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康复治疗师走进社区医院
2017-12-04王瑞红
■ 文 王瑞红
让康复治疗师走进社区医院
■ 文 王瑞红
现在,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跑步、骑马、骑车、滑雪、球类等各项体育运动成为热词,随之而来的是运动中的伤病骤然爆发。运动伤害的增多,对运动康复师的需求急剧增加……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时尚——在微信运动中拼步数,在朋友圈中秀肌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与此同时,运动损伤的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不管是马拉松赛场上的猝死,还是日常运动中的拉伤,以及运动医学门诊患者的骤增,都折射出人们的日常运动锻炼需要科学性指导。而这样的指导,亟需由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来担当。
不只年轻人,许多中老年人在锻炼健身时一旦遇到身体损伤,更需要康复治疗师进行救治和康复指导。据了解,目前江苏常州地区的不少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专门针对老年人开设了运动医学门诊。虽然这种基层的运动医学门诊还不是足够专业,但老人们的运动体验感不错,因而格外受欢迎。这种社区运动医学门诊在业务开展中,实现了与社会健身机构的融合发展,尝试让社会健身机构将健身房开在医院,前来运动医学门诊就诊的患者,在医生们开具运动处方之后,由健身房教练根据医嘱指导群众运动,这种模式受到患者的好评。事实上,健身房开在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之后,健身教练不仅指导患者科学运动,还时刻提醒并指导医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并教会了医生们诸多运动技能。而因为拥有了相应的运动体验,医生们也提高了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
2016年8月19日~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了“以健康为中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医体融合”则是该方针涵盖的重要内容。在大会召开一周年后,回看该方针的落实情况,我们发现医体融合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而群众有关医体融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根据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设计,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应主要负责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的基层首诊及健康管理工作。因而,要通过运动处方来解决我国慢性病高发的问题,社区医院将担负重任。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地开设的运动医学门诊的社区医院还少之又少。因而多数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还大都局限于定期的检查及用药管理,运动指导几乎没有开展。在此情况下,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要承担起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的重任,积极开设运动医学门诊并充实相应专业工作人员势在必行。不然,由现有的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兼职负责运动康复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康复治疗师工作的人员多在大城市,且大都毕业于康复治疗专业,少有人来自运动康复专业。但实际上,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与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同作为康复方面的人才,两个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方面上各有特色——康复治疗专业重点解决偏瘫、脑瘫、截瘫等神经系统康复和骨骼与心肺康复,而运动康复专业重点解决运动伤病、慢性疾病、骨科的康复问题。现在,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跑步、骑马、骑车、滑雪、球类等各项体育运动成为热词,随之而来的是运动中的伤病骤然爆发。运动伤害的增多,对运动康复师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擅长解决这类问题。
面对目前康复医疗市场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政府也在不断寻找解决方式。2011年,《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学习发达国家,建立完善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2016年3月9日,人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又将医保支付的康复项目扩充了20项。但如果按照国际水平来衡量,我国康复治疗师仍存在着几十万的缺口。而我国现在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本科院校不到100所,每年康复科(包含医生和治疗师)毕业生在1万名左右,按这个培养速度,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国际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日益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给予群众科学健身指导。由此可见,比较康复治疗专业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更有助于促进全面运动氛围下的国民身体健康,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对康复治疗师人才需求旺盛,但目前我国仍约有一半省份不允许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报考康复治疗师,而没有执业证书,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就业自然就受到了局限。因此,笔者建议,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一至两名康复治疗师人才,针对社区居民进行运动时身体损伤的康复服务,由于康复治疗师人才既连接着社区居民的需求,也能及时提供康复疗法,社区居民渴望能够就近得到康复治疗师的治疗。
(编辑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