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2017-12-05劳海英
劳海英
探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劳海英
大学生从接受人文知识的灌输到人文精神的养成,其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实践。本文着重探讨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途径,从校园内的文化实践途径和校园外的社会实践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人文素质 实践途径 经典阅读 人文摄影
一、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个别大学生人文素质不良的情况。具体情况主要体现在三种情况。
首先,文史知识不足,文化素养不高,文化底蕴浅薄。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表现为专业知识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涉猎不足,导致在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不多,进而出现了民族文化素养的缺失。
其次,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性差。有些大学生素质比较低,公德心不足,缺少关爱环境的意识。比如,有的大学生对个人卫生非常在乎,自己打扮得很入时,衣着很光鲜。但是对于所以居住的寝室环境,却不管不问。现在一些寝室内脏乱差,值日制度形同虚设,缺少维护集体利益的公德心。另外,在言行举止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处处以自我感觉为主,不顾社会公德。
再次,在价值选择上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非常冷漠,从“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意识改为“人人为我”的小我思想。比如,从早年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再到近年的复旦大学林森浩毒死室友案,西安音乐学院高材生药家鑫开车撞倒农民不及时送医院抢救反拿刀将人刺死案,等等。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都凸显出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素质”的现状。
鉴于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抓紧探索的一个紧迫重要命题。
二、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每个时期的文化,都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也随之不断进入我国,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人民竞相追逐实用性和功利性,金钱至上、物质至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目标。物质化愈发严重的不良倾向,使得人们对物质追求和享乐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社会环境变得的急功近利。随着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微信等现代通讯媒介的流行,以及电子游戏的普及及便利性,让青年人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观”的正确树立。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选择哪些实用性强、就业好、赚钱多的热门学科和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精力也自然而然地投放到好专业、好学科上去。这部分大学生对人文学科,尤其是对文学、历史、哲学不感兴趣,投入的精力小。特别是,当前高中考试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转,也让家长们变得急功近利起来,注重的是学习的成绩,对课外的人文素养教育不重视,使得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不高。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途径
从大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学习到人文精神的养成,最为关键的因素环节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没有实践,就会远离社会、远离生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途径分为两个部分:校园内的文化实践和校园外的文化实践。
(一)校园内的文化实践活动
“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在强化校园教育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发展,努力形成格调高雅的大学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提升人文素养。比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身处其中,推动文化知识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内的文化实践活动,我们可通过编制中华人文经典必读书目,开展大学生人文经典阅读活动,如通过对诗经的阅读,了解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咏,朴素的韵律和辞藻,能建立起一种美的构架。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可展开各种讨论,从吃穿住行方面,可讨论清代豪门望族的奢侈生活,讨论贵族生活与当代暴发户生活的差别,建立起一种大视野;从诗词歌赋方面,可讨论红楼梦里的青少年,古文诗词等文学功底的训练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我们可仿效此类游戏进行初步展开,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除了网络游戏和综艺游戏之外,还有更高级的文学游戏可以玩,引导一部分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古典文学,古典诗词;从人物特性方面,可讨论王熙凤的管理能力,薛宝钗的圆通协调能力,林黛玉的纯真的爱情能力,宝玉的大慈悲心悲悯能力等等;从文学构架上讨论,我们可以讨论开放式的构架,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故事编织上讨论,我们可以讨论如何展开多条线索的铺叙和整合;从人生观上进行讨论,一个庞大的家族最终所有人物都从繁华走向了衰败,这种“空”的人生观,能震撼当代的学生,教育学生如何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引发更多的思考,能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校园内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特点,在活动地点上在校内、校外都普遍开展,活动的举办者一般是校内的学生或者老师,有时候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或文化工作者,提升活动的档次和吸引力。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就比较宽泛了。小到提高个人某方面能力内容,大到社会整体的环境的熏陶;小到地方一隅的变化研究,大到国际政策、世界形势的分析;小到手工制作发明,大到国家科技或国际高端技术的探究。等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作为专业学习的必要补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教师与学生在人生观念、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养成、固化和提升。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既能有效增加学生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也有利于内化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满足大学生的校园活动的情感需求,也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们的情商,有效扩展他们精神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感性思维和高尚的人格培养起来。
(二)校外的实践活动
人文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内,更应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动态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因此,各类高校既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也要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各类实践活动。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观、道德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一种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多多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慈善活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接受来自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不断养成有利于社会的人格品质。
比如,以人文摄影的实践活动为例,来探讨人文精神教育的社会实践如何开展。当前,数码相机已日益普及,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拍摄日益普遍的形势下,对于人文摄影的门槛可以说已经降到了最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摄影的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可以定期召开经典作品赏析会,引导他们去学习人文摄影的经典作品,例如那些充满悲悯情怀的萨尔加多、尤金-史密斯、卡帕等伟大的摄影大师,从他们的作品中,学生会对劳动、战争、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有着更加直观和深入的思考,从而引发对现实社会的审视。让他们明白一个成功的摄影者必须先是一个观察者,人文摄影者与其他摄影者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带着问题来拍摄的观察者,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思考者。这种思考是人文定义赋予其的内在使命。其次,人文摄影与新闻照片区别甚大,摄影者要深入实地,与拍摄对象长时间在一起,记录生活起居、抓拍生活细节,并拟定一个主题串联起来,以便摄影作品能够表述想表达的思想与观点。学生在拍摄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实践和体验,当拍摄者能感悟到被拍摄者的生活的时候,也就是能创作出好的人文摄影的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文情怀。通过一段时间的拍摄,可以进行拍摄作品的赏析活动,对他们的人文摄影的思考和实践,进行交流,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也可以让他们互辩,从激辩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的火花,对人文情怀的理解,就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应当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应当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当具备高尚的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优雅的外在形象,使自身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而因价值迷失、思想迷茫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园”,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精神世界的流浪者。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自我”。任何教育都是双向性的,不管人们如何认定教育的主体,都必须承认受教育者自身的重要作用。人文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养,使大学生不断体验人文精神,感受人文精神的实质并有所领悟,改造他们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会病态;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是残缺和浅薄的人。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成为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谢晓青,邓明波.高校人文教育论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
[3]付洪.对高等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3~4.
[4]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实现途径》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1534917)。
劳海英(1977-),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专任教师,讲师,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