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FID与WSN技术融合的物流系统架构设计

2017-12-02郭庆姚敏

软件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技术融合现代物流

郭庆 姚敏

摘要:信息化和物流过程透明化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特点。结合物流业工作流程,提出了基于RFID和WSN技术融合的物流系统架构,设计了融合RFID技术和WSN技术的智能节点,实现了集自动身份识别、自动环境信息采集以及综合数据传输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节点,显著地提高了现代物流业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物流;RFID;WSN;技术融合

DOIDOI:10.11907/rjdk.171767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11016003

0引言

物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包括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传输等活动[1]。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的最大特征。通过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现代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及物联网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过程的透明化与可控性是现代物流业的另一个特征。将RFID和WSN两种平行发展且具有互补优势的技术相融合,应用于现代物流业,使所有物流参与者都可依托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交流平台共享和利用物流信息,有助于物流业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风险,从而给现代物流业带来又一次大发展。

1RFID与WSN技术融合在现代物流业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物流参与者最关心物流过程中的4个要素,分别为Who、What、Where、When,即哪件货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处于什么状态。RFID技术负责识别货物是Who以及当前时间When,WSN技术则负责监测货物的当前位置Where和当前状态What,其中包括货物的温度、压力、湿度、受力、浓度等状态信息[2]。物流企业能通过RFID和WSN技术获得海量物流数据,从而对物流运输路径优化、运能调配等决策作出调整。同时货物托运方也能通过物流企业的互联网查询平台实时了解托运货物的状态。

WSN节点价格低、抗干扰能力强,以及信息感知和数据传输距离较远的优点可以弥补RFID系统抗干扰能力弱、识别距离近的缺点[3],而RFID识别精度较高的优点也弥补了WSN感知精度低的缺点。所以RFID技术与WSN技术的融合能在维持较低成本的条件下提高物流系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效率,具有较高性价比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2基于RFID与WSN技术融合的物流系统

本文在对传统物流业工作流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FID与WSN技术融合的物流系统(WSID,Wireless Sensor Identification Logistics System)。利用RFID与WSN技术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传输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物流业信息获取效率低、信息利用度低以及运输过程不可监控的缺点。

本文设计的WSID物流系统由数据感知层、数据管理与应用层两层架构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WSID物流系统结构

数据感知层是WSID物流系统建立物理实体与抽象数据信息映射关系的基础,是由智能节点、RFID标签、WSN节点组成的分层结构的信息感知网络。

每件货物外包装上粘贴的RFID标签里都存储有货物名称、重量等货物身份信息,用于WSID物流系统对货物身份的识别;每辆货运车辆内粘贴的车辆识别标签里存储有车辆号牌、车辆载重吨位等车辆信息数据,用于车辆身份识别与货物信息绑定;分布于物流仓储区各仓库大门处的仓库智能节点分别负责本仓库货物出入库时的身份识别,感知仓库环境数据等仓储信息;分布于仓储区和物流中转区的ZigBee路由器将所有智能节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转发给数据管理与应用层。

当运输车辆在运输途中需要上传自身货运信息时,车上的车辆智能节点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模块也可通过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技术把各自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转发给WSID物流系统的数据管理与应用层。

数据管理与应用层是WSID物流系统的数据接口,它接收来自于数据感知层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经系统服务器的解析、分类、过滤,最终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供系统使用。数据管理与应用层是WSID物流系统的硬件控制接口,当WSID物流系统需要配置数据感知层的某些底层感知设备时,数据管理与应用层会将具体配置指令通过ZigBee路由器推送给这些感知设备。数据管理与应用层还是WSID物流系统与上层应用程序的接口,它能向所有物流行为的参与者提供具体的数据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

3系统硬件平台架构

WSID物流系统中集成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RFID阅读器,是整个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的重点环节。通常RFID阅读器是通过有线网络与用户及后台数据库系统相连,它只负责读写RFID标签数据。而集成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RFID阅读器还具有感知区域环境信息和无线通信能力,可以和周边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协作,以多跳方式转发和传输数据,因此也被称为智能节点(Smart Node)。智能节点由无线传感器单元、阅读器单元、电源、微控制器单元组成。智能节点结构如图2所示。

图2智能节点结构

WSID物流系统要求智能节点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较强的硬件控制能力以及丰富的硬件接口资源。本文的智能节点微控制器选用三星公司基于ARM920T核心的S3C2440处理器。S3C2440是16/32位RISC嵌入式處理器,其低功耗全静态的设计兼顾了系统成本与系统功率[4],使其成为被广泛应用的一款ARM9处理器。

当前应用较多的UHF RFID读写器控制芯片有Intel公司的R1000和R2000芯片、PHYCHIPS公司的PR9000芯片以及奥地利微电子AMS公司的AS399X系列芯片。本文采用AMS公司的AS3992芯片实现射频收发模块功能,AS3992芯片集成了混频器、增益滤波器、压控振荡器、锁相环、A/D及D/A转换器等模拟前端器件,内置ISO/IEC18000-6C的完整协议处理系统[5]。endprint

为配合工作于UHF频段的RFID阅读器,本文选取集成Alien H3芯片的RFID标签作为货物身份识别载体。Alien H3是一款支持EPC global class1 Gen2规范的单芯片RFID标签集成电路,它使用低成本的CMOS工艺和EEPROM技术,保证了芯片在极低功率下仍能正常响应阅读器的读取指令。它提供了64位工厂编程设置的ID号,与EPC编码相结合,为需要标识的货物提供唯一的身份编码。它还向用户提供512位的存储空间,可存储货物的简单特征信息[6]。Alien H3芯片结构如图3所示。

图3Alien H3芯片结构

作为数据采集和传输平台的基础,无线传感器芯片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本文选用德州仪器TI公司生产的CC2530型芯片作为无线传感器芯片。CC2530集成了性能优良的2.4GHzRF收发器,支持IEEE802.15.4、ZigBee和TI公司的Z-Stack协议,其内核为增强型8051MCU[7]。CC2530系统芯片具有32KB、64KB、128KB、256KB闪存容量,提供2个USART、12位ADC等丰富的外设。CC2530功耗较低,供电电压在2V~3.6V之间,主动模式时RX电流为24mA,TX电流为29mA。本文设计的智能节点硬件框架如图4所示。

图4智能节点硬件框架

当智能节点上电后,首先进行各部件系统的初始化操作,之后进入等待指令状态。当智能节点控制器接收到应用程序发来的操作指令后,先判断其是针对RFID阅读器的操作还是WSN节点的操作。如果是RFID的读标签指令,则向AS3992发出读标签指令,AS3992阅读器在经过标签数据CRC循环冗余校验和防碰撞处理后,判断标签数据是否读取成功,如成功读取则将数据通过串口返回给微控制器S3C2440,并再次进入等待指令状态。如果智能节点控制器接到的是针对WSN节点的操作指令,则CC2530再判断该指令是否是由微控制器S3C2440发来的,如果是,则将S3C2440发来的数据转发给指令指定的节点;如果不是,则认为是针对RFID阅读器的操作指令,将其通过串口转发到S3C2440。智能节点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图5智能节点工作流程

4结语

本文通过将RFID与WSN技术融合的方式设计了WSID物流系统,将RFID自动识别物体的准确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动感知环境信息以及无线传输数据的优点相结合,综合应用于物流业,解决了现代物流业信息化与物流过程透明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9.

[2]季德雨.融合WSN与RFID的现代物流监控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3]罗巍巍,徐晓.基于ZigBee和RFID的环形流水线监测系统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32(11):98100.

[4]张巍.基于ARM9的多接口嵌入式RFID数据网关设计[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6,26(1):3032.

[5]许煜,闻扬,戴锡春.基于AS3992芯片的远距离RFID读写器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2,31(18):3234.

[6]美国意联科技公司.Alien HIGGS3 RFID射频识别标签芯片產品概况[EB/OL].http://www.alientechnology.com.cn/ic/higgs3/,201691.

[7]武兴华,徐晓辉,等.基于嵌入式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6):234237,242.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黄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融合现代物流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