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17-12-05陈明中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陈明中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陈明中

审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高校 贫困生 学生资助 育人

为了能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能够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国家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考察,学生资助体系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救助的手段,更应成为高校实行有效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实行公平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始终坚持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好、指导好与服务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其发挥出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职能。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制度层面的缺失

据了解,因节约成本、工作职责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基本上是依据学生的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经济困难证明。在大一新生入学后,负责贫困认定的辅导员老师因建立学生的基础档案信息时间仓促、规定的认定时间短、手边其他的繁杂事务多等原因,在评定国家助学金的过程中,很多都以每人3000元的标准进行助学金名额的分配。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助学金,常夸大其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还常到老师办公室哭泣寻要助学金,辅导员常因无法辨别真实情况,认定为家庭贫困,这会使真正贫困且不愿诉说的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资助。

(二)很多获得国家资助的学生感恩意识淡漠

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都呈现出敏感性、自闭性、冷漠性等特点。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自己能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社会援助等资助才能继续求学常无动于衷,觉着这些对他们的资助都是理所当然的,内心没有什么感恩意识。他们不会感谢国家为他们继续求学提供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不会感谢父母养育他们多么不易,有的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还将家庭拮据归于父母没本事;也不会感谢学校与老师对他们的循循教导,有些比较偏激的家庭贫困生对帮助他的老师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见面后也形同陌路。他们这一特殊群体所呈现出来的感恩意识的淡漠问题,现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获得国家资助的大学生诚信缺失

大学贫困生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上,现阶段国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一般有两类: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管是哪种助学贷款,都是以学生的信用为依托而承担的信用贷款,虽然国家免去了担保或抵押,但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本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还款。目前很多高校的一些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常出现不守信用的违规行为,有的大学生在经过高校多次提醒后,仍不按时还款。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不少学生在调整到新的工作单位后,离开原来的城市后,不会主动将最新的联系方式告知学校和银行,这不仅造成了银行的巨大经济损失,更败坏了自己的信用。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应在援助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学校以在校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和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来确定贫困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由于大学生一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必然造成地区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也相差很大,以此来界定贫困生有待商酌。其次,贫困生认定的程序缺乏操作性。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主要以学生的自我陈述,贫困证明虽说由一些民政部门提供,可有些不负责任的民政部门常提供夸大、虚假的信息。第三,有些学生为了能获得国家资助,常弄虚作假,向辅导员老师提供虚假的材料。

(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教育针对性不强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往往重视经济资助工作,而对贫困生资助前后的教育引导工作关注得比较少。高校在资助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少关注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有的不少贫困生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下,常违规违纪,这在同学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对资助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挑战。在开展的感恩教育过程中,因时间、经费、场地等原因,开展的活动多以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进行,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缺乏,与贫困生很难形成互动,很多教育仅有教育的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贫困生自身因素

据调查,高校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总人数的40%左右,这一群体还是比较庞大的。贫困生常因自卑、自闭、敏感等心理特征及个人成长的支持系统的缺乏,常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常会在自卑和自恋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他们常因无法一时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现状而选择自暴自弃,因知心朋友的缺乏及调整内在不良情绪方法的不成熟,常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压抑于心中,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无所谓的姿态,对自己的未来处于迷茫与无助中。

三、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贫困生感受到国家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的温暖。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十分关心贫困生的上大学问题。2007年,国务院新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央相关部委、各省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各高校健全了以“奖、贷、助、补、减”等为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报纸、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宣传阵地,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手段,向学生和社会宣传国家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的政策理念。通过宣传,让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全面了解到国家和学校的具体资助项目、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

(2)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很多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淡薄,不仅有贫困生自身的因素,还因很多高校没有对贫困生进行多种形式、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资助育人的成效,所以必须将贫困生的诚信意识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以达到资助和诚信养成的双重效果。首先,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让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高贫困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树立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其次,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树立诚信先进的典型,用这些典型的言行来感染被资助者,激励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第三,将奖惩机制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对那些诚信勤奋上进的贫困生加大资助的力度,对那些获得资助后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不按时上课的学生,取消其资助资格或减少资助金额。

(3)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以此来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贫困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其背后往往隐含着一系列的问题,而其中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他们中的很多人因接受的成长环境较差,导致其认知上的偏差,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摆正自己的心态。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抑郁,多内向、自卑、多疑、敏感、压抑……。

这本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可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常将工作的重心仅仅放在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却很少关注。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的是心理的疏导与慰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求学的动力,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念,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生入学后就建立贫困生的原始档案,内容包括家庭状况、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对这些贫困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且建立成长档案,做好四年的成长跟踪工作;再次,针对同一特征的贫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让他们利用集体的力量自我成长。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既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是一个很好的开展育人工作的平台。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有了比较协调的发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宗旨才会真正实现。高校应主动利用好资助育人的这一广阔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黄少玲.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2]李岩.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策探讨田[J].理论导刊,2007(22):48.

[3]李心怡.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江苏技师学院学报,2011(5):88~91.

[4]栗蕊蕊.高校贫困生救助的伦理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23~24.

(作者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陈明中,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他用大爱改变孩子一生命运——周堃于井冈山助学记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简单助学:照亮困境儿童前进的路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关爱·帮扶·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