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魏晋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

2017-12-05胡晓俊王文浩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魏晋气候

胡晓俊 王文浩

西北地区魏晋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

胡晓俊 王文浩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当时的气候状况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我国的魏晋时代,干旱和寒冷是当时气候的最为主要的一个特点;与先秦时期和秦汉两个王朝所处的时代相比,我国魏晋时期的动植物资源尽管并不丰富,然而与现代相比,还是极大的超出了;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颇有不同于今日者。与此同时,魏晋时代具有数量众多和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人类社会与当时的自然灾害之间本身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所以,动植物资源、气候变化情况和水文特征等都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时期 生态环境 总体特征

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配性的作用,如果要想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形成清晰的认识,首先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在历史中人类活动的空间与人类自身之间存在的种种的相互关系。在我国的魏晋时代,与今天相比,不管是当时的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魏晋时代的历史进行阐释,就不可以单纯地采用目前的地理情况作为依据;与此同时,对于魏晋时期的历史而言,当时人文地理以及自然地理等相关的情况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所以,本文针对当时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对魏晋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魏晋西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

(一)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位置

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其经纬度为东经73度至东经123度,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从海陆位置讲具体是深居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二)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划分,除包括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自治区外,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

从地理的层面来讲,我国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魏晋时代主要包括以下区域:第一,新疆大部;第二,柴达木盆地;第三,内蒙古高原西部;第四,青藏高原北部;第五,河西走廊;第六,渭河平原;第七,黄土高原西部。上述的这些地区在当时被统称为西北或者大西北。

二、气候形势

西北地区因处于亚欧大陆内部,与最大的太平洋距离非常远。再加上青藏高原产生的阻挡作用,所以印度洋的水汽也无法移动到这里,因此当地具有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特点。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以当时的物候资料作为主要依据,深入的研究了这一时期我国的气候状况,研究结果认为在魏晋时代我国的气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而寒冷是魏晋南北时期气候的主要特征,该气候在农业物候和气候时间上得到了具体的显现,而在我国的三国争霸时期,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字孟德),他在著名的铜雀台附近,也就是在河北临漳一代进行柑橘的种植,但是其结果子开花并不结果,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气候比起以前更为寒冷,而之后在曹丕继位的时候,也就是在公元225年左右,他到淮河以北附近(现代淮阴附近)进行士兵演戏视察的时候,正是因为淮河水受到低温的影响,在极短的时间内结冰,导致了演戏不得不终止,这也是我国历史中关于淮河水第一次结冰的记载,之后公元366年时,渤海湾一代,具体位置是从昌黎道营口的水域一连三年出现了结冰的现象,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当时的渤海湾因为结冰连车马都能在冰上行走,而当时具体的温度根据科学的考证,发现比以现在的低温大概低三摄氏度。时间推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其气候根据当时文献的记载,当时的温度比现在的南京还要冷,而这一点也能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可以得到相关的证明。这些资料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证明我国西北地区的寒冷期一直持续了六百年左右,跟第一次寒冷期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整整长了四百五十年的时间。

三、关于动植物资源的分析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公元420年-589年),这个时期的动植物资源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出但是的动植物资源已经受到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一些影响,其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已经完全不能跟秦汉时期相比较。

(一)动物资源

历史上在西北地区的野生动物有华北虎、华南虎、棕熊、花豹、马熊、麋鹿、马鹿、西北狼、西北盘羊、岩羊、普式原羚、野骆驼、野牦牛。

(二)植物资源

在南北朝时期,我国黄土高原西北地区的森林草原地区森林资源异常丰富,此情况可以从该历史时段中看到一些根据,在《魏书·世祖本纪》记载了阴山地区的森林异常繁茂的情况,而在河西的植被的发展是由于从事游牧业的部族进入了河西西区,因为放牧本身决定了其必须要退耕还木,因此在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出牧业呈现出直线的上涨趋势。

四、对河流湖泊的分析

在北魏时期有一本著名的书籍,名为《水经注》,郦道元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水经注》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流湖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对西北地区河流湖泊的记载多数在《河水》篇中,“河水”即今之黄河。魏晋时期的河流湖泊,在地质演变中,可以看到很多的河流河道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一)河流水文特征

《水经注·河水》卷二记载“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这里记载的不是黄河。这个地区称为河西走廊,这里的河流都是注入居延海的内陆河。第四条《经》文“又东过陇西河吴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下,《注》文虽然还有一些错误,但洮水确实是黄河上游的支流。《水经注·河水》卷三主要内容是现在称为“河套”的部分,但也写及从“河套”南流,既今陕西和山西两省之间的河段,属于黄河的中游。最后写到上郡高奴县。上郡是秦所置的郡,位于烬陕北榆林一带。高奴县也是秦带所置,属于上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一带。所以《注》文所叙,大概属于今山。陕西省间的黄河北段。其中有“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而取用之。此处洧水是清水的支流,清水就是今陕西省北部的延河,这一带至今仍存在规模不大的油田。《注》文说“肥可燃”,意思是说这种“水上有肥”的“肥水”可以燃烧。郦道元因为见到的文献很多,所以又提出了《博物志》记载的酒泉延寿县(今甘肃玉门一带)也有这种可以燃烧的“肥”水。《注》文说:“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注》文所记的当然是石油,而所记的这两处,确实都存在油田,说明《水经注》的记载,对当前矿物资源的研究很有价值。

(二)湖泊水文特征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在当时这一地区共有湖泊五百多个,其名称与现代各不相同,而根据其详细的记载,其中分别有湖114片、沼泽有100片、陂160、海7、菽11、池117座,其他不详细的记载有38个,比较遗憾的是,还有其他很多湖泊未计入。位于西北地区的有:屠申泽(内蒙古磴口县)、山西省的祁县、介休方圆(古代称为九泽)如今山西省新绛县(古代王泽)、山西闻喜县(古代董泽)、甘肃省民勤县(都野泽)、罗布泊(古代坳泽、盐泽等地)、内蒙古额济纳旗(古代居延海)、青海(青海湖)等。其中有些在现代已经消失。

我国相关研究者根据对《水经注》的研究得出,在东汉之后的朝代中,塔里木河中游有一处名为注滨河的河水改道,直接造成了古国楼兰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而当时敦煌的管理者索勒派遣五千精兵开往楼兰,又召集接近三千名兵士,这些人经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将注滨河引入了楼兰,基本解决了楼兰的缺水问题。但是在到了公元四世纪的时候,曾经盛极一的楼兰因为缺水的原因化作了一片荒芜,曾经极为繁荣的丝路也逐渐被黄沙掩盖,而作为当时作为楼兰的骄傲的罗布泊也逐渐被黄沙所取代,虽然楼兰的管理者为了疏通河道费尽了力气,但是却都无法阻止气候的改变。

五、自然灾害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争不断,混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人民流离失所,以子为食,这样的混乱整整支持了三百两,而三百两的战乱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醒不来的噩梦,当时社会经济接近崩溃,虽然有关学者在历史政治的层面上对于长时期的战争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笔者经过对这一时期气候的调查和研究之后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气候恰巧处于极为不稳定的时期,气候的异常是导致这些战乱的间接原因,因为气候的异常导致了有的区域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例如有些地方颗粒无收,有的地方却硕果累累,饥饿的人总是最容易失去理智,首先是社会问题逐渐地累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爆发出来的影响足以引发战争。正是因为如此,笔者才会对魏晋时期的气候进行了特别的关注,从魏晋朝的开始直到结束,其间的气候表现出以下特性。其一,气候变化无常,根本难以捉摸,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耕的失败。其二百年不遇乃至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涝或者干旱年年发生,这等于将当时的人们逼上了死路,笔者最后对魏晋时期的气候特点进行了终结,之后发现如此诡异的天气符合相关学者提出的气候异常期。在这一个阶段,往往很难遇到了的极端天气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才会被称之为气候异常期。 其实不仅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述之气候形势、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等,也都息息相关,比如魏晋时期相对寒冷干燥的气候与五胡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烧杀抢掠具有密切关系,其并非属于偶然的巧合,因为类似的历史大格局的变化,如女真的在中原地区的烧杀抢掠,以及后金的入关与明王朝的灭亡,上述的这些历史事件都与这寒冷的气候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因为受到当时不断寒冷的气候的影响,导致本来就地处寒冷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无法在当地酷寒的天气中生存而被迫南下中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一)主要种类

主要有水、旱、蝗、风、雹、地震、疫病等灾害。上文我们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在处于一个气候的异常期中,因此在这期间魏晋南北朝的自然灾害不仅仅只有频繁这一个特点,而且每一次灾难出现的时候,所涉及的面积极为广泛,灾害程度极深,这些都是挑起战争的主要因素,之后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又对人民凭填了几多疾苦,这便是天灾人祸的集合,笔者在经过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分析之后列出以下例子。

据史书《续汉书·五行志》的记载,在汉灵帝继位的时候,天下间又五次庞大的瘟疫,在短短十年间,大医学家张机所在的宗族死的仅仅不到三分之一,要知道其宗族有两百多人,可见当时瘟疫的厉害。而在汉献帝在位的一段时间,根据《五行志》的详细记载,曹操之子曹丕亲眼看到很多人在瘟疫中死去,达到了家家有逝者,夜夜都能听见悲哭的声音,其孔融、王璨等著名文学家都死在了这一场瘟疫之中。综合以上可见,当时的瘟疫规模之大,程度之深。

(二)发生频率

在东汉首尾一百九十五年中,地区大小不等的有灾年多至一百一十九年。而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其自然灾害呈现出更加频繁的态势,对于当时的情况,邓云有着比较全面的叙述,说是在魏晋时期,年年都有灾难,根本没有断过,在魏晋王朝统治的时间里,遇到了的灾害总共有304次,灾害的频繁是以前的朝代根本没有的,而灾害的类型有地震、水灾、旱灾、风灾、冰雹、蝗灾、霜灾、瘟疫等,在魏晋二百多年以来,写在史书上的仅仅有六十次,这是对于水灾的记载,而风灾共计五十六次,地震据统计到了五十三次,而冰雹等有五十三次,蝗灾达到了十四次,霜雪灾害两次。

古人的统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偏差,根据我国这些年来对历史的探析,发现仅仅是地震,在三国时期就有十四次,在西晋时期有三十七次,而在东晋十六国有五十次之多,总共一百零一次,由此可见,当时的邓云统计的数据有失偏颇,但足以表明当时灾害的频繁。

[1]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3):5~12,160.

[2]狄三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研究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01):25~37,123.

[3]葛全胜,刘浩龙,郑景云,萧凌波.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J].自然杂志,2013(01):9~21.

[4]陈长琦,范兆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三十年[J].史学月刊,2009(10):107~125.

[5]束锡红,马宗英.区域环境变迁与经济文化历史演进之互动——以陕甘宁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02):125~131.

[6]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J].中国农史,2003(01):6~70.

[7]吴晓军.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J].甘肃社会科学,1999(04):67~73.

[8]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03):45~52.

[9]张鹏立.魏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地理因素及影响探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3):66~69.

[10]周彩云.古代中国气候和生态环境变迁与游牧民族的迁徙[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5):48~50.

[11]李润乾.古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04):5~11.

[12]吴晓军.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05(05):196~199,230.

[13]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刘浩龙.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6):934~942.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胡晓俊(1994-),男,甘肃临潭人,藏族,学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魏晋气候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寒露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