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弥渡唐代白崖旧城发现记

2017-12-04何金龙

大众考古 2017年7期
关键词:城址旧城剖面

文 图/何金龙

云南弥渡唐代白崖旧城发现记

文 图/何金龙

在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云南弥渡县红岩镇区域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白子国”的所在地,白子指白族人,也就是说这里是白族的起源地。

方志所载确实可寻到一些根据,在红岩镇西侧约2公里的山麓确实有座当地人称为“白崖城”的唐代古城,唐人樊绰的《云南志》这样描述该城:“白崖城,……依山为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环流,惟开南、北两门。南隅是旧城,周回二里。东北隅新城,大历七年(772年)阁罗凤新筑也,周回四里,城北门外有慈竹丛,大如人胫,高百尺余,城内有阁罗凤所造大厅,修廊曲庑,厅后院橙枳青翠,俯临北墉。旧城内有池方三百余步,池中有楼舍,云贮甲仗。”

根据文献,白崖城分为新、旧两城。2003年新、旧两城作为同一项目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白崖旧城被认定位于古城村与化城村之间的山麓,白崖新城(金殿窝遗址)被认定位于新发村西侧的山麓,两城之间直线相距约2公里。

从史籍中“南隅”和“东北隅”的“隅”之称来看,白崖城的新、旧两城应是相邻紧挨,因为“隅”为角落之意,而白崖新、旧两城之间的相对位置虽然与“南隅”“东北隅”的方位相符,但直线相距约2公里,与文献所载出入较大。

是文献所载有误,还是今人对白崖新、旧两城的认定有偏差?

鉴于白崖城遗址从未进行过专业的考古调勘,对该城址的现存概况及地下遗存的保存状况等所知极为有限。为了解南诏不同地位性质城址的异同,深化对太和城遗址及其他南诏城址的认识及分类研究,依托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太和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弥渡县文物管理所2017年4月上旬开始对白崖旧城进行了考古调勘。

白崖城位置示意

白崖城及金殿窝遗址标志碑

白崖新旧两城相对位置

城址调勘

白崖旧城遗址位于一处缓坡平地上,城址内现多为耕地并建有少量现代民居。城址大致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

我们刚一开始对白崖旧城遗址进行调查时即发现在该城西南侧仅一水塘之隔(水塘东西宽约80米)处有一地势较高西南东北向的山墚平坦得有点可疑,应该是人力所致,因为正常的山墚多是中间高两侧低斜,不会如此平坦。

陪同调查的大营村妇女主任李慧芬说该平坦山墚当地人称为“上古城”,这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心里有种会有新发现的直觉,立即掉头前往该山墚进行调查。

上古城山墚

途遇张明老人

张明老人指认的城墙位置

冥冥之中似有天助,在前往该山墚的途中遇到化城村已87岁的张明老人,听了我们的来意后,他告诉我们山墚上以前有过古城,有的地方现在还残留有城墙,并带领我们前往察看。

张明老人将我们带到山墚东部北侧边缘的地方,那里有一道长约20米、残厚残高均约1.5米的隆起地埂,说这里就是城墙(勘探点1)。经现场观察,该土埂的断面确有隐约可辨的五花土夯层,稍加铲刮,夯层断面更为明显。

抑制不住可能发现了城墙的兴奋,我们继续顺山墚北侧边缘向上调查,才走了不远,在距张明老人所指城墙西南约60米的地势更高处恰巧有一高近3米的路边断坎(勘探点2)。我们马上借来附近正在种地的村民的锄头,三下五除二铲刮断面,清晰的夯层剖面立刻显现了出来。从张明老人指认的城墙处到断坎处长达60米,而建筑物的夯土墙不可能这么长这么厚,并且两地的高差近10米,确认无疑,这里便是城墙所在。

勘探点2的城墙剖面

图① 隆起的地埂

图② 勘探点3的城墙剖面

图③ 树坑底部村民挖出的两面平整的城墙夯层块

图④ 勘探点4的城墙剖面

图⑤ 勘探点5的城墙剖面

图⑥ 勘探点6的城墙剖面

图⑦ 勘探点7的城墙剖面

图⑧ 勘探点8的城墙剖面

继续顺此山墚边缘逐级向地势更高处调查,发现一直有一道高出两侧地表并且更宽更高的隆起地埂蜿蜒向地势更高的方向延伸。在隆起地埂中部有一村民刚挖出的树坑(勘探点3),我们趁便用锄头铲刮其剖面,在距地表仅约15~20厘米之下即为明显的五花土城墙夯层,而这里距张明老人指认的城墙处平面距离已有约200米之遥,由于夯筑在山坡上,城墙斜长当然远远超过200米,两地高差已近30米。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边在该平坦山墚的地表进行调查,一边沿隆起地埂走向顺藤摸瓜前行调查勘探。在隆起地埂的西端转弯处有一较矮的断坎,经铲刮其剖面,在距地表仅约15厘米处也露出了更为明显的城墙夯层(勘探点 4)。

继续顺隆起地埂向南边方向寻找,在距地埂西端转弯处向南约40米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又高又宽的大断崖(勘探点5)。我们用锄头铲刮断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铲刮,城墙断面的真容露了出来,露出了很宽且很清晰的西城墙夯层。

然而这个大断崖往前就再也不见隆起的地埂而只有向东延伸的陡坡了,平坦山墚的南侧边缘也不见隆起的地埂。难道这座城址像云南姚安县的唐代姚州都督府城一样只有一道城墙?

调勘出的古代城址城墙轮廓

图① 勘探点9的城墙剖面

图② 勘探点10的城墙剖面

图③ 勘探点11的城墙剖面

既然大断崖的延伸方向似应为向东转,我们就在平坦山墚南侧边缘外的陡坡中部上进行了3处跳跃式铲刮(勘探点6、7、8)。这3处铲刮没有让人失望,都有城墙的夯层露出,只是因为夯筑材料不同而导致夯层的明显度不同。

通过陡坡上进行的铲刮,可以确认该城址仍然有南城墙,遂继续前行探寻,在平坦山墚南侧边缘的中部路边断坎处,村民挖水沟露出的断面上城墙夯层太明显不过了,就连夯层与夯层之间的缝隙线都一清二楚(勘探点9)。

既然发现的四处南城墙都在平坦山墚边缘外侧的陡坡上部,我们就依然往东寻找,在东部陡坡上部继续铲刮了3处,结果与西半部陡坡上一样都有城墙夯层(勘探点10、11、12)。

再往前沿平坦山墚边缘向北转,东城墙南部有一又长又高的自然断面(村民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垮塌而成),都不用铲刮断面,层次分明的城墙夯层就默默无语地敞露在那里(勘探点 13)。

从长断崖再继续往北,铲刮树林中的坎壁,城墙夯层又呈现在眼前(勘探点14)。

在东城墙北端与张明老人指认的北城墙之间有一道明显高出南侧地表的隆起地埂,在该地埂的东端才短短几分钟的铲刮,城墙的夯层同样逐渐暴露出来(勘探点15)。

该道隆起地埂由此一直往西与张明老人指认的城墙相连,整座城址的城墙完全闭合,一座完整的古代城址城墙轮廓就呈现出来了。

上古城遗址

上古城遗址东西长约460米,东半部最宽处约150 米,中部最窄处约50米,西端均宽约70 米,形状大致呈葫芦形,故当地村民对其又有“葫芦城”之称。城墙轮廓平面周长约1070米,城址平面面积约4.1万平方米。

城址构筑于相对独立的西南东北向长条形山墚上,城墙外侧南北西三面均为陡坡,东面更为陡坎断崖。城墙沿平台边缘夯筑,山墚原不平,筑城时就地取山脊之土及风化砂石等夯筑城墙,此举可谓一举三得,既解决了筑城的用料,又省去了运料成本,城内还有了大面积的平台可供建筑。

城址地势呈西南东北向,西南高而东北低,西北角转弯处最高,海拔高程约1830米,东端最低,海拔高程约1790米,城址东西两端高差约40米。城墙保存状况不一,北、西两面城墙相对稍好,地表均可见隆起的城墙遗存,只是高矮不一;东、南两面城墙则全部被夷平而与内侧的耕地齐平,但地表下墙基仍存;东城墙南部有一段约30米的城墙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整体向外垮塌而成一大缺口(即勘探点13)。

上古城遗址与白崖城遗址

史载白崖城“南隅是旧城,周回二里。东北隅新城,大历七年(772年)阁罗凤新筑也,周回四里”,新、旧两城应为相邻紧挨。

勘探点13的城墙剖面

勘探点12的城墙剖面

勘探点14的城墙剖面

勘探点15的城墙剖面

与文献记载相符的白崖新旧两城位置关系

白崖旧城内地表发现的南诏有字瓦

从面积来看,上古城遗址的面积只是原先公布的白崖旧城遗址面积的一半左右;从位置来看,上古城遗址位于公布的白崖旧城遗址的西南隅,两城之间相隔仅约80米,这些都与史载吻合。而金殿窝遗址虽也位于公布的白崖旧城遗址的东北方,但距离约2公里,如按唐制,应记为“东北四里许新城”而非“隅”,并且金殿窝遗址的面积与公布的白崖旧城的面积相当,两城的面积没有大小之分。

因而我们可以推断新发现的上古城遗址才是白崖旧城,原来公布的白崖旧城应为白崖新城,如此方与唐人樊绰《云南志》一书所载吻合;原来公布的白崖新城(金殿窝遗址)应为南诏时期的另外一座城址。

白崖旧城的时代

唐人樊绰《云南志》一书未言白崖旧城时代,从城墙用风化砂石及生土混杂夯筑因而颜色新鲜质地斑杂、夯层厚约8~15厘米不等、调查过程中在旧城区域内地表发现了数片南诏有字瓦等来看,这些特征与大理太和城、巍山图山城(参见本刊2015年11月刊《山,南诏国的“龙舆”山》)及姚安唐姚州都督府城(参见本刊2016年4月刊《天宝战争从这里爆发 唐姚州都督府遗址考古调勘》)等唐代城址有相似之处,表明白崖旧城应为唐代所筑。既然是旧城,就应早于唐代中期阁罗凤所筑的新城,而且不可能只早几年或几十年,至少应早上百年,因而白崖旧城的时代应为唐代前期。

白崖旧城的时代既然可早到南诏之前的唐代前期,而当时的弥渡坝子(云南人称山间盆地为坝子)乃白崖诏的统治范围,诏者王也,白崖旧城应为白崖诏的王城。

白崖旧城的发现为聚讼难决的白子国研究、为南诏不同地位性质城址的异同研究、深化对太和城遗址及其他南诏城址的研究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资料。

(作者何金龙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城址旧城剖面
ATC系统处理FF-ICE四维剖面的分析
鄂尔多斯地区城址调查分析
辽宁昌图城楞地城址调查简记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秋日忆绍兴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中国有了第11颗“金钉子”
安徽史前城址初论
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地质雷达技术在管道河流地层划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