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技术”骄傲
2017-12-05小海
小 海
为“中国技术”骄傲
小 海
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海底游的……中国科研人员大胆运用“中国技术”,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为之骄傲!
“复兴号”书写中国动车标准
2017年6月26日,两列流线型的“子弹头”高速列车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驶出,在京沪线上双向首发。它们有共同的名字——“复兴号”,标准速度为400千米/小时,从北京到上海最快只需要3小时。“复兴号”是中国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动车组列车。“复兴号”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复兴号”列车和之前的“和谐号”相比,速度更快,能耗更低,乘坐更舒适、安全。
“可燃冰”开采技术领跑世界
2017年5月18日,我国科技团队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开采出“可燃冰”,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域成功开采出“可燃冰”。“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是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可燃冰”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陆地永久冻土中,开采难度较大。我国自主研发了一套水、沙、气分离的核心技术,能成功稳定地从“可燃冰”中取出天然气。目前,这一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墨子号”卫星迈出一大步
在量子加密通信的研究领域,如何长距离传输纠缠光子一直是个难题。最近,我国科学家潘建伟率领他的团队,利用2016年8月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地发送了一组纠缠光子对。这组纠缠光子对从云南丽江地面站出发,穿越了相距约1200千米的太空,到达青海德令哈地面站。纠缠光子对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光子会相互影响,当其中一颗的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在传送过程中,光子间的联系可能会丢失。此前,从地球上传送过的纠缠光子对,都是在 100千米的范围内。潘建伟团队认为,虽然这是某个光子的一小步,却代表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科学家们就有可能成功地将一个物体(光子)瞬间从地球传送到太空了。
“蛟龙号”海底显神勇
2017年6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水下7062米,再次刷新了自己的下潜纪录,顺利完成了下潜试验,返回母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科研人员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执行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寻及打捞等复杂作业,帮助人们探索海底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