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庄学

2017-12-05李月琴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竹林七贤玄学名士

李月琴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庄学

李月琴

魏晋时期,玄学是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庄学是随着玄学的清淡之风的盛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玄学演进的四段历程为线索,探析了魏晋玄学名士对庄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庄学在玄学发展中的作用,剖析了竹林时期由重《易》《老》向重《庄》转变的原因,指出中朝玄学和东晋玄学为庄学的发展注入了新质。

魏晋时期 庄学 玄学

汉末魏初,社会动荡不安,士人群体意识的开始觉醒,加之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代经学,使得新思潮勃然兴起。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名士为了摆脱乱世的干扰,努力寻找一条明哲保身的道路,而恰好庄子的思想符合这时期名士的需要,所以庄学逐渐盛行。贺昌群说:“东京之末,节义渐衰而浮华渐盛,盖始于马融之倡老、庄也。”①由此可见老、庄之学在魏晋时期正逐渐摆脱被世人忽视的地位,在文化领域和名士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魏晋时期,玄学的演进主要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中朝玄学”以及东晋以后的“江左玄学”四个阶段,在每个特定的阶段中玄学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称之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以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为主线,随着魏晋玄学的清淡风气的盛行,来探讨魏晋名士对庄学的继承发展以及其对玄学演进的意义。

一、正始玄学与庄学

在正始年间,首开玄学之谈的何晏、王弼秉承汉代名士学习老、庄精神,他们不仅积极地支持老子精神,还不断地在谈话中引用庄子的道之有无等其他的观点。在正始初年,何晏被曹爽任命为吏部尚书, 功业彪炳、身居高位,由于他的影响,名士越来越重视老、庄之学,并逐渐渗透到其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世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何晏“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 ,②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③但是他们仍然害怕庄子的放浪形骸、随心所欲, 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汤用彤指出:“何王虽能精, 然皆以老庄解易。”④这便明确指出了正始年间重《易》《老》,而轻《庄》的玄学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庄子》的思想正在玄学之中不断地深化,对玄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庄子》也正开始挣脱被《老》学掌控局面的境地。

总之,正始玄学主要是以何晏、王弼的思想为代表,其中包含了许多《庄子》的内容,庄学的发展在依附于《老子》过程中,也取得了其独自发展空间。正始时期庄学主要是以清谈的方式来推动其传播和发展的,以专门的文章、著作为主的文字传播处于劣势。在《老子注》等其他著作中庄学的思想也有出现,然比重很小。总而言之,庄学在正始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对文化领域的不同社会思潮交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始时期的庄学与以前的庄学的最大区别是它作为新思潮的一部分开始崭露头角,并获得很大进步。

二、竹林玄学与庄学

玄学之风在正始之后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进入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竹林七贤由竹林之游而被后世所流传,以群体形象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显示出一种志气宏放、超世绝伦的风范。竹林七贤主要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在清谈之时,他们虽以老、庄并论,但特别看重庄学。首先,阮籍好老庄,志气宏放,傲然自得⑤;嵇康“少年才俊”、“长好老庄”⑥。其次,竹林七贤还写了很多有关庄学的文章,优化了庄学体系,把庄学推至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使庄学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内涵。例如嵇康的《释私论》和阮籍的《达庄论》。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对庄学的热爱,不仅说明了庄学已深入到竹林名士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快速的发展,还反映出庄学对玄学的影响之大。这一时期的玄学吸收了庄学中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主要内容。

(一)竹林七贤钟情于庄学的原因

竹林七贤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庄学呢?此时的学风为什么由重老向重庄转变呢?这其中包含很多原因,主要概括以下两个方面:

1、动乱的社会促使竹林名士钟情于庄学

在中国历史上竹林时期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尤其是打着名教旗帜的司马氏集团的篡位,激起了七贤对这一行为的严重不满,再加上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有杀身灭族的危险,故逍遥自由、逃避凶险的政治争斗成为他们身心的必然选择,于是他们选择归隐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而这时老庄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内心,但庄学中逍遥自由、轻视名利的思想更符合他们的理念趋向,这些思想给予七贤敢于与现实政权斗争的勇气,也为他们归隐山林找到了恰当的缘由,所以在老庄思想中,七贤更钟情于庄学。

2、竹林七贤本身具有追求自由的人格境界

竹林七贤自身就具有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名利的人格境界,而这些人格境界与庄子所追求的精神是如此的相似,可以说他们是庄子在竹林时期的化身。七贤崇尚自然,想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种解脱;七贤追求自由,企图通过归隐山林来逃避现实,以求得个性解放和人格自由。通过老庄之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庄学中尚自然、求自由等思想更具有生气,更符合七贤的主张,所以竹林七贤更崇尚庄学。

三、中朝玄学与庄学

嵇康被司马氏集团处死,标志着在玄论派与名教派的斗争中,司马氏集团支持的名教取得了胜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玄学也出现了转型,开始世俗化,自然与名教开始相互融合,已达到相互统一,这就是玄学演进的第三阶段。在这一时期,很多名士一边在朝廷做官,一边又畅谈老庄之学,他们既贪图名利又崇尚高尚人格,企图已达到名利双收,这种双重的矛盾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其中主要以郭象、向秀为代表。此时的庄学逐渐发展成系统的理论,郭象对此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庄子注》是庄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使庄学成为玄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郭象对庄学的继承与发展

郭象,字子玄,西晋河南人(今河南省)人,好老庄。⑦他是中朝玄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庄子注》不仅代表着庄学发展的硕果,还是这一时期玄学的重要理论成果。他紧扣时代脉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庄学的基础上,把庄学推向了一个高峰。其对庄学的发展主要有三点:

1、对庄子“自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自然观上,郭象继承了庄子的自然则自然的思想,主张应遵循自然而为。但郭象的“自然”还是“不为”,“自然”不仅是不施行有位,而且还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即使是“道”也无能为力。⑧这就否认了庄子关于“宇宙是第一因”的思想。郭象还认为“自然”是人的本性,按照自然的规律而运作,由于要受到其他外在的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致使伤害自然性,对伤害的自然之性,如果能够加以改善和完美,这种行为本身也是“自然”。⑨由此可见郭象强调的是现实的自然,而庄子则强调自然的原始状态。当时社会环境迫使郭象赋予了“自然”新的内涵,使“自然”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庄学注入新质,使其具有现实社会的价值。

2、对庄子“性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郭象曾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⑩郭象认为每一事物、每一个人都具有其天然而自足的禀赋所得;同时,每一事物、每个人又都是有不同于他物、他人的禀赋,这就是物与人的“性分”。⑪郭象的“性分”思想是在继承庄子的“性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郭象的“性分”思想的含义更广泛,它既包含自然之性又有社会之性。郭象认为社会等级制度是符合“性分”的,也正是他的“性分”思想使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上升到了理论层次,这有助于缓解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从而达到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3、对庄子“圣人观”的继承与发展

由于社会环境的、文化领域等各方面的影响,郭象在吸收了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同时,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圣人能够做到“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则虽然“戴黄屋、佩玉玺”、“历山川、同民事”,但是他自身却“淡然自若”。⑫这就是郭象所说的“圣人”,可见郭象的“圣人”是对内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对外要具有辅佐王者之能。此即所谓“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实现了自然与名教的完全统一。⑬而庄子的世人观则是避世的,可见在这方面郭象又为庄学注入新质。

四、东晋玄学与庄学

五胡乱华致使西晋灭亡,晋室南渡建立东晋,玄学发展于是进入第四阶段。在这一时期玄学与庄学的发展各呈现出新特点。随着佛学的深入发展,以及一批通晓佛理的名士的兴起,玄学内涵也在发生改变。慧远“引庄子为连类”,以讲实相义,即以庄学讲佛学也,此在当时谓之“格义”。⑭可见东晋名士谈论佛理之余,也频频谈论老庄,尤其喜欢庄学,他们常常以庄释佛,释与玄的融合,使庄学被赋予新的内涵,可见佛学在东晋的盛行,也促进了庄学的发展,并为庄学注入了新质。

五、结语

从玄学演进的四个阶段可见,魏晋玄学名士不仅继承了庄学思想,而且还使庄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尤其是两晋玄学为庄学的发展注入了新质。与此同时庄学作为玄学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地深化着玄学的发展。总之庄学与玄学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庄学与玄学中有很多值得当前我们社会学习的精神,比如轻名利、尊重自然的思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的反思当前社会的问题,汲取庄学与玄学中的精华,以便解决问题,赋予其新内涵,使其得到新发展。

注释:

①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0).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0).

④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I980(45).

⑤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9).

⑥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7).

⑦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5).

⑧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9).

⑨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0).

⑩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9).

⑪方可立,郭齐勇等.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7).

⑫方可立,郭齐勇等.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9).

⑬方可立,郭齐勇等.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9).

⑭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8).

[1]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2]干宝.文选·晋纪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于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方可立、郭齐勇等.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月琴(1991-),女,河南商丘睢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竹林七贤玄学名士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区广安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绝版的竹林”之七
“竹林七贤”
李邕题三字半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