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主题式”整合的研究
2017-12-05武汉市武昌区徐东路小学杜振斌
■ 武汉市武昌区徐东路小学 杜振斌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 静
小学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主题式”整合的研究
■ 武汉市武昌区徐东路小学 杜振斌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 静
一、研究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单独承担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不难发现,小学体育与健康的室内“健康教育课”、省内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与一些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杂糅一体,凸显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复、零散等问题,加之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和学校缺乏对健康教育的统筹管理,致使教学负担增加,健康教育整体质量难以保障。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主题式”整合是以构建主义、多元智力和加拿大学者Drake提出的多元学科主题式课程整合等理论为基础,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个纲要”)和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在分科教学条件下,围绕共同的教育主题,将同年段两门或多门课程之间重复、零散的内容,通过融合、增减、链接,重组主题单元,使健康教育规范合理融入各个主题单元及其相关学科教学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分科实施系统,同时健全相应的课程实施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健康教育实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询健康教育和课程整合方面的文献,寻求政策、理论依据。从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课程指导纲要等资料中查寻健康教育目标、内容、课时和教学与评价方式等。
2.问卷调查法
研究前后对武汉市武昌区徐东路小学全体学生进行了健康课程学习兴趣和《小学生健康意识、知识与行为调查问卷》测试,有效问卷率高于99.5%。
3.访谈法
按照访谈提纲,对有关干部、教师进行网络、电话或现场访谈,了解健康教育信息。
4.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改进、完善,及时提炼、总结健康教育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实施方略。
5.比较法
比较改革前后一学年武昌区徐东路小学健康教育和相关学科教学质量等指标,检验研究效果。
6.数理统计法
将研究前后所获数据使用SPSS 20.0和Excle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相关学科中健康教育课时、课时内容的重复率、内容分布以及学生成绩等。
三、结果与分析
1.武汉市小学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有11门学科课程包含了健康教育内容,以“安全应急与避险”领域为例,一些国家课程都有涉及(附件1,表1)。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课除外,国家课程包含健康教育内容由多到少依次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专题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每学年各年级相关学科包含的健康教育课时为81—86节。学年课时内容重复率最高的地方课程是生命安全、专题教育、心理健康,分别为44.8%、31.3%、26.1%,国家课程的重复率在4.2%至38.5%之间。地方与国家课程的重复率较高,其中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与健康的“室内健康课”重复率最高,国家课程间的重复率最低。这些课程中健康教育课时内容偏重于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图1)。
图1 健康教育课时内容分布图
2014年武汉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等成绩明显低于体育运动成绩。对武汉市三十所小学81名干部、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上述课程多由教师兼任,教师不太重视兼职学科质量,健康教育重知识传授,教学方式简单,学习评价片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外活动和室内体育课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选取存在随意性,80%的学校无室内体育课的健康教学计划和测试。学校对健康教育缺乏统筹管理,部分教育内容难以落实。
2.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主题式”整合的主要特点
主题式: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组织健康教育内容和学习活动。
分科式:将健康教育合理融入相关课程,结合各科特点共同实施健康教育。
整合性: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和资源等整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课内与课外学习,健康知识、技能与行为等的整合,教师间、学生间、师生或与家长间的协同等。
开放性:主题式课程整合涉及多种教育途径,在教学内容与资源选择、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
校本化:国家与地方课程校本化调适,增进课程实施的实效。
3.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主题式”整合的实施步骤
由分管干部和相关学科教师组成健康教研小组,学习理解课程整合的意义、理论和方法后按以下步骤实施(图 2)。
图2 主题式整合的实施步骤
(1)选择课程
选择课程标准、现用教材中包含健康教育的综合类课程11门(图3),其中低年段8门,中高段10门。体育与健康以“室内健康课”为主。专题教育包括禁毒、禁赌、安全(交通、消防、燃放烟花爆竹等)、预防艾滋病、防空知识教育等。
图3 主题式整合涉及的课程门类
(2)梳理教材
依据“两个纲要”和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等,各科教师对本学科的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按年级查寻罗列,按“纲要”中的领域和内容主题分类整理。发现并提炼有整合价值的内容。体育教师主要梳理“室内健康课”内容,并找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处。
(3)主题整合
将同年段两门或多门课程间重叠或关联性强的健康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分类整合成主题单元,根据单元内容的学科归属方向划归学科,先将相关地方或学校课程内容融入国家课程,再将有关学校课程内容融入地方课程,对缺漏的进行补充,对主题相同但不宜融合的内容进行链接。使整合后的目标与内容不缺漏、不重叠、教学尺度不降低,形成各科教师与专家都认可的主题单元。整合方式如下:
①单元整合
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成某学科的一个主题单元进行教学。如将中年段体育与健康中“主要营养素的作用”、生命安全教育的“营养素的秘密”整合到四年级科学的“食物”单元中。又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视的研究”单元中,根据学生兴趣或专长融合多门学科内容、方法进行教学。
②课时内容系统整合
将某学科的课时内容有机融入另一学科课时或整个单元教学中。如将生命安全教育的“运动热身很重要”“科学课上不乱动”等融入体育与健康和科学课中。
③片段整合
把某学科的健康教育素材融入另一学科的某项教学内容或环节中。如在体育课的“各种方式过障碍”“负重前行”等练习中,创设消防、地震等情景进行自互救、避灾抢险等教学。
④科内整合
对学科内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如把其他版本教材或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融入某地方或学校课程的主题单元中,并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和单元结构。
⑤学科链接
将相关课程间主题相同但不宜融合的内容建立“链接单”,使某学科教学时,知道其他课程此主题的教学目标、内容等。如主题教育日(周)不同学科内容的链接,学科与宣传、实践演练、家校联动、基地活动等少先队主题活动课程的链接等。
整合后的主题单元形式:
链接式:一个主题单元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内容链接而成。
单科式和链接式主题单元各占41.4%和58.6%。平均一个主题单元的课时为3.94节。
(4)制定计划
厘定学校健康教育主题课程实施计划。教师调整本学科教学计划、进度等,建立相关主题单元的教学资源包。体育教师拟定室内健康课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实际,将健康教育融入室外体育与健康课的主题单元计划。
(5)上级审核
将健康教育主题式课程整合实施方案、计划和质量保障办法等送上级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实施。
(6)教学实施
选择本学科与健康教育相融的以实践体验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整合教材、课件、网络、环境、指导者等课程资源落实教学计划。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7)教学评价
假设该公司2017年采购10000件,单位成本16元,销售15000件,结转销售成本=10000*16+3000*18+2000*15=244000元
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和评价原则,全面评价学生健康学业水平。学科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健康行为融入少先队一日常规评价并与“健康章”评选相结合,学校适时通过学生或家长访谈、测试等形式监测健康教育整体质量。
4.健全健康教育主题式整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校长统筹管理健康教育,依据健康教育规范,建立健康教育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建全整合课程的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分别负责制定、落实课程整合实施方案、质量监控、教师配备、教师研训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管理,通过检查、公示等方式,适时做好教学计划与实施质量的信息收集、评价反馈,将教学质量与教师绩效考评等结合。教务主任制定课表、核定工作量、提供和管理教学资源。总务主任保障教学硬件设施。科研主任组织小课题研究。保健教师负责健康宣传、服务保障等。健康教研组落实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
5.形成了健康教育主题课程实施系统
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全面、合理地融入全学段每学年11门课程的99个主题单元和390节课时中(图4)。主题单元和课时目标、内容、教学与学习评价方法等同相关学科的课程要求相契合,多种教育途径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更加丰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运行使健康教育主题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图4 一学年各年级健康教育课程、主题单元和课时数
健康教育主题课程避免了教学目标、内容的重复、分散等问题,教育内容也不再过于偏重某两个领域(图5)。
图5 改革前后健康教育内容分布图
减少了健康教育课时和学科门类。改革后健康教育学年总课时减少了109节,各年级减少了16至20节(图6)。整合中关注了国家课程主题单元的完整性,其课时略有增加或没有变化,通过整合后的删减,生命安全等地方和有关校本课程的课时明显减少,低年段的健康教育减少了环境教育这门学科。
图6 改革前后各年级健康教育学年课时数统计图(不含室外体育与健康课)
6.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
(1)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校学生健康课程学习兴趣的问卷结果显示,除选择“一般”的以外,改革后选择“喜欢或非常喜欢”的明显增多,选择“不喜欢”的有所减少(表1)。
表1 改革前后学生健康课程学习兴趣调查统计表
(2)提高了学生的健康学习目标达成度
改革前后体育室内健康课学生期末均分为81、96分,心理健康教育为85、93,生命安全教育为87、94分,差异效应显著(p<0.05或p<0.01),说明学生成绩提高明显。
改革前后对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健康意识、知识与行为调查问卷》。综合家校测试结果,改革后学生总成绩和多数分项成绩均有提高(表2,表3)。
表2 改革前后学生健康意识、知识与行为问卷总成绩比较(男女生均值)
表3 改革前后学生健康意识、知识与行为问卷分项成绩比较(男女生均分)
注:* 表示 p<0.05,** 表示 p<0.01。
(3)有益于相关学科教学
改革后,有关学科学生期末均分略有提高。相关学科教师反映,改革未改变本课程结构和要求,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促进,学生健康方面学习效果好于改革前。
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对重复内容的删减等,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改革使健康教育主题单元目标、内容更为完整,多元协同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对主题较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多元、多主体、多渠道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合一。通过为教师提供网络平台、教参等资源以及展示课、研究课、教师培训等,使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和怎么评,将兼职与主教学科同等进行质量管理以及激励等机制的运行,增进了教师的责任心和协作力,提高了健康教育实效。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主题式整合,顺应了健康教育与相关课程要求,厘清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科归属,发挥了相关课程的教育优势与合力,优化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教育主题的理解;提升了教师跨学科研训的效度,拓宽了教师学科视野,转变了教育观念和行为。有益于相关学科的教学,促进了健康教育的减负增效。
(2)面对健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弥补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局限,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归并更适合教学实际的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2.建议
(1)主题式课程整合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自身与健康教育等课程要求,完善知识、技能结构,加强沟通协作,合作解决问题。
(2)主题式课程整合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学校统筹规划,合理调配教师和课时,保障课程资源,根据健康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不断优化主题单元结构;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时保存教学资料,避免由于时间或教师变化而影响实施的持续性。
(3)课程整合的五种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对涉及学科和内容较多的主题,可先进行学科间或学科内整合,再进行链接的步骤形成主题单元。对一时难以把握的内容不宜刻意“整合”,可先进行学科链接,再在实施过程中完善。
(4)小学全学科都包含健康教育要素,对不宜整合的内容,需要各科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5)在进行地方或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对于主题相同的新设内容可以建立学科链接提示。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