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民间歌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管见

2017-12-05侯天庆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歌谣苗族民间

田 穗 侯天庆

苗族民间歌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管见

田 穗 侯天庆

苗族民间歌谣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通俗明快的节奏而成为幼儿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如果把苗族民间歌谣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资源,将会对3-6岁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探讨苗族民间歌谣的幼儿语言教育价值,以期能为民间歌谣合理运用于3-6岁幼儿语言教育提供可参鉴性建议。

苗族民间歌谣 幼儿语言教育 价值 探讨

民间歌谣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内容涵盖极广,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能歌咏和唱诵的口头韵文作品。本文将选择流传在贵州省境内苗族民间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儿童乐于传诵的民间歌谣,以歌谣的语言特点为切入点,探寻歌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为民间歌谣资源有效融入幼儿语言教育提供可参鉴性建议。

一、苗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

苗族民间歌谣内容广泛、句法形式与表现手法独特,是贵州苗族民间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此将搜集到的流传在苗族民众中的歌谣,紧扣符合幼儿诵读的民间歌谣内容谈谈其主要语言特点:

(一)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苗族民间歌谣最显著特点是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如《秋》:秋天到,蟋蟀叫。/白云飘,蓝天高。/菊花开,枫叶飘。/苹果,柿子枝头摇。/稻子,麦子田里笑。/丰收的季节到来了。[1]这首童谣句末押韵,极富节奏感,随着歌谣中动词更替使用,使内容层层递进,显露出极强画面感,能促成幼儿语言多样性认知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篇幅简短,结构明晰

苗族民间歌谣是在口耳相传中进行传承发展的,以幼儿为主要传授对象的歌谣,为了适合幼儿记忆与传唱,大都篇幅简短且结构简单明晰。如一节式歌谣《苗家汉家共外婆家》:苗家汉家,/共外婆家。/苗族汉族,/共外公屋。[1]歌谣共四句,其短小的篇幅、简洁的结构与单一的主题,易为幼儿理解识记。又如二节式歌谣《八方老幼来玩年》:小山包上立秋千,立在山包水旁边。/四面男女齐聚拢,八方老幼来玩年。/小山包上立秋千,立在山包水井旁。/四面男女齐聚拢,八方老幼到秋场。[1]歌谣每节四句,前一节描述八方老幼来玩年的热闹,后一节则对应着热闹呈现出“八方老幼到秋场”的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再如多节式歌谣《蝌蚪》:蝌蚪呵,你为什么要逃?/水浑我才逃。/水呵,你为什么要浑?/石头滚下来我才浑。/石头呵,你为什么要滚?/野鸡刨我才滚。/野鸡呵,你要刨什么?/我刨栎子吃。/栎子呵,你为什么要落?/风吹我才落。/风呵,你为什么要吹?/不吹岁月不走,种植无收没饭吃。[3]歌谣句式结构自由,侧重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较适合5-6岁幼儿吟诵欣赏。

(三)修辞多样,形象生动

苗族民间歌谣形象的语言、多样的修辞使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如:

以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主的歌谣《萤火虫》:亮火虫,点点红。/打把伞,过桥龙。/桥龙上面有朵花,/飞来飞去接爹妈。[6]歌谣将萤火虫人格化,符合幼儿思维的“泛灵性”特征,且歌谣又寓含孝敬长辈的道德观,很有现实意义。

以摹状的修辞手法为主的歌谣《两个蛤蟆》: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跳到荷塘里,/荷塘水已干,/蛤蟆不吃水。[6]歌谣用语言文字把描述物性状如实摹写,借助对蛤蟆跳进荷塘 “扑通扑通”的摹声,既传达出美妙的音响效果,又充满了天真活泼的童趣。

以反复修辞手法为主的歌谣《大山》:大山大山高高,/小树小树摇摇,/云绕山儿飘飘,/鸟在树上跳跳,/一幅大山图画,/谁都夸奖:真俏![2]歌谣通过叠词回环往复表达,节奏性强,适宜幼儿诵读。

以起兴的修辞方式为主的歌谣《金桔滚滚圆》:一树金桔滚滚圆,/如今苗家生活甜,/食衣住行样样好,/闲暇逛逛游乐园。[1]歌谣借“一树金桔滚滚圆”起兴,引出“如今苗家生活甜”的歌颂主体,情感表达巧妙直接,易于幼儿识记。

以顶针的修辞方法为主的歌谣《伢儿哭》:伢儿哭,背鸡庐。/庐糟糕,当柴烧。/烧灰垢,种黄豆。/黄豆香,接新娘。/新娘好,得乖嫂。/嫂勤快,织锦带。/锦带红,拿接龙。/龙来到,欢喜笑。/笑得一个蚌壳壳![1]这首连锁调式的歌谣,前句句尾字“庐、烧、嫂、龙、笑”或词“黄豆、新娘、锦带”与下句句首字或词相同,幼儿吟诵时增添了动感和趣味。

二、苗族民间歌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

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语言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教育者有效的语言教育方式,可极大促进幼儿语言水平发展。苗族民间歌谣中适宜幼儿诵读的歌谣对幼儿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有极大辅助作用,其主要教育价值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利于幼儿良好倾听能力养成

幼儿语言获得的最初是通过“听”来感知理解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亦明确倾听能力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幼儿要能“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5]。苗族民间歌谣口耳相传的语言特点是幼儿良好倾听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其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歌谣具有生活化的口语和富于韵律的节奏,能增进幼儿对歌谣亲切感,引起其有意注意,进而主动倾听。如《俩姐妹》:两兜白菜后园栽,先有脚叶后有苔,/先有姐姐后有我,姐姐聪明我也乖。/妈妈做饭姐挑水,妈妈烧酒姐搬柴。/爸爸洗脚我搬凳,他洗完脚我拿鞋。/姐姐读书我不吵,姐姐写字我搬砚台。/我要吃饭姐帮煮,我要吃糖姐去买。/爸爸妈妈咪咪笑,称我和姐是乖乖。[3]

其次,歌谣内容极富趣味性,幼儿喜欢倾听。如《小猫抓老鼠》:一二三四五,小猫抓老鼠,/老鼠没找着,看见小肥猪。/肥猪在干啥?睡觉打呼噜,/呼噜打几个?小猫数一数,/呼呼呼呼呼,/一二三四五。[3]

第三,歌谣篇幅短小,能以幼儿易接受的形式把劳动生产知识告知幼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符合幼儿短时注意的认知特点,幼儿乐于倾听。如《布谷鸟开叫》:布谷鸟开叫,/播种季节到。/桐树开了花,撒秧不会差。[4]

苗族民间歌谣能让幼儿通过聆听来感受语言带来的愉悦,进而领会其意乐于表达,这种“听→思→诵”的歌谣学习过程就能培养幼儿良好倾听力与语义理解力,为幼儿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打下了基础。

(二)利于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苗族民间歌谣为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丰足的资源。如,《娃娃陪娃娃》:娃娃陪娃娃,一起来坐下。/大家手拉手,结伴说笑话。/你说我搭腔,我问你答话。/结成好朋友,大家笑哈哈。[3]歌谣虽简洁,却导引幼儿如何运用社会交往规则与人友好相处。又如《苗崽和毛崽》:苗崽戴毛帽,毛崽戴苗帽。/大风吹掉了苗崽的毛帽,/树枝挑落了毛崽的苗帽;/苗崽和毛崽,一块儿去找帽;/苗崽找到了毛崽的苗帽,毛崽找到了苗崽的毛帽;/苗崽给毛崽苗帽,毛崽给苗崽毛帽;/苗崽又戴上了毛帽,毛崽也戴上了苗帽。/苗崽和毛崽,站着一齐笑。[1]歌谣节奏明快,趣味性强,幼儿在诵读中体悟到礼貌和友谊的主题。

(三)利于幼儿良好语言品质形成

幼儿期是良好语言品质养成的“黄金期”。幼儿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品质,才能积极思考、表达思想,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研究表明:幼儿良好语言品质养成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有丰富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样本;二是有良好语言运用环境。苗族民间歌谣中适宜于儿童读诵的民谣、儿歌、童谣等内容便是丰富的书面语样本,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启蒙之师。如颠倒歌《稀奇歌》:稀奇稀奇真稀奇,/鸭蛋孵出芦花鸡,/猛虎上树霸个窝,/雄狮生只花面狸,/灰狼河滩下窝蛋,/白鼠吓死小猫咪,/麻鹅昂头咯咯唱,/黑狗叫得叽叽叽。[2]歌谣正话反说极具趣味,能让幼儿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对歌谣内容进行合理判断,不仅充分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学语言的机智风趣,而且提升了语言品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四)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创造力

适宜幼儿诵读的苗族民间歌谣短小精练、朗朗上口,为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而且歌谣内容多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若能以歌谣为载体“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6],幼儿必然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对有兴趣的歌谣进行主动仿编或创编,达成语言发展之目的。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某幼儿园大班教师组织幼儿学习歌谣《出来歌》时,能针对幼儿兴趣采用创编歌谣的方式提升幼儿语言创造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出来歌》原文:什么字出上不出下?由字出上不出下。/什么字出下不出上?甲字出下不出上。/什么字要出上下出?申字要出上下出。/什么字不出就不出?田字不出就不出。[3]教师引导幼儿联想进而共同创编歌谣:什么字在大字头上有一横?天字在大字头上有一横。/什么字在天字头上露出头?夫字在天字头上露出头。/什么字在大字头上有一点?犬字在大字头上有一点。/什么字在大字底下有一点?太字在大字底下有一点。)

三、苗族民间歌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运用策略

苗族民间歌谣资源对幼儿语言发展价值极大,挖掘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幼儿语言教育价值并使其运用到幼儿语言教育中,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是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掌握选择教育内容的依据

认真选取融入语言教育活动的苗族民间歌谣内容,是促成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教育者只有选择出适宜于幼儿诵读的苗族民间歌谣,才能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愉悦氛围中学习和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是,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谣。学前期幼儿在心智尚未成熟前,最感兴趣便是自身熟悉的生活,而苗族民间歌谣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色彩,如果把“生活化”的歌谣作为幼儿语言教育资源,将会极大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且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语言结构的敏感性,最终会达成极佳的语言教育效果。

二是,选择节奏欢快、富有韵律感和趣味性的歌谣。苗族民间歌谣的语言极具特点,韵律、节奏、结构、修辞的巧妙运用,使歌谣生动有趣,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关注,使幼儿发自内心喜欢并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自然而然获得发展。

三是,选择结构简单、主题单一且符合幼儿认知的歌谣。学前期幼儿具有直觉、形象化、具体的思维特点。尽管选择结构简单、主题单一的苗族民间歌谣符合其认知特点,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小班(3-4岁)选择的歌谣应句式简短、韵律和谐且充满童趣;中、大班(4-6岁)的幼儿由于语音、词汇、语用能力都比小班幼儿成熟且不断扩大了关注事物的范围,可以选择内容结构相对复杂能提高其语言表达力的歌谣,如绕口令。

四是,选择内容正面,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歌谣。苗族民间歌谣内含苗族人民各种生活情感的体验,大部分作品充满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反映消极、灰色的作品也夹杂其中,为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教育者一定要理性选择。

(二)合理安排语言教育的内容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5]。苗族民间歌谣丰富的语言教育资源,虽为幼儿语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只有合理安排好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达成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遵循幼儿各年龄阶段情感、能力和认知等方面发展规律,把苗族民间歌谣的教育内容作如下安排:

3-4岁幼儿(小班)主要以欣赏、吟诵简单的民间歌谣为主,可开展每天一次的“我们一齐唱歌谣”活动和每周一次的“我们一齐演歌谣”活动。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直观且无意注意占主导,所以教育者对幼儿的民间歌谣教育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教师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采用吟诵、边诵边动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主题单一、句式简短、颇具童趣的歌谣。

4-6岁幼儿(中、大班)主要配合游戏或舞蹈吟唱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谣,可定期举行“我唱我演民间歌谣”活动。幼儿在会唱会演基础上可以学习创编民间歌谣,学习中可采取诵读、边诵读边做动作、吟诵辅以打击乐伴奏等方式学习,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创设适宜的语言教育环境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笔者认为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民间歌谣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中,教育者应本着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教育观念,建立适宜幼儿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才能激活民间歌谣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真实价值。笔者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一是创设丰富的语言物质环境。借助苗族民间歌谣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语言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创设自主听录音、看动画的视听角,创设听、说、读、练的语言区角等等。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学语言获得语言的锻炼和发展。

二是创设灵活的语言活动环境。教师主动引导幼儿唱健康歌谣、演健康歌谣、编健康歌谣和画健康歌谣,当幼儿歌谣知识有所积累后,教师带领幼儿深入社会和大自然搜寻苗族民间歌谣的创编素材,引导他们在对歌谣理解和加工的基础上,把个人的感情寄托在对歌谣的理解中,以达成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三是创设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幼儿语言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宽松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幼儿学习感兴趣的歌谣内容时,如果身处良好的语言心理氛围中,定会让他们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其语言技巧在交往中也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是创设平等的语言交往环境。温馨的师幼关系、友爱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幼儿语言行动水平在交往中得到进步。在歌谣学习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歌谣,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互帮互学、相互欣赏、交流心得,既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水平幼儿的学习效率,还能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取得了很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四)注重家园合作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场”支持着幼儿成长。因此,幼儿语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师,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园合力达到语言教育的最优化。如利用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与幼儿一起诵读歌谣,使家长的参与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歌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价值潜移默化的延伸到家庭。

四、结语

苗族民间歌谣是一个民族的时代印记。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的教育者可适当考虑把适宜幼儿诵读的民间歌谣融入幼儿语言教育中,当歌谣在幼儿之间传唱并成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并且传承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正是对苗族民间歌谣作为教育资源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中的一点探讨,希望能为民间歌谣有效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达成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

[1]雷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西江苗族志[Z],1998.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

[3]马筑生.贵州童谣(第一至三集)[DB]. http://blog.sina. com.cn/s/blog_5e9174720100p3kx.html. http://blog.sina.com. cn/s/blog_5e9174720100z9f7.html.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e9174720101m6v6.html.

[4]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龙玉成,王继英.贵州民间歌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本文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15年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与2014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项目子课题(2014ZCK006)成果之一。

田穗(1971-),女,回族,广西桂林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侯天庆(1969-),男,苗族,贵州雷山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教学。

猜你喜欢

歌谣苗族民间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高人隐藏在民间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