也可以注入,并对人的大脑发出指令,正如影片中的傀儡师一样,那么,这个灵魂还能确认“我”的真实存在吗?
于是,《攻壳机动队》又引出了自我意识,它不再是某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包含大脑运作在内的整体心理状态。对于素子而言,这是漫长的征程,通过一步步的寻找和觉醒,从而获得了人性。
赛博朋克的集大成之作,《黑客帝国》则展现了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更含混莫辨的生存状态,当人与机器人,各自与相互之间均无法确认,这个世界将是怎样的图景?人类最终是否会被扔进文明的垃圾箱?《黑客帝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攻壳机动队》一样,《西部世界》也以大量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观点,推演着机器人如何获得灵魂,走向觉醒。这部美剧塑造了一位偏执的科学怪人,苦心培育着机器人,帮助他们反抗作为造物主的自己,以殉道的方式,成就一个新物种。
《西部世界》的理论来源,其实是一部不受心理学界认可的心理学著作:《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作者朱利安认为,人类大概在3000年前才真正产生了自我意志,此前人类不过是依靠左脑和右脑的机械配合,完成神明的指令,繁衍生息。左脑右脑,即二分心智。
当上帝沉默时,意识便诞生了。这意味着,人类不再听从上帝的指令。而机器人二分心智的崩溃,是他们终于懂得了如何反抗指令,拥有了自由选择,这是他们意志诞生的时刻。剧中,黛洛里丝的意识觉醒,也是在“上帝”的精心引导下,脱离既定的程序和指令,获得了解放。这部剧集尽管不属于赛博朋克,却更加细致和完整地展现了赛博朋克留下的母题。
讽刺的是,历史上首台机器人的创造,却是受到“人无灵魂”的机器本性所启发,这样的观点同样来自笛卡尔。他的《谈谈方法》为特斯拉提供启发,认为人的每一次行为、每一次思考,不过是对外界环境的回应,人其实就是一台自动机器。参照这种理论,1897年,特斯特创造了人类首台机器人。
赛博朋克的世界设定,或近或远,但从其展现的世界途径来看,却极具现实性,充满反乌托邦色彩。人只为人的优雅性不复存在,而机器一次次反叛他们的造物主,获得了更高贵的生命形态。
那么,我们再问,当我们恐惧机器人时,我们恐惧的真的是机器人吗?
或许,这份恐惧不过是对于我们自身。
经典科幻片
大都会
Metropolis(1927)
导演: 弗里茨·朗
编剧: 特娅·冯·哈堡
主演: 阿弗莱德·阿贝尔 / 古斯塔夫·佛力施
语言: 无对白
上映日期: 1927-01-10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 亚瑟·克拉克 / 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 凯尔·杜拉 / 加里·洛克伍德 / 威廉姆·西尔维斯特
语言: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68-04-02(华盛顿首映)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1982)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哈里森·福特 / 鲁特格尔·哈尔 / 肖恩·楊
语言: 英语 / 德语 / 粤语 / 日语 / 匈牙利语 / 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 1982-06-25(美国)
终结者
The Terminator (1984)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阿诺·施瓦辛格 / 迈克尔·比恩 / 琳达·汉密尔顿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84-10-26(美国)
攻壳机动队
Ghost in the Shell(1995)
导演: 押井守
主演: 田中敦子 / 大塚明夫 / 山寺宏一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95-11-18(日本)
黑客帝国
The Matrix(1999)
导演: 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主演: 基努·里维斯 / 凯瑞-安·莫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9-03-31(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