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2017-12-05胡苗苗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政情感思想

胡苗苗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胡苗苗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由于在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均将其作为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明显重视不足、投入不足。思政课程往往表现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单方面在讲台上授课、学生无心听课状态,仅将思政课程作为一项开卷考试内容不加以重视,课程沦为形式,缺乏师生互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在师生互动教学设计上的主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策略。

互动教学 思政课程 原则 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学校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师处于课堂主导位置的错误状态,注重学生课堂积极性、参与性及有效性[1]。本文以互动教学为主线,研究了这一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一、互动教学设计原则

(一)授课内容原则

每位思政教师均应认识到互动教学是心灵、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互动,非单纯言语上的互动。教师必须在结合教学大纲需求,将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等教育内容融入当今时代之中,充分将学生需求及时代需求、社会需求反映出来,真正利用思政课程解决学生在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2]。教学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健康科学,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思想基本观点等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课堂人数原则

有效的教学互动必须控制双方人数比例,由于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关系,多数院校将思政课程设置为大班级上课,即相同专业的班级以三或四个班为基础,由一名教师授课,这极大影响了课堂互动的可能性。课堂规模可控制在两个班或100人左右,一来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二来也方便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互动。避免学生浑水摸鱼,将自身作为课堂讨论之外,影响思政课程的课堂纪律及教学有效性。

(三)主动互动原则

由于在思政课堂中教师需面对数十个学生,因此应强调自身的主动互动,而非等待学生主动提问。互动教学中,教师需处于主动性位置,通过教学魅力、理论素养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在优质、有趣、存在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之中,在平等对话下避开低效教学状态,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在主动沟通下拉进与学生的距离。

二、互动教学在思政课程中的设计策略

(一)专题化课程设计

教师可围绕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具专题化,让学生更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专题教学不应仅单纯作为任务教学,也不应过于重视教学内容的细节化。需在教学大纲要求下选择性的将部分知识点作为合并项共同讲解。在专题教学理念下,教师须紧扣未来与现实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教学模式上注重师生互动,教学内容上更为丰富,在理论知识之中穿插自身经验或名人经验,让学生更能够抓住情感共鸣点,从而在课堂上思维紧跟教师步伐。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必须避免千篇一律,陈旧呆板的教学只会梳理师生关系。教师可设计个性化话题,在班级内分小组展开讨论,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与交流。

(二)有效的引入网络教学

现阶段网络已经渗透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利用网络实现微课教学,例如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等交流媒介,实现课堂时间与课后时间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若遇到思想上的问题可与他人交流或向教师寻求帮助,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能够让教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而是作为学生的朋友,站在平等位置共同解决彼此的兴趣话题,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从而及时引导至正确方向,实现教学的随时性。

(三)改革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改革主要以社会需求及对人才发展的思想要求为引导,在教学课件的准备、教案的安排及内容的规划上不断完善。教师可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解、启发式思维的逻辑、情感化语言的表述、互动话题的设置实现教学大纲要求,并在课堂中穿插互动环节,例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模式等。在课程课件准备上也应适当利用多媒体方式,通过图片、音频文件,让学生更愿意在思政课程上投入时间及精力。只有在具有吸引力的思政课程设置下,才可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四)重视情感共鸣

互动教学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情感共鸣基础之上,这样才可让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将思维紧跟教学步骤,强调情感缓冲点、兴奋点、动机、兴趣、抒发节奏、情感意志、情感性格、情感困惑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自身角色优势,考虑学生情感需求,避免出现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的状态。只有在有效的师生共鸣下,思政课程才可在教学情感的帮助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仍存在互动性不足问题。教师需不断总结经验并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情感上的真正交流,提升思政课堂有效性。

[1]崔霞.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82(10):64~65.

[2]王志红,董军,刘金.对高校思政课”引领型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09~113.

(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情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