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应避免急功近利
2017-12-04王涛
王涛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整体竞争实力日渐加强,但仍有些企业,为抢占市场盲目推陈出新,
轻视车辆安全和使用寿命,这不是进步,而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崛起,在技术创新、新车发布,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拓展等方面,汽车自主品牌的整体进步显而易见,竞争实力日渐加强。
但是,整体的进步并不代表每个品牌都在进步。对脚步坚实的企业来说,这种进步可以称之为“稳”;相反,对于为抢占市场而盲目推陈出新、轻视车辆安全和使用寿命、只要车卖出去就大快人心的企业来说,这不是进步,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在当前竞争日渐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的确需要自主品牌快速抓住机遇,壮大实力,但与此同时,车辆该有的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等必要性能,一个都不能含糊。不能为了抓住机遇而急于求成,这也正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该思考的关键。
这种“急”最突出的表现是,新车过于急着上市销售,而在车辆检测和质量把关环节做得不踏实。
就拿汽车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变速箱来说,其作用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轴,同时实现挡位切换,驱动车辆前进或后退,相当于变速自行车中变速齿轮的作用。不久前,一位德国工程师,在相同工况下,分别对20多款国内外不同品牌车型进行了变速箱“失速测试”。方法是:同时踩住刹车和油门到底,以迅速读出工况稳定时发动机的转速值——这是检测变速箱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直接且最基本的方法。结果是,被测试的所有国内外车型均真实反映了其变速箱的“爆发力”,但有一款中国自主品牌车型,连这项基本的正常测试都未能经受住,当场熄火,或者说是“休克”了。这款车的变速箱显然无法达到合格标准。
怪谁呢?国产变速箱研发水平不到位?可其他国内自主品牌至少经受住了这种测试考验。所以,倒不如说是该品牌车企对零部件的标准把控,以及对车辆上市前的检测和质量把关做得不到位。如果新车在出厂前进行了必要的变速箱“失速试验”,又怎会被打脸?而变速箱这样关键的部件性能不达标,又不免使人对这个品牌车辆的其他性能产生疑问。
而这款车不但早已在国内上市,甚至还几度成为畅销车型,被企业寄予销量“几万+”的厚望。这种“急”,急得让人生畏。
这不是个案。在各大汽车论坛搜索“某自主品牌+变速箱”的关键词,瞬间可以打开“咒怨”模式,“变速箱故障、不升挡、漏油、异响”等,其中不乏对江淮、众泰、奇瑞等诸多品牌车型的反馈。仅变速箱的故障就覆盖如此多的品牌,一辆车上有上千个零部件,又是否能都符合标准?
质量把关不严,新车的上市速度倒是很快。通常,一款新车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最终上市至少需要5至7年,但有些自主品牌近3年推出的新车多达20多款,许多是为了销量“换汤不换药”,给车换件“外衣”就标称“全新研发”,但车辆最重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等,却没有经过“全新研发”和慎重对待。
还有不少企业,在“自主品牌崛起”的浪潮中,借势扬帆,以低价来诱惑消费者,重销量而轻性能。也难怪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这些车辆品牌背后,是很多专门为其供应零部件的制造企业。这些上游供应商的产品价格较低,质量却不敢恭维。他们自诩为“二三类”汽车品牌的供应商,因为“一类”汽车品牌根本不会采购其零部件。
诚然,一些外资和合资品牌车型同样存在相关质量问题,但就自主品牌来说,如果车的质量都不过关,还拿什么与其他品牌竞争?以低价诱惑或许可以于夹缝中求得一部分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安于现状、销量为王已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外资、合资及一些优秀的自主品牌不断发布性价比高的车型,优秀的只会更优秀,那些急功近利的企业,只能在竞争的浪潮下被淘汰。
不过,这些企业还有新能源汽车这根“救命稻草”。比起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的构造和技术要求要简单得多,不需要发动机、变速箱这样技术含量高的部件,只要把电池、电机、电控做得足够好,就有可能借机“咸鱼翻身”。
然而,如果企业不能从根本上认清造车的本质,不能将安全可靠品质置于首位,即便“三电”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即便生产新能源汽车更容易,也难获得市场的认可而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