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探析
2017-12-05乔谦
乔 谦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探析
乔 谦
从严治党是民之所盼、民心所向。基层的腐败,一方面严重损害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削弱了当合政府的威信,甚至还威胁到了党的执政地位。由此可见,全面推进基层从严治党时间紧迫、意义重大。作为居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识的社会群体,社区涉及到居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社区治理模式要适应反腐倡廉新常态,直面现实挑战,并积极地进行路径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探索适合新形势、新特点的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
从严治党 社区治理 模式创新
习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所在,又是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执政等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就对从严治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社区的功能也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社区一方面要对上级政府负责,另一方面也要对广大居民负责。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为宗旨,以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利益为原则。
一、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需要种种需要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社区治理的开展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通过新公共服务“政府来掌舵,市场划桨”的核心理论,我们了解到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条船”属于公民。作为直接接受、参与、监督公共服务、履行纳税等义务的公民才是“这条船”真正的所有者。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需要构建政府监管、多主体合作共治的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一)现实需求
一方面,改革开放前,在政府计划的经济体制影响下,政府对政治、经济、生活、社会都产生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虽然政府简政放权的脚步逐渐加快,但转变需要过程和时间,政府对基层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公民,特别是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公民进行社区自治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社情要求
在新形势下,社区居民各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种问题、矛盾层出不穷,社区所承担的公共事务也因此而复杂多变,为此社区需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面对这些额外的任务和负担,作为基层组织的社区仅靠自身的财力是难以承受的。因此,需要寻求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借助城市行政力量来加强管理和控制。
(三)社会主体多元化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服务很难满足现代社区居民丰富多元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单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模式的弱点和缺陷得以充分暴露,例如居民认同度低、政府买单等。因此,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体作用,运用社会与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对第三部门、志愿团体、协会等表示充分的尊重,反复征求、讨论居民、团体、部门的意见,与之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强化社区各主体间的参与意识。
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创新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区干部主观思想的挑战
经济人假设理论将每个人看作是“趋利”的“经济人”,其所做出的行为选择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私利。社区干部也是“经济人”,其所进行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利益的。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型社区的建设对社区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权力崇拜等传统行政观念在部分社区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传统行政观念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时期的熏染作用下,很社区干部无法摆脱传统的行政惯性,依旧采用“管控式”的行政方式对社区进行治理,民主意识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缺乏;甚至,一些基层干部把“当官”和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最终堕落成为腐败分子。
(二)监督机制虚化的挑战
寻租理论认为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漏洞为寻租者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从而也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然而,由于监督主体之间的合力不够,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利合度不高,基层监督的效果有待提升。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下,对权利的监督一般只延伸到县一级,在街道一级往往也只有一个负责纪检的党政办,只有一个干部来负责纪检工作,呈现出管辖范围广,防腐监察力度小的社会现实。社区的管理主要依赖于自治管理和社会团体的监督,社区一级更属于监察制度和纪律检查制度的盲区地带。
在基层从严治党的民主监督中,社区居民是主体,广泛的群众监督也是防御社区干部腐败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由于社区居民民主监督意识普遍薄弱,受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今天社区民众依旧认为群众理应受到官员的管制。而且,受地域和人情关系网络的影响,在以亲戚、朋友、同学等主体所维系的社区“熟人社会”中,群众大多都与社区干部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有的干部行为不检或者以权谋私,大多数群众往往会选择视而不见。
(三)考核机制匮乏的挑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就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缺失正确的法律知识的引导和诉诸途径去检举告发;另一方面社区干部的数量庞大,相应的上级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配套的措施去监督社区干部,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匮乏使得社区成为腐败行为的频发的地带。
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社区创新治理模式路径探析
(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拧紧思想“总开关”
首先,把好思想认识关。加强社区干部的作风建设,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好思想源头的“总开关”问题。让责任意识在社区党员干部心中落地生根。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社区廉政教育是廉政建设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加大廉政教育培训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社区教育与区域化党建工作融合
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全部工作领导核心,同时也是社区教育工作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全面重演治党的大背景下,必须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发挥街道党工委的统揽作用,要积极整合街道辖区内所在高校党组织、新经济党组织、新社会党组织等隶属关系不同的各类党组织,借力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及时了解群众的各类需求和意愿,为社区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
(三)强化监督制约合力,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机制
法国学者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制衡,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实行有效的监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把权力约束在正常的轨道上,防范其失控,使权力充分地为人民服务。
1、提高监督的自觉性
一方面,社区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强化广大社区干部的监督意识。着眼大局,从维护社区稳定和发展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正确对待社区居民的监督与批评,社区干部真正能够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做起。另一方面,要培养群众的监督意识,开展广泛的宣传,让农群众敢于参与、善于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2、加强党内监督
为了抵制一言堂,防止权利的过于集中,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坚持和贯彻好社区重大事项由社区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会议,在党内积极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员之间形成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走出去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使社区纪检机构设置、工作机制、人员编制等方面不断得以完善。同时还要提高社区纪检干部的履职水平,努力使作为行政权力末梢和监察边际的社区,同样成为防腐预腐纪检监察网络强势延伸的地带。
(四)全员参与共建共理
要探索建立社会参与、民间运作、面向全部居民的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体系。由政府购买服务,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义工为骨干、以义工队伍为基础的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力争实现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以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社区组织参与为辅的全员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社区延伸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尽管目前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还存在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在“科学合理、规范系统、切实可行”的原则下,拧紧思想的总开关,加强监督,就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以政府监管和多主体合作共治的社区创新治理新模式。
[1]叶笃初,卢先福.党的建设词典[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美]珍妮特·V· 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A].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腐[C].北京:中央文献出上社,党建行物出上社,2013.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本文系四川旅游学院科研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域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基于龙泉驿区丽阳社区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16STUS17)的阶段性成果;四川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青年项目《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析——基于“川旅——龙泉”校地合作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Y2016C01)阶段性成果;四川旅游学院创新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成果。
乔谦(1986-),女,汉族,四川米易人,硕士,四川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