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藏援疆应长期做下去(纵横)
2017-12-04朱维群
朱维群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开始实行教育援藏政策,此后又开始教育援疆。起初,主要是招收西藏、新疆籍的少数民族孩子到内地各省市指定的中学上学。后来,发展到制定各类计划、通过各种方式扩招西藏、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高校学习。这些措施使更多西藏、新疆籍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进入内地高校接受教育、接触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迄今总计有20多个内地省市、400多所高校承担着教育援藏、教育援疆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招收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呈快速上升之势。
最近,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就“内地高校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认为,这一工程大大加快了西藏、新疆所急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育速度,加深了这两个自治区同中东部地区的全面联系,也有效促进了西藏、新疆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中国,才有不同省市共同帮助一个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事;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办成这件事。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政协委员一项基本共识,就是利用内地高校优势资源帮助西藏、新疆培养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这项工作应当长期做下去。这不是因为这里少数民族有什么“特殊”,而是因为这里地域性的自然、历史和现实条件的特殊。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新疆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同样自然条件艰苦,社会发展受到种种条件制约。至今两个自治区大部地区仍名列全国最后几个深度贫困地区。这两个自治区同时又都承担着守卫国土、保护国家安全的繁重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导致对教育事业的支撑力度严重不足。据介绍,2017年西藏高考报名2.85万人,即使加上其他省市招考,西藏招生数也仅有1.07万人;新疆高考报名18.37万人,即使加上其他省市招考,新疆招生数也仅有8.66万人。高校不仅数量不足,高水平大学分布也较少。显然,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特殊支持,西藏、新疆单凭自己的努力改变教育事业落后状态,将需要一个非常长的过程,由此两地也将长期陷于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严重缺乏各类高等级人才的境地。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西藏、新疆自身发展,而且会拖全国后腿。
西藏、新疆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是长期面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活动的斗争。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包括接受过高等级教育的各类现代人才的增加,是开展反分裂斗争、维护祖国统一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条件,而民众中由于缺乏现代教育导致的愚昧落后迷信,恰恰会使分裂主义势力获得赖以苟延残喘的可乘之机。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内地高校在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普遍成立内地民族班工作小组,有针对性形成规定性文件;实施分类教学,强化学生指导与服务;形成贫困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位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等等。
政协委员们同时认为,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有些问题的处理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找准努力方向。
比如现在通行的做法,内地高中班毕业生在学习所在省市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实行“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类似方式有利于提高升学率,但也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减轻,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困难导致被动。为此,有的高校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数学、外语类课程教学,变相降低学业要求;有的高校采取降低合格线的办法,让学生都能过得去。这些办法固然缓解了部分学生因入学基础差而迟迟不能达到学业分数标准的尴尬,但无助于提升学生苦战过关的勇气和积极性,更无法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时面对市场经济的严格选择。
有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已经勇敢发出不要照顾、凭真本事过分数线的呼声。有藏族同志认为:考虑到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降分录取,但毕业时不能降低标准,否则会使少数民族孩子永远摆脱不了低水准、受照顾状态,难以建立竞争自信,民族教育要把学生放到开放竞争的环境中去。有的政协委员在考察中提出:考试分数线问题是生源地区教育事业长期落后造成的,有的学生来北京之前甚至没有条件学英语,没接触过电脑。如果现在就要求他同内地学生达到同一分数线,并不见得符合公平原则。应当允许现阶段分数线适当宽松,但随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越来越严格学业考核要求,分数线照顾要逐步缩小,最终走向完全同一。
比如,由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欠缺,有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以前只熟悉自己的母语,进入高校后接受国家通用语文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过程,由此造成学业困难。政协委员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要通过加强预科班的国家通用语文教育来补救,但查其源头,生源地的地方和学校领导也要有所反思。国家通用语文的普及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就基本解决,不能把这个任务再带到大学课堂来。
比如,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仍然指望政府分配工作,而且只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否则就不算就业。这个要求背离了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趋势,路子只能越走越窄,使一些大学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值。为此,不仅需要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还需要内地高校在招生阶段就将专业重点向教育、卫生、农林以及职业教育等更加接近民生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倾斜,在课程安排上增设符合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选修课,给学生未来就业拓展空间。
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生活使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过去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走进崭新的各民族共学、共居、共乐的大家庭,使学生普遍变得更加开朗、开放、活泼,更善于同不同民族的同学交往。
由于以往环境的影响和一定程度上语言交流的障碍,也有一些学生不太热心校园公益活动,把自己包得过紧,更加愿意和同一民族学生待在一起。高校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业务专才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抵制达赖集团、“东突”势力的渗透,成为现在和未来我们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和骨干。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了不分民族的混班上课、混室居住、混编参加实习实训,受到学生由衷欢迎。这样一些做法应当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最后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校园气象。▲
(作者是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